万里茶道上的祁红三大遗产
2022-05-05郑建新
汪 琼 郑建新
2021年12月中旬,以湖北为代表的8省29市茶人汇集于中国红茶之乡——祁门,共同研讨推进祁红遗产进入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遗产进程。就在此次会上,世遗申报办公室正式宣布:经专家组论证评估认为,近代祁门红茶贸易史迹,反映了万里茶道后期祁红茶产制销的史实,展示了以徽商为代表的茶产区社群的活跃,展示了茶道贸易对产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也展示了近代中国图强自救的实业实践,具备支撑万里茶道的整体价值。祁红历史遗产跻身于中国万里茶道申遗之列。
祁红主要有下列三大遗产。
一、加工遗产
1861年汉口开埠,据《江汉关贸易报告》载:是年茶叶出口8万担,次年增到21.6万担,到1908年达98.4万担。恰此期间,国际茶市红肥绿瘦,缘此祁红一经问世,便大为抢手。据1884年5月14日《申报》载:“昨得汉友二十日来信云:今年之茶市,各处出产收讯均佳。十六日开盘以来,屈指四天,各行刻下收价尚无低减。观已售行情,则祁门最好,宁州次之……现总计到两湖与宁祁等茶,共六百四五十字,两湖二十八万多箱,宁祁等十四万三千多箱。十九日止,沽出宁祁等茶一百八十一字,计八万五千三百多箱。”此后逐年递增,最多时占到总数的六分之一上下。天道酬勤,当1894年,汉口成为中国茶叶出口最大贸易港时,祁门一跃而为重要的茶源地之一。光阴似箭,岁月有情。祁门至今留下的祁南贵溪村祁红鼻祖胡元龙始创祁红遗址、祁西桃源村陈氏宗祠、祁南平里村模范种茶场遗址,恰好构成一条祁红加工从个体到家族,从家族到国资企业升级换代的完整链条,堪称价值连城的文化瑰宝和穿越时空的历史证明,当为万里茶道申报世遗预备名单的重要节点。
胡元龙为祁红创始人,其始创祁红遗址分为故居、培桂山房两处,均在祁南贵溪村。笔者2016年赴访,原祖业老屋共三间,因年久失修,北侧两间已塌,从裸露屋基看,规整石槛,层叠有序,面积约400平方米,被藤蔓和菜园掩映,虽残垣断壁,一派斑驳,但依旧折射出大户之光。幸喜胡元龙故居尚在,至今有300多年历史。这是一幢典型传统的徽派民居,面积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两层两进三开间,装饰一般,无雕梁画栋,无豪华家具。前厅堆旧桌谷斛之类,后进炉灶家具也极普通。胡元龙出生在天井边的房内,此房里外两隔,低矮昏暗,其终生居此,足见生活简朴。缘天井登楼,地板窗棂完好,说是2010年政府拨款修过。现整幢房屋已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牌子。胡元龙创制祁红的地方,叫培桂山房。此为山坞,离贵溪村约5里,四周皆山,海拔近千米,现高山松杉翠竹和油茶,仍为当年胡元龙所植。低坡为茶园,完全是传统丛植,俗称满天星,丛块相连,生长在茂密丛林中,苍翠欲滴,长势仍旺。援茶地左攀而上,是宏伟石坝,坝高似墙,一拖而去,至少三五十米,藤蔓满掩。登上石坝,有阔绰平坦地,五亩左右,被石坎分为多梯。于茂盛草丛中,隐约可见房基屋脚,周边还有废弃的石碓石磨,以及山泉水坑等生活痕迹。胡元龙在此深山中,曾写下对联:“垦荒山千亩,遍植茶竹松杉而备国家之用;筑土屋五间,广藏诗书耒耜以供儿孙读书”,可谓其视家小业大格局的写照。
清末胡元龙创制祁经遗址
桃源村陈氏家族是祁西望族,据民国人郑恭著《杂记·祁门红茶源流》载,远在咸丰元年(1851),陈氏家族中就有陈烈清,试制过红茶,后因太平天国起事而罢。清末祁红问世后,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其中忠信昌的茶品,就是该家族中陈郁斋选送,足见其家族业茶很旺。陈氏家族制茶场所多在祠堂,村里现有大经堂、慎微堂、持敬堂、保极堂、叙五堂,共5处。尤其是村口的大经堂祠堂,是在外业茶的陈继科出银10万两、族内支丁出工献料而建成的风水祠,平时作族人聚会议事、茶季为制茶场所,这里茶风炽热,至今大门入口右侧梁枋上还有硕大的“永和祥红茶庄”的墨色茶印,可谓制茶铁证。
清代王家茶号俯瞰
