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行业期刊记者的深度采访与写作技巧研究

2022-05-01吴春花杨琳王文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记者故事切口

吴春花 杨琳 王文慧

摘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我国城乡建设面貌日新月异。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信息共享日趋便捷的当下,建设行业期刊做好深度报道越来越重要。

文章以《建筑技艺》杂志为例,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城市更新与街区治理、美丽乡村等重大城乡建设课题,从充分的专题策划、寻找最佳切口做好采访、深入体验讲好故事、提升记者职业素养等方面探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深度报道方式,介绍培养记者挖掘具有权威性、重要性、指导性、生动性的行业信息,深入基层发现可见、可闻、可感新闻的路径,也为建设行业期刊记者的深度采访与写作技巧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行业期刊;记者;深度采访;专题策划;切口;故事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224-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大潮下的城乡建设也经历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时期。今天,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看到了更加集约、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开发,更加生态、绿色的建筑设计,更加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建设等。

作为建设行业期刊的《建筑技艺》杂志,站在城乡建设行业的高度,既要自上而下了解重大方针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又要自下而上洞察城市、乡村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既要保持科学报道,也要保持反思性深度报道。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深入挖掘完整、全面的内容,分辨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发现可见、可闻、可感的新闻,呈现更具权威性、重要性、指导性、生动性的行业信息。深度采访应该把握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二是要对每个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进行深入采访[1]。

一、充分的专题策划是深度报道的基础

新闻从哪里来,可以来自方针政策的解读,如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事物、新动向、新问题;是受众的需求,也可以是独特的新闻界观察。对于任何一则深度采访报道来说,明确的主题、充分的素材、清晰的结构、有感染力的表达是必不可少的,这同样适用于杂志的专题报道。

2015年,面对快速发展后亟待更加高效利用与开发的城市与轨道交通未来发展,《建筑技艺》杂志在11期策划了专题“城市综合体之于城市”。就城市综合体来说,它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不论从开发、功能上还是使用、维护上都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基于建筑设计视角,缩小范围,聚焦话题——城市综合体如何更加集约地利用土地,如何在业态、空间上更加丰富,如何营造更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及提升其公共性,希望从混合土地开发、政府政策鼓励、立体空间效率、公共活力营造、服务业态选择这五个方面,通过深度采访与实例阐述不同研究与观点,以进一步探讨城市综合体之于城市的价值。

这个深度采访怎么做,笔者提出从国外、国内两条线着手,既有国外的成功开发经验,也有国内的代表性经典个案。那么如何选择具有可参考性的国外案例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已有许多城市开发机构前往日本考察调研。于是,记者采访了从事城市开发和建设工作超过40年的日本东急集团东急设计总建筑师北田静男,详细梳理了日本规模最大的私营铁路公司东急集团参与的日本轨道交通与沿线中高密度城市开发过程,东急田园都市线、新玉川线、半藏门线、东急东横线、副都心线及不同特色车站的一体化开发历程,以及轨道沿线的城市相关配套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同时,还采访了刚刚完成的涩谷·未来之光这一综合八条轨道交通线路、办公空间、零售空间、电影等娛乐设施的城市高密度区域综合开发项目。与此相比,就国内已建成的城市高密度区商业开发综合项目上海环贸广场、成都国际金融中心,采访了贝诺主设计师,加之其他项目案例的报道,由此看出国内在混合功能开发、立体空间营造、公共活力创造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这期专题出版后,不仅得到行业专业人员的广泛好评,也为杂志持续关注城市综合开发与轨道交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此次深度专题报道,杂志在2014年、2016年、2019年持续推出城市综合开发与站城融合方面的专题,并策划了“城市综合体的未来”高峰论坛,集合国内外城市综合开发、轨道交通发展,以及商业策划、产业趋势、运营管理等全流程,成为由线上内容出版到线下传播的升级。

2021年还策划了“总设计师制与城市设计实施”专题,进一步探讨备受关注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向品质化、精细化转变的机制、办法、路径,采访了四位规划与城市设计领域的专家,结合广州琶洲西区实践,形成了从观点到摸索、从实践到总结、从总结到反省的一系列深入的解读。

二、寻找最佳切口是深度采访的关键所在

在众多采访报道中,往往主题明确、素材充分,却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原因就在于随着掌握的材料越来越多,灵感也不断涌现,但始终没有能够抓到最佳切口或者说最好的接触点,从而形成最具亮点、最佳细节、最打动人的好文。

