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话语标记“咱就是说”的分析
2022-05-01赵朗
摘要:在网络媒介的助力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语言的创作者,甚至能因此创造出巨大的流量和经济价值。新兴网络话语标记“咱就是说”迅速风靡的背后有其语言学基础,但这种随意的创造也极有可能影响汉语的纯洁性。文章以换言类标记理论为基础,旨在对“咱就是说”的构成、特点、作用和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批判性眼光对该新兴话语标记的创造是否规范、是否具有语言学价值进行判断。研究发现,“咱就是说”产生于互联网的特定环境之中,其使用既能兼具说话者表达的主观性,还能拉近与听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完成与广泛、不特定听者的交际目的。但同时,“咱就是说”在网络及生活中的频繁使用也对语言的规范性、纯洁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须引起警惕。
关键词:新兴话语标记;换言类标记;网络语言;“咱就是说”;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115-03
一、导言
近期,“咱就是说”在网络上、生活中逐渐风靡。无论是网络大V还是普通人,在表达前后总会带上一句“咱就是说”,或者一些类似的变体“就是说”“咱们就是说”。经过溯源,该用法最先是从几名网络主播开始的,如微博博主“怨男0”经常在发微博的时候用“就是说”,引得网友甚至是官方媒体纷纷效仿。例如:
例1:组队进行混合双打,xx这球打出了比武的气势,咱就是说赢不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气势。(浙江卫视微博)
例2:咱就是说,喊一个天花板不过分吧!(网友微博)
例3:咱就是说,演出定在上午还是下午啊?(微信工作群聊)
例4:咱就是说,无语啦!(微信群聊)
例5:我的作业还没有写完,咱就是说(微信群聊)
相比一般网络语言,“咱就是说”似乎违反了网络用语的基本特点——简洁性,在使用中显得非常冗余。那么为什么它还能迅速火爆呢?實际上,汉语中本身就存在许多看似冗余但起着独特作用的表达,即话语标记。
本文以话语标记理论中的换言类话语标记为基础,综合分析“咱就是说”的特点,进而发现其背后的语言学合理性,最后通过对比一般换言类话语标记与“咱就是说”的差异指出该网络语在使用上的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一)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是在口语和书面语篇中都常用的一种话语成分,在提高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早提出“话语标记”概念的是英国语言学家Randolph Quick(伦道夫·夸克),这也纠正了语言研究框架内一直以来将它们看作冗余成分的错误认识。
话语标记的扮演者既可以是单个的词语,如“好”“然后”,也可以是短语、小句。与英语相比,汉语中的话语标记主要由短语、小句充当,如“据我所知”“确切地说”等。
话语标记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语言要素的独立语言成分,且其作用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和理解产生一定作用[1]。尽管目前没有对话语标记的统一定义,但是学界在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方面已经形成了基本认识,即话语标记在语音上可识别,语法上具有独立性,语义上仅对整个句子有程序意义,但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实性。
(二)换言类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很多类,以不同功能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阐释性话语标记、推论性话语标记等。与“咱就是说”最近似的是“换言类话语标记”。
相比其他话语标记,换言类标记的突出特点在于连接功能。这具体体现在:换言类话语标记在句法位置上,主要位于句子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语义上,语义虚化,只是作为语篇进程的推动剂而存在,而其所连接的句子或分句之间则具有相同、同指或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它的语用功能广泛,包括延续话题、转换话题等功能,以达到说话者期待实现的最佳交际效果[2]。
三、新兴话语标记“咱就是说”分析
