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进展与述评

2022-05-05崔淑君熊俊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崔淑君 熊俊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个隐性的思想教育教学进程,以立德育人为出发点,思政教育为目标,依托专业、科研和实践等课程深挖德育功能,把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培育的各个环节。研究生作为各高校重点培育人才的高层次阶段,是国家未来发展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因此,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研究生在价值体系、政法体系、思想道德体系树立正确思维方向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较为单薄,课程思政受局限,教师缺乏能动性,很多研究生“课程思政”存在显性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的现象。为此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中心、课程是基础、思政是重点、创新是动力、评价是导向的法则,始终坚定党的全面领导开展教育工作,并创新互联网与教育的发展结构,使“线下”教育教学模式与“线上”模式有机协作,达到思政学习的最佳效能。

【关键词】研究生  课程思政  教学实践  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jxysz-014);江西中医药大学首批“1050”青年人才工程项目(编号:51419001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3-0052-03

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已步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越来越近。蓬勃向上的青年是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国家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意志力载体。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某些意识形态偏见正伺机渗入到我们的精神和文化中,国外一些不入流的思想文化趁机而入,甚至以虚假的谣言和诽谤为手段,给许多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重视学校政治思想文化的教育,用切实而有效的武器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贫瘠的问题。想让社会思想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碰撞出火花,其核心便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思政,在教育体系中添加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全面化、深入化。目前改革实践在本科教育阶段已取得了有效成果,面对高等教育中更加专业化的研究生群体,课程思政工作的思想革新显然是重中之重。

1.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一个隐性的思想教育进程,以立德育人为出发点,思政教育为目标,依托专业、科研和实践等课程深挖德育功能,把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培育的各个环节。但课程思政并非思想政治课,而是以多样化的德育模式来替换以往单一的课程式教育,是以日常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让学生在思考中汲取理论养分并加强思政意识,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青年。

2.加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增加国际影响力。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其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在个人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思政教育为我国在国际激流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提升国民素养。维护社会的稳定单有严明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加强个人思想政治修养以及法律意识是重要一步。随着我国国民平均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推进以提高国民道德修养为目标的思政教育也势在必行。

三是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强调知识概念和科学原理。单一地传授知识只会令人感到枯燥、疲惫,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将思政元素与自然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到一起,创造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的图景,那么研究生就能更好地欣赏到科学技术的美[1]。

3.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生作为各高校培育人才的高层次阶段,是国家未来发展最具影响力的群体[2]。为培育出一大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思想、高层次人才,研究生课程教育一方面将科学探索中的工匠精神与思政元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和科研精神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将育才与育人、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课程作为主要实施介质发挥各类课程内在的人才培养功能[3]。因此,重视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研究生在价值体系、政法体系、思想道德体系树立正确思维方向的重要途径。因势利导地进行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效应[4]。

4.研究生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4.1研究生课程体系较单薄、课程思政受局限

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这两方面都是研究生阶段的薄弱环节,给思政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研究生课程主要以研究、专论为主,课堂知识学习为辅,与本科相比研究生课程没有那么紧张,且大多数课程不包含固定的教材。另外,研究生培养时间短、学业压力大,例如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但是由于专业知识、各种科研以及实践培训的安排,其思政课程在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的比例里都比较低,再加入课程思政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医学硕士课余的休息质量,以致于耽误了后续的学习效率[5]。

除了课程体系的问题,大多数高校还存在“课程思政”局限化的现象。现阶段我们只能在大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看见“课程思政”的影子,在实践、科研类等其他課程中不见其踪。甚至有一些高校只将思政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教授,考查方式也较简单,导致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课程思政的建立应着重于如何促进思政元素与教育系统的相互配合。

4.2“课程思政”中显性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的现象

首先是显性化。课程思政的显性化体现在一些高校将思政课程直白地穿插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对“课程思政”的理解非常片面,只是简单化地传授知识,没有深度分析专业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设计方案将它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当中。

