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走向课本深处
2022-05-05肖猷莉纪波
肖猷莉 纪波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语文要素,即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合理地分布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有效帮助一线教师解读教材,让一线教师教学有了抓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语文要素”有效落地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一课为例,谈一点浅思。
《跳水》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小说讲了发生在航行帆船上的一个故事,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可能摔下来。在危机之中,船长拿枪逼着儿子跳入海中,救了孩子。
《跳水》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有二,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语文要素指向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文章学习认识和分析人物的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指导自己的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个语文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这个语文要素直接指向习作,明确了指导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怎样写具体呢?就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就是思维转变的过程,再一次和单元主题相呼应。确定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笔者运用“系统思维”的理念,自我追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走向课本深处。
一、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从“课后习题”“交流平台”中,我们发现《跳水》的教学要在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探讨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所以语文要素的核心就是思维过程。如何体会船长的思维过程呢?可以由学生自主读文思考、运用思维导图等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还可以将船长的思维过程与水手们的思维进行比较,在交流中理解船长思维的创造性与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笔者确立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本课难懂的词语。
2.能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小标题概括,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发展性目标:
1.用图示法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并将船长的思维与水手们的思维进行比较,在交流中感受船长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2.关注描写水手们的语句,揣摩水手们的表现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二、如何把握本课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视角
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借助《跳水》一文,引导学生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暗箱,从“当时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个角度展开思考。当时的情况是:孩子站在几十米高的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十分危险,只要一失足,“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孩子转身走回桅杆不可行,“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船员们去救,既困难,又来不及。解决的办法按照常规思维,孩子转身回来或船员爬上去救助。可是这两种方法都行不通,选择哪一种都有危险。找不到解救的办法,孩子必死无疑,这就是水手的思维过程,也是他们“全都吓呆了”的原因。千钧一发之际,船长想到的办法是让孩子跳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可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是没有胆量从几十米高的地方跳进大海的,所以船长就用枪逼着孩子跳。正是他的正确分析和果断的决策救了自己的儿子。船长的办法高妙就在此处。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对船长思维过程的细致推测,体会他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从而获得智慧启迪。理解了这些,在教学时就能做到既能体现单元语文要素,又能落实发展性目标1。
《跳水》课后题第二题:“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课后题第三题:“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从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可以看出,船長是重要人物。“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这一课后问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
三、怎么落实语文要素
我们知道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就是思维过程,那怎样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呢?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关注三次“笑”,推进情节发展
让学生先阅读思考:为什么孩子一步一步陷入危险?默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画出孩子的表现以及猴子、水手的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猴子越来越放肆,它就是在逗孩子生气。果然,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此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孩子陷入险境,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接下来,教师可以再对照水手的表现,引导学生发现,看似不经意的三次“笑”,对于故事情节的极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哈哈大笑”到“大笑起来”再到“笑得更欢了”,水手们的哄笑令猴子越来越得意忘形、肆无忌惮,所以它才敢去“摘孩子的帽子”“撕咬帽子”“把帽子挂在横木上”。同时,水手的第二次、第三次笑伤害了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孩子发誓要夺回帽子,才会一步步爬上危险的横木。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发展进程,推测人物内心。文中的孩子、猴子、水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各自的想法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笔者引导学生从人物外在表现去推测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读懂人物内心,为下文船长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2.聚焦船长“说”,感受思维之花
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他的表现看起来很简单。
首先,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儿子跳水呢?“立刻瞄准”说明做出这样的决定和举动是在一瞬间,难道船长随便做出了决断?
接着,分析船长可能会想到哪些办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细致分析,船长在短暂的时间内究竟想到了哪些后果?他也许考虑了孩子往回走的可能性,但是横木太窄,孩子不能转身。船长可能也考虑了孩子原地不动,等着人来救的可能性,但是担心孩子撑不了那么久。多一秒钟,孩子就多一分危险。原路返回不行,跳下海是救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而且水手会在第一时间把他救上来,孩子没有生命危险。这个办法在此刻是最安全的。
事发突然,就在短短的一瞬间,船长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由此可以看出,船长是一个勇敢冷静、沉着机智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通过朗读再现船长的超常思维和智慧决断。
以上教学,笔者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读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分析船长的想法,笔者抓住关键点,运用思维导图来推测、剖析船长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扣住船长在危急关头能瞬间做出正确决断这一点去推测,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暗箱,了解船长超常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课后问题的理解,体会船长的性格与品质,也凸显了作者写法的高超。
3.学以致用,整体观照
笔者通过“抓表现推测原因—抓行动分析思维过程—看结果体会智慧火花”,引导学生学习遇到情况迅速分析并立即想办法做决断的思维方式。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样的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学会认识和分析文本中人物的思维,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然后将学到的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个人文主题既是本单元要落实的学习目标,也是学生的成长目标。本单元选编了三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章,分别是《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编排这样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落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继续学习《自相矛盾》《田忌赛马》等课文,分析孙膑和楚人的思维过程,在阅读中习得方法,迁移实践,有效落实单元阅读要素。
所以,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单元板块之间语文要素的关联,还要注意每篇课文在单元内部所承担的任务,避免孤立地处理教材,忽视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通晓语文教材体系,理解课文编排意图,这样才能用好教材,上好语文课!在落实语文要素时,追问“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是什么”“如何把握本课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视角”“怎样落实语文要素”三个问题,运用“系统思维”的理念,从教材的自身特点和横向联系中去深刻解读“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达到精准解读教材的目标,明确“教什么”,找到“怎么教”的方法与路径,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新村致远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