平里模范种茶场是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所办,占地数十亩,场面宏阔,体量庞大,至今民国建筑范依旧。入大门左为仓库,右为生叶堆场兼大会堂,入内一片开阔操场,右侧矗立砖块砌成的高大烟囱。紧挨烟囱的一座两层楼房是生产车间。从外面看似乎面积不大,然进入内部,才真正领略其规模。20多条萎凋槽平行列队于车间一侧,另一侧为揉捻间和发酵间。揉捻间内十来台大型揉捻机一字排开。说是当年刚购入揉捻机时,便出现鲜叶供应不上揉捻机的状况。揉捻机桶部为厚实木桶,其余每个组件都为粗壮结实的金属部件,有进口自德国、中国台湾的,也有国内自制。相比而言,发酵间从面积到设备,显得精巧很多。百来个抽屉状木槽是发酵容器,挨个摞叠,多年的使用使得茶汁渗染的木槽呈深褐色。发酵间配设有热蒸汽导入设备,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给茶叶提供适宜的发酵氛围。车间二楼是萎凋间,其围墙设计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一片片木栅围筑,开合程度可任意调节,上部则为全木百叶窗,这样的设计利于鲜叶堆放时调节透气程度。总之,这片建筑组团,架构宏伟,设计精巧,设备高端,功能完备,以一种前无古人的派头,折射出当年国内罕见的国有茶企不凡气势。
民国祁城新式茶园
二、运销遗产
万里茶道的汉口,是重要茶叶集散地。徽学大咖青岩先生曾到武汉档案馆访问,获悉早年汉口经销祁红的洋行有:英国10家,德国3家,俄国3家,美法澳各1家,可谓祁红之幸。然笔者查阅后来史实证明,祁红在汉口茶市贸易,时间最长、关系最铁、销量最大者,并非英国,而是俄国。追溯俄商在汉口的历史,1874年前后,他们在汉口英租界一带建造厂房,成为武汉乃至全国最早的外资现代化工厂。祁红问世 走汉口,须臾 便成俄商最爱,不但成品茶销售一空,就连加工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碎末,经俄人创新,也被称作“花香”,再加工压制成砖茶,走俏市场。乃至20世纪后期,苏联博物馆仍展有祁红茶箱。1893年,俄国波波夫茶叶贸易公司经理康斯但丁·谢苗诺维奇·波波夫在汉口见到老朋友刘峻周,便邀刘去高加索地区发展茶叶。刘经考虑,毅然前往,同时带走祁红茶种,在俄种植成功。此事绵延到2019年,格鲁吉亚汉唐源公司为溯源又来祁寻根,目的就是聘请茶工,复兴茶业。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专家来祁,为破解苏联高寒地区种茶难题,甚至专从祁城桃峰山拉走上百车泥土,回国试验。类似掌故,虽为后话,然作为祁红运销汉口的见证,祁门阊江水路的祁城码头、马元泰过载行、茶商故居的洪家大屋,以及南路程村碣巴拿马金奖得主胡云霞故居和百年茶地、溶口码头附近的杨屋里村王家茶号等,恰好构成一条从乡村辐射到都市,再走向世界的运销遗址链条,为万里茶道的国际经贸线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清代祁城码头马元泰过载行
阊江是祁门人的母亲河,发源于县北大洪岭,经县城南下,流入江西境内,去掉门字称昌江,过鄱阳湖后,直通九江、汉口。祁红古城坐落在阊江以西,城外三里街是重要商业街,其下河面宽阔,至今仍有称马家旮码头,以及其上的百年老蕭行马元泰过载行,石阶依旧,门楼仍存。阊江水路带给祁城人不仅是米粮布匹等生活给养,也带来财富,祁城东街清道光年间所建的洪家大屋就是典型案例。洪姓家人洪冀昌于清末开做红茶生意,不仅在大屋周围先后开设有吉善长等茶号,且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上海开设洪源永茶栈,事业达巅峰。现存的洪家大屋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分为承恩堂、承泽堂、荆奕堂、笃素堂三大组团,所有房屋连成一体,相连相通,设计巧妙,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远望屋宇俨然,马头墙绵延。因整片建筑气势不凡,清末这里曾为太平军与清军鏖战之地,其中咸丰十年(1860),兵部尚书两江总督曾国藩行辕也设置与此,乃至民间流传“半部清史稿”之地,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路程村碣码头坐落于平里村,1915年码头附近的春馨茶庄以祁红参赛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至今奖主胡云霞故居遗址,以及深山百年茶地仍在。笔者2019年去采风,发现故居为徽派建筑,虽倒塌,然屋基尚存。屋前门楼,片石砌就,壮实粗犷,爬满藤蔓,很是威武。周边硕大平坦,石坝高低错落,碓臼灶台遗痕犹存,不远处还有主人当年卖茶带回而植的桂花树仍旧茂盛。尤其整条山坞,森林茂密,茶地错落,苍翠欲滴,长势极好,迎风摇曳,仿佛吟唱着昨日茶谣,折射出百年金奖的光彩,熠熠生辉。
