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温暖的教育
2022-05-05刘鹏余华
刘鹏 余华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这是叶圣陶的教育名言,也是项超老师坚守的教育箴言。项超正是这样一位教师。2007年从九江学院毕业后,项超就在九江市长虹小学正式开启了她的教师生涯。“我的外公是教师,我的妈妈也是教师,所以比起辛苦,我觉得教师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出生于“教师之家”的她,时刻都感受着教师的责任、担当与幸福。
一个有温度的陪伴者
多年的班主任身份,让项超领略了孩子们的千百种模样。这其中,世俗眼中的优秀者有之,怪异者亦有之,项超一视同仁。她说:“成绩只是孩子的一个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项超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因为她坚信每个孩子都会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小景是一个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小男孩,在卫生方面并不太在意,脸上总是拖着长长的鼻涕,也不怎么和班上的同学交流。时间一长,同学们也就不怎么和他玩,他成了班集体的“游离者”。发现这个问题后,项超便经常把小景叫到身边,帮他把鼻涕擦掉,然后递给他一包纸巾,向他表达善意。一次,项超故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小景说:“你今天衣服很整洁,表现很好,来,作业本就由你送到老师办公室!”老师的公开表扬让小景意外而感动,搬作业本的“荣耀”更是让小景一时间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总之,项超给予的额外关注,给了小景温暖与力量。渐渐地,小景会自己在书包里放一包纸巾,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卫生情况。同时,项超还积极地带着小景融入同学当中,带他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就这样,大家都发现小景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小景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玩伴。
在一次“义卖报纸”的活动中,学生小容出色的表现引起了项超的关注。她本以为,这是一项需要沟通的活动,外向机灵的孩子会更游刃有余一些。小容并不是一个外向的孩子,她习惯在课堂上沉默,但她却是这次活动中表现得最突出的孩子。她早早地把自己领到的那份报纸卖掉了,还帮助别的同学一起卖。“你真的太厉害了,怎么做到的?”项超对小容称赞了起来。“有时候,你要给孩子戴‘高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在项超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小容课堂上举手的次数多了,发言的频率高了,也越来越积极、越来越自信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这次“误判”让项超更加明白:“孩子在课堂上和课堂外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在课堂上活跃,有些孩子可能私底下更活跃。”于是,项超便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课外时间和学生交流,去发现课堂之外学生的精彩或纠葛。并且,这种交流并不会随着学生毕业而终止。“从我班上毕业的孩子,很多都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升学带来的压力、青春期的躁动、即将成年的不安……在他们看来,这些羞于启齿的内容,是难以向父母坦白的,而项超是可以倾诉的对象。作为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项超更多地让自己成为父母了解孩子的一个窗口。
正是由于项超与孩子们的亲密无间,以及她对孩子们的尊重与信任,她成了学生心中颇为亲近且不可替代的人。
一个有尺度的管理者
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小柏是刚转过来的学生,他的听力不太好,需要佩戴助听器,虽然他个子较高,但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项超便把他安排在第一排,平时也对他多有照顾。或许是习惯于这种特殊照顾,小柏觉得自己在值日问题上也享有“特权”,他从不参加小组值日活动。“每次轮到我们小组值日,他都不值日,我们不想和他一组了。”同组的值日生们向项超抱怨道。项超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她想:“既然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就说明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正常的小朋友是一样的。”同时,为了向和小柏同组的伙伴交代,项超便对小柏进行了“惩罚”——让他连续值日三天。但只要项超放学后没守着小柏,他就会自己溜走,原本三天的“惩罚”持续了一周。到了第二周,小柏妈妈来到学校,质问项超:“怎么我的孩子整个星期都要值日?”语气颇有不满。原来,小柏打着“值日”的幌子,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不明就里的小柏妈妈以为自己的孩子被针对了,便跑来学校要说法。项超便將事情原委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听完解释,小柏妈妈感受到项超对自己孩子的用心,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迅速与项超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系,也越来越支持项超的工作,和她一起呵护孩子成长。
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项超无丝毫松懈,她尽可能地抓住契机把孩子往“正道”上引。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项超让学生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从家里带两到五本书到班上,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项超在图书角的布置上颇费心思,刚开始,她自己管理,但这占用了她大量时间,于是,她从学生中选择图书管理员。“做图书管理员,学生是很乐意的,但实在是太累了,并非长久之计,”项超说,“我便让学生从学号开始,每个人都做一个星期的图书管理员。”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图书管理员的不易,也会自觉地配合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图书管理工作终于正常运作了。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项超给学生发“阅读存折”,奖励“看最多本书”的学生。但不爱看书的学生对活动不太感兴趣,他们会从家里带一些比较破旧的、没人看的书。于是,项超增设了“被借阅次数最多的书”评比活动,表扬“最会挑书”的学生,发动大家寻找更多有趣的书。为了让自己的书被更多人借阅,大家纷纷向别人推荐自己觉得有趣的书,班上的“图书推广大使”越来越多。这样,图书角的书逐渐地丰富起来,学生阅读的习惯也慢慢地养成了。
一个有深度的教师
回想初入职场,项超感慨道:“那时,我对教学仍是一知半解,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清楚。”学校主管教学的书记、江西省特级教师周小兰给了她莫大的帮助。周小兰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如亮相课、推门课等。“我加入了她的课题组,所以书记听过很多我的课,听完课后,她会把我的课堂打散,逐条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让我预设每句话说出来之后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我会根据这些意见重新设计课堂,并在别的班再上一次。”周小兰对教学的热爱、认真钻研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项超。在这种严格而细致的指导下,项超成长得特别快。
项超积极参加各种赛课,因为身兼品德课教学,项超也参加品德课赛课。在一次九江市品德课赛课准备中,项超磨课磨了七八次,对自己的方案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设计中,她准备了“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这样一个问题,并在不同的班级中试教了多次。学生都没回答出来,项超觉得这个设计是可行的。“如果你去赛课的时候,真的有学生回答出来了呢?可能有的学生阅读面就是比较广呢?”听完项超的课堂设计,周小兰问道。“学生不可能回答得出来,我都试过这么多次了。”项超心里这样想着,但还是决定重新组织课堂语言。到了真正的赛课环节,真的有学生答出了这个问题。暗暗庆幸之余,项超更加清醒地认为:“备学生永远是课堂准备的核心。”
备学生十分重要,这一点在“双减”政策下更见深意。“学生回家后,练习的时间减少了,所以教师就一定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对于通过布置大量作业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教师而言,意味着艰难适应与转变。项超则免受这种困扰,“我不喜欢布置很多作业,我更喜欢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知识”。
项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成长,不成长,你就没有办法教好学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教师必须敢于接触新鲜事物,关注教研进展,因为一个“静止”的教师是无法在变化的时代里教好自己的学生的。“多听名师讲座,多钻研别的教师的课,对自己也会有启发。”项超说。
眼里看得到学生的教师,能和学生一起打造成功的课堂;脚步跟得上学生的教师,能静待花开,细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心里总装着学生的教师,能和学生做一辈子的朋友。温暖,是学生渴望从教师身上汲取的力量,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能量。一位让学生感觉温暖的教师,一定能像项超一样成功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做一辈子的朋友。
(注: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