其次是形式化。一些高校盲目花费大量资源建设思政却没有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一些教师盲目设立项目,立项取得资金后又不能落到实处,导致学生毫无收获且投入的资源白白浪费。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存在机械化的课程形式。将其他教育单位的课程模式一成不变地复制过来却不能触及精华,使学生获得感较低,出现“重形式、轻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6]。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调查,通过系统布局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忽视了应该追求的目标。

最后是功利化。这体现在高校推进建设思政时是为了名利而战,将赢得声誉、追求利益作为建设的主要目的。有些高校为鼓励和推动思政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然而有些教师却把这当成是提高知名度或职称评定的机会,在课程和内容空洞的灵魂下制造虚假的外表,与“课程思政”的出发点相差甚远。

4.3导师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中作用甚微

导师在研究生整个的培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学生思想培养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但实际上,很多研究生导师对人才培养的意识非常淡薄,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由于部分高校留有“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有的导师将研究生的论文成果和科研质量作为衡量标准,有的把重心放在提高科研水平和提升职称上,忽略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精神健康的关注,缺少了在思政教育上的能动性[7]。除此之外,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评价机制形同虚设,导致教师的态度消极怠慢。再加上一些导师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头衔和行政职位,导师很难挤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专注于思政培养,课程思政便更难全面有效地融入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去。

5.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改进措施

5.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课堂建设不能只是单一地开设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应该在传授中及时有效地传输思政教育精神。国家教育部最新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首先,各高校应着重人才教育培养的制定,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将思政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8]。其次,还应着力强化和提高教师团队的政治认识,以“四有好老师”为基准,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高尚、学术精湛、教学有方的高质量研究生教师队伍[9]。同时各单位领导队伍也不能掉队,要依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方案,完善教育体系并设立高质量资源共享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5.2加强研究生导师在思政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思政的主导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自身言行来引导他们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一是重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通过专业培训来掌握思政教育的核心和要求。二是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提高党性认识和思政文化水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于教学。三是加强专业学科和思想政治学科的交叉互动,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积累经验并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精神素养,为党和学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5.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让研究生思政教育课程发展更具有实际效果和意义。首先,合理的评价原则必须是强调定性评价和过程评价,而不是单纯地定量评价。其次,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结合教师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专家评价、高等教育工作管理人员评价和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元主體进行评价,再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评价结论。如果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对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人一档的跟踪观察与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富有可靠性和价值性。最后,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学生为主体评价时,多注重教学方法上的反馈,不断总结得出提高教学成效的最佳方案。若以教师为主体评价时,是对整体教学进行同行评议,不断完善,打造最佳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德育思维,使“课程思政”从“思政课程”中脱颖而出,防止教育中出现“显性化”“形式化”以及“功利化”的现象。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中心、课程是基础、思政是重点、创新是动力、评价是导向的法则,始终坚定党的全面领导开展教育工作。加强导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加大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精品课和优质资源的开发力度、支持力度和激励力度,让研究生教育体系尽快实现课程思政全面化;深挖各类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内容,并与“显性”内容有机结合产生加成作用;不断提高创新核心驱动力,以创新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激发新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发展质量来加快培养脚步。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下顺势而生,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利用网上教育平台开启最新、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使“线下”教育教学模式与“线上”模式有机协作,达到思政学习的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张超,程宏辉,肖金坤,等.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究——以材料加工学科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4):237-239.

[2]朱力影.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丛刊,2020(16):160-161.

[3]王金梅,赵研.推进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对策与实践路径[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104-106.

[4]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5]宋道群,熊丽辉.中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3):159-161.

[6]常显波.“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2019(12):44-45.

[7]罗娇.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1):152-154.

[8]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2020-05-28.

[9]常亮,王磊,杨春薇.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6):101-106.

作者简介:

崔淑君(1998年8月-),女,江西抚州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推拿学研究。

熊俊(1983年10月-),男,江西南昌人,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研究生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