对于行业期刊来说,特定主题的深度采访报道同样需要寻找最佳切口。2019年,城市更新、绿色、创新、文化、宜居成为关注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成为关键词,面向治理转型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筑技艺》杂志聚焦当下城市更新面临的“以人为中心”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城市治理,策划了专题。那么,从哪里切入更好呢?如果按照以往惯例,可能选择不同城市、不同尺度的案例进行报道,这应该是最简单的。但是,单纯的案例汇集,只能从设计者角度看到某个具体实施对策,难以对“是什么、为什么”达到深入的解读,或者说难以看到真正的现状与效果。

记者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等政策入手,采访规划的制定者与区域规划的高层管理者,从而看到从政府层面对城市更新、街区治理的初心与决心,探寻北京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街区的更新之策。政策的解读之外,基层工作者怎样具体应对呢?记者特别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的东四南历史街区,从史家胡同博物馆这一社区博物馆的“东四地区老照片展”“回家串门儿、过年展”,居民共同商定《史家社区公约》,到社会规划师与居民一起参与的“咱们的院子”“微花园”改造、演乐茶香悦读会、朝阳门 WALK&TALK活动等,讲述街区发生的社区居民参与共同自治的故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既呈现出东四南文化精华区的治理创新,也展现出北京城市街区更新的持续成果,而且这些鲜活的例子与每一个生活在胡同巷子里的居民都有密切的关联,最终目标都是建设更好的东四南、更好的街区、更好的生活,这一目标恰恰指向了当下城市更新“以人为中心”的初衷和导向。

深入城市角落,深入社区,深入居民中,才能深刻体察城市、居民、生活正在发生的一点点变化,才能助力推动“人民城市人民建”。

三、深度采访与写作重在讲好一个故事

深度采访意味着高质量的沟通,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决定着这个高质量沟通之后的最终呈现效果。虽然建设行业期刊不同于大众期刊或新闻,但同样可以学习讲好故事的方法。人们喜爱三联生活周刊,原因大概就在于其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岩茶,24小时诞生记》这篇文章中,岩茶的诞生就在记者跟随茶人的一步一景一语一山中展开,眼前迎面而来的不仅有片片茶叶、浓浓茶香,更有一代代制茶人质朴传承的茶艺,以及其中对茶的无限热爱。

讲好一个故事,在于深入体验、观察,在于感同身受,在于可见、可闻、可感。那么,如何讲好乡村故事呢?自国家提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以来,《建筑技艺》杂志一直持续关注。2019年记者专程探访了隐居乡里开发的北京房山区由几栋农家宅院改造提升的农家院落——姥姥家民宿,有老宅特有的门楼、院墙、屋瓦,也有新式的居住空间,更有村里人自制的传统手擀面、山楂酱、老玉米等等,这些村里人都是接受过专业训练上岗的民宿管家。

事实上,记者所看到的农家民宿,是建筑师经历了一系列改造实践后的成果。最初的了解是来自北京电视台《暖暖的新家》一期节目“乡村老宅变身田间艺墅”,从一个完全没有设施的老房子到舒适的艺墅,不仅仅是光鲜的外表,更要挖掘真实的建筑故事,这是记者的初衷。有了这些实地感受,笔者采访了项目建筑师,听他讲述“隐”与“乡”背后的故事。其实,那次参加电视真人秀节目后,建筑师更深刻认识了改造北方农村老宅的难上加难,也是在这档节目后开启了深入贫困乡村的历程。

记者的采访,看重的是这些现在看来宜人的民宿环境,其实原本都是没人理睬的、闲置的贫困山村破旧老宅。从第一家山楂小院到“姥姥家”“黄栌花开”“麻麻花山坡”等子品牌相继出现,设计点亮乡村,山沟沟里原本贫困的村庄小院不一样了;走出困境重在与乡村、村民共赢,建立村合作社,村民自愿入股,赋闲在家的村民也成了民宿管家能手,更理解了隐居乡里创始合伙人、主设计师所说的“打造新时代新型乡村产业社区”的理念。那些本就有着优质环境与地理优势的乡村想发展不难,而大多数资源并不好、还贫困的乡村呢,看到老宅子旧貌换新颜,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参与到乡村劳动中,看到原本闲散的阿姨大叔们成为满脸笑容的民宿主理人,这或许勾画出了一幅未来的新乡村图景。因此,作为建设行业媒体,有必要也必须为更具生机的乡村新气象深入讲好每一个故事。