形式上看,“咱就是说”由主语“咱”和“就是说”两部分复合而成。其主语不同于类似标记“我是说”“你知道”,选取了北方方言“咱”作为主语;第二部分“就是说”则是用副词性的词语“就是”来修饰中心语“说”,构成一个状中短语。下文分两部分分析“咱就是说”的语言学基础。
(一)“咱”
“咱”是现代汉语第一人称的指示代词之一。但相对于“我”“我们”,“咱”(咱们)有不同语义和语法特征。在“咱就是说”这个结构中,“咱”既可以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概念,也可以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概念。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追求表达的简练,“咱就是说”在凝固的过程中逐渐省略了复数词尾“们”,代之以凝固为“咱就是说”。
“咱”(咱们)与“我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源流上,“咱”从何而来并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咱”产生较晚,其应用在宋元时期初见端倪。从使用地域来看,“咱”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率更高,略带方言色彩;从语体上看,“我们”主要用于正式的文体中,尤其是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时候,而“咱”(咱们)则多用于口语语体或带有地域色彩的文艺作品中。
对比之下,“咱”和“我们”在语用上的变化和差异最大。首先,“我们”表示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是与第二人称相反;“咱”与第三人称相对,简称“包括式”,即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其次,随着语境的不断变化,“咱”还表现出了许多特殊的语用含义。例如:“咱”作为第一人称单数时,可以表示说话者的谦恭和礼貌,也可以弱化言者观点的主观性;作为第二人称单数时,可以拉近听者和言者的距离,从而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3]。
综上,“咱”作为一种北方方言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语用含义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为“咱就是说”的广泛使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这/也)就是说”
“就是说”作为换言类标记之一,一般与“这/也”连用。
“(也/这)就是说”从形式上看,中心动词“说”并不实际表示“说”的动作,而是语义虚化,与副词“就是”紧密连接;“就是”则起到一种“强调”“解释”的作用。语用功能上,“(这/也)就是说”补充信息和延续话题的分量更重,其他功能则与一般换言类标记类似。使用位置上,该话语标记绝大部分都与前后句子(分句)紧密连接,极少数不紧接前后项。此外,该话语标记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也更高。
例6:为了适应这种斗争的需要,穷人便发明了一种战斗的语言,这便是黑话。把人类说过的任何一种语言,也就是说,由文明所构成或使文明更复杂的因素之一……为文明本身作出了贡献。(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例7:——“你一切还好吧?”——“不好!课多,还上班,还参加培训。累死了。就是说,你闲了就逛逛,玩玩。”
在例6中,“也就是说”对前置部分的内容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进一步补充阐释了语言是文明的构成要素或者使文明更加复杂的要素,为接下来具体说明黑话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这一观点提供了衔接和支撑;在例7中,“就是说”解释、说明的意味变弱,承接前句说话人“很累”,并表达对信息接收者的主观意见,有引起注意、强调的作用。
(三)“咱就是说”
经上述分析可知,“咱就是说”是由相似话语标记类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兴话语标记,其产生有一定的语言学理据,且符合一般换言类标记的基本特征。但这种新的组合在多个方面呈现新的特点。
首先,“咱就是说”的语义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咱”和“就是说”。“咱”表明话语的施事是第一人称单数“我”,并非实指第一人称复数,而“就是说”的语义也倾向于表“强调”,“解释说明”的意义弱化,主要用于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如例1中,“咱就是说”所连接的“赢不赢不重要”就是言者所要强调的观点,而非解释前述的“打出了气势”。