1915年祁门模范种茶场
溶口码头在平里之下,位于阊江与溶溪河交汇处,是目前阊江旧码头中保存最好的一处。码头有一石碑,上镌“广济”二字,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所刻。溯溶溪河而上,河道宽阔平缓,行一个半小时许,有杨屋里村。此村地处深山,靠水路与外界连接。现村中尚存一座气势恢弘茶号,此号始建于清同治初年(约1870),先制安茶,祁红问世后改做红茶。现存老号为砖木结构,长40米,深10米,占地足有400平方米,分为民居和工坊两部分。东部为正屋,上下厅大厅,可摆10桌酒席;楼下楼上,共12房间,可储茶叶,可住茶工。正屋与工坊之间,有两个大厨房,内砌3个大灶,以及碓房和磨坊等,可见生活设施完备。西部为制茶坊,有收茶、验、发酵、翻堆、装箱场地;有分拣、储茶楼厅;有晾晒萎调生叶平地,尤其是地面23个分列三排的烘茶烘炉坑,至今完好无损。如此东西一体,上下两层,主屋工坊相连,生产生活相通,体系完备的百年祁红茶号,足以证明阊江水路所带给茶农的便利,以及殷实富裕的家业。
三、传承遗产
祁红在汉口扬名,历经40余年的磨炼,跻身国际茶坛,堪称霸主。1920年万里茶道终结后,因局势不靖,祁红一度滑坡,然祁红影响依旧深远。1931年元月,国民政府实业部为复兴祁红,指派上海商检局邹秉文局长带职员程天绶到祁调研,写出《调查祁门茶场报告》。1932年夏,实业部和安徽省政府委派上海商检局吴觉农先生只身来祁,随后胡浩川、庄晚芳、冯绍裘一批泰斗先后到达。他们积极开展图强自救,撰写《祁红复兴计划》,从德国购进克虏伯茶机,改种茶场为改良场,将总部从乡村迁至县城,建机械化厂,立新式茶园,使祁红价位在沪夺得顶盘。且与地方茶人陈锡恭、郑洁斋、谢步梯等一道,创办运销合作社,配合官方搞皖赣统制运销,致祁红产量猛增,1939年达最高年产7万箱,占比为全国三分之一。是年,中国茶业公司在祁西历口增设实验茶厂,祁门再度成为世界茶坛关注的标杆。用吴觉农的话说:“(祁门茶业改良场)良以安徽之茶业,实系中国茶业中心”。也就是说,停摆后的万里茶道,在后来推动中国茶业发展的进程,以及在全球经济进化过程中彰显历史价值,仍有贡献,祁红当为最具权威的实锤铁证。
当年大师们图强自救的物化实体,当为万里茶道的后续遗产,至今尚存多处。其中最引人瞩目者,是祁门茶业改良场二代遗址(今县委大院)、庄晚芳开辟的新式茶园(今茶山公园),以及祁西聚和昌茶号故居等。恰好构成一条从官方到民间的茶业复兴的遗址链条,说明万里茶道的影响,有超越时空的深远,价值无量。
民国祁城改良场
改良场二代遗址现存一大批砖木结构、红漆门窗的民国风格建筑,其中一座“凹”字形房屋,原为加工车间;一座上下两层坡顶式木楼,是以前的拣剔车间;几栋两层楼房,为原先办公室;路边独幢小屋原为专家楼;后院二层木楼当为原先宿舍,以及还有车库、门房等。遗址东侧是大片是茶山,不高的小山丘上,种满了修剪整齐的茶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茶树栽培奠定人庄晚芳开创的新式茶园。这片茶园在中国茶史上有四个制高点:一是条播密植,旨在提高产量;二是等高梯形,旨在方便管理;三是之字山路,旨在水土保持;四是专业育种,属于国内首创。与官方相对应的民间遗址,是彭农村聚和昌茶号的老板故居。此屋为典型徽派建筑,进门庭院,左折入内,是两层三开间房屋,其中天井照壁留存一块民国新生活时期的茶事题壁,尤其珍贵。官民遗产,巅峰定位,前无古人,震古烁今。
负重前行久,岁月静好归。愿万里茶道申遗早日圆梦,愿祁红遗产为中国茶业再立新功!
①王郭培.杨屋里村志,自印本,2021年(P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