四、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中做好深度采访与写作

深度采访意味着高质量的沟通,从这个角度讲,沟通和高质量同等重要,因而记者自身的素养非常重要,要保持对新闻工作的敏感度,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客观性、价值性[2]。这其中,发现力、敏感性、合理的知识结构、职业精神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同时,在具体采访中,还要养成善于倾听、随机应变的习惯。

建设行业期刊记者都出自建筑学相关专业,并未受过新闻记者的教育和训练,对于怎么做采访、怎样做好一个采访,还需要深入学习。好比“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去采访,没有一次次到一线采访,就谈不上学习锻炼,更谈不上提高进步。仅从书本上了解建筑及其历史是不接地气的,只有在实战中提高,才能更深切地了解建设行业。

因此,首先要不怕麻烦,敢于走出去,努力尝试采访;其次,要在每一次采访前做足准备,在一次次采访中提升自我,保持一种激情、热忱。前文提到的对日本东急集团东急设计总建筑师北田静男的采访,其实是机缘巧合,北田先生正好来到北京,机会难得,不容错过。因为对当期专题已经做了一定准备,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位高校老师作为笔者的“参谋”,所以采访提纲的精确性得到了保证。接下来,现场采访的中文、日文交叉,不仅要求随机应变,也要及时记录好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形成了1.3万字的深度采访文稿。在得到北田先生的称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次采访是对自身能力的一次重要锻炼。

新闻采访的内容是否充分,决定着写作内容是否充分。如果本身采访时间较短,采访内容较笼统,在写作时就会出现实例不丰满、介绍不详细等各种问题,导致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下降[3]。所以,在面对受访者时,要以适宜的节奏切入话题,并逐渐递进,使采访内容尽量充分、翔实、有说服力。

在众多专题策划中,杂志更多注重建筑本体层面的内容挖掘,涉及规划层面比较少,也就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认识和了解。可以说,每一次采访就是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最好梳理,其中倾听很重要,但也最怕冷场,要始终跟着受訪者的回答不断追问,将话题由浅入深递进,有逻辑,有节奏。

在采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时,虽然事先已经沟通过采访提纲,笔者还是非常忐忑。那就从缘由谈起,从规划制定的整体背景说起,慢慢自然进入话题,对于受访者来说更轻松,笔者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抓住话题要点。所以,经受访者介绍,笔者逐渐了解了规划下基层及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出台,紧接着是制度的可行性,实际操作层面有哪些经验,这就聊到了受访者自身长期深入基层的实践经验,成为责任规划师制度推行的代表性案例。接下来,谈到了当下是否有新的模式、路径及存在哪些问题,进而在更高的政策层面给予实践指导。可以说,这次一个半小时的成功采访,不仅厘清了制度、政策层面的问题,成为当期后续采访的重要基础,而且对笔者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五、结语

当城市日新月异,当“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深入人心,当生态、绿色城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建设行业期刊要向大众期刊学习,不仅要充分做好主题策划,而且要针对不同主题、资料寻找最佳切口,寻找最合适的报道方式;更要善于深入探访来挖掘好故事,避免生硬、刻板的表达,宣扬符合时代旋律的新、鲜、活的行业新闻与事件,并在一次次采访中锻炼自我,持续提升期刊编辑的采写水平,更好地开展建设行业信息报道。

参考文献:

[1] 杨序先.浅谈深入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J].新闻前哨,2021(5):75-76.

[2] 凌月云.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探究[J].传媒论坛,2021(6):27-28.

[3] 裴培.浅析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J].记者摇篮,2021(4):21-22.

作者简介 吴春花,硕士,编辑,《建筑技艺》杂志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城市、建筑与技术发展。杨琳,硕士,编辑,《建筑技艺》杂志运营总监,研究方向:建筑结构。王文慧,硕士,编辑,《建筑技艺》杂志编辑,研究方向:建筑与技术发展。

猜你喜欢

记者故事切口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隆胸切口哪种好?有图有真相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口内直切口法丰颌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