其次,在句法位置上,“咱就是说”能在句子或分句之间起到承接的作用,但基于语义虚化,其连接作用弱化,前后语义逻辑并不明显,因此,“咱就是说”一般附着于句子的前面,但也可以附着于句子后面。例如,在例2到例5中,“咱就是说”的使用都并未起到具体连接分句的作用。
相比一般话语标记,“咱就是说”在语用功能上呈现出了更多独特之处。
1.使用者
“咱就是说”最初起源于网络直播。直播中,主播作为言者,位于虚拟空间的焦点,但听者是不特定的多数。在传统交际中,听者也许是交际的正式参与者(直接受话人、非直接受话人),也可能是非正式参与者(无意中听到的人或故意偷听的人)[4]。但在网络空间,对听者的界定变得模糊化,言者的目的更倾向于将话题的非正式参与者(直播间中的潜在用户)变成与自己对话的正式参与者(用户)。因而“咱”(咱们)就起到了拉近陌生环境中不特定大多数人关系的作用,但同时又保持了作为言者的权威性和主观性。
尽管该用法逐渐走出网络直播,出现在群聊对话、朋友圈、微博中,但网络空间的发声者和受众仍然是一对不特定多数的关系,而言者始终存在吸引关注或认同感的需求。
2.使用语境
“咱就是说”的使用语境首先是网络空间,一般而言是言者发出某个观点或话题,寻求不特定多数听者的认同。制约言者的语境及存在于显性的语轮构成的语境,也存在于隐形语境,即一种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共识(道德、规律、常理……)。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交互性,语境的构筑更加灵活,甚至更依赖言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这就可能导致发言与语境之间看似并不存在关系,但实际上言者和听者之间已经基于来回互动形成了双方已知的语境。例如,当群聊中讨论发送邮件的规范性时,某人突然提出:“咱就是说,发送正式邮件之前要记得将昵称改为自己的真实姓名。”尽管“咱就是说”附着于语句前,并不起到前后衔接的成分,但听说双方也能基于语境理解话语的含义。
除此之外,由于言者的目的在于吸引目光,获得更多听者的认同,除了听说双方已经形成的交互语境之外,生活中一些约定俗成的共识也可以作为一种潜在制约语境。例如:
例8:咱就是说,谁在大四还有很多课要上啊?
例9:咱就是说,谁能不喜欢天津呢?
在例8中,存在的潜在语境是,一般而言,大四的学生会准备毕业论文或专业实践,课程不会太多,但说话者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在大四的时候还有课程。在例9中,其潜在语境就是大多数人都喜欢天津。
一般的换言类标记位于句间起连接作用,在句间关系上“相同、同指、相关或相离”,而“咱就是说”在使用位置上沒有明显地连接分句或句子,而是附着于单句的前后,句间关系也变得不甚清晰。这实际上是由于交互语境和潜在语境的存在,不需要言者再自行构建语境也能形成交际场域,“咱就是说”既能处于回应语轮就某一话题发表意见,甚至还能处于始发语轮直接开启话题[5]。
3.言外之意
“咱就是说”的广泛使用离不开其丰富的言外之意。
第一,既保持互动交际中的权威性又兼顾交互作用[6]。首先,以第一人称为主语强调了言者的主观性,占据话语的主导权,将听者的目光都吸引至接下来的内容上;其次,作为话语标记,“咱就是说”更有一种强调作用,在互联网数据爆炸的背景下或者是微信群聊丰富的信息之中,想要突出重点,利用这种强调性的话语标记显得非常明智;最后,言者作为集发声者、作者、责任者于一身的角色,“咱就是说”体现了其在交际中的交互意识和监控意识。言者既想强烈地表达观点,又想缓和语气,与听者创建沟通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通过打字来代替言语,加强了信息之间的停顿,也为言者的自我监控提供了充足的余地。
第二,兼具趣味性。“咱就是说”在构成上融合了方言的优势,逐渐被大众认为是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梗”;而在表达上,“咱”本身所具有的调侃戏谑作用也在这里有所体现,增强了该标记的趣味性。
第三,功能广泛。“咱就是说”在语用功能上存在泛化的趋势。它既具有一般换言类话语标记的作用,如延续话题、修正信息,甚至还能在潜在语境的作用下开启话题,任意表达言者观点,不需要前句的铺垫。因此,“咱就是说”在语义逻辑关系的限制上明显降低了标准。
综上,“咱就是说”可以视为在互联网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类语言标记,它兼具言者表达的主观性,还能拉近距离、缓和语气,完成与不特定听者的交际目的。
四、结语
作为互联网世界出现的新兴类话语标记,“咱就是说”爆红的背后存在语言学的基础,也有互联网交际特点的共同作用。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片大海,那么每一次发声更像是一粒石子,很难溅起水花。“咱就是说”作为一种具有强调式作用的换言类话语标记,就像是向无边的大海中发出的信号灯,意图引起注意。
但是,对比意义功能明确的话语标记,“咱就是说”又显得很无力。在大众的使用过程中,这逐渐变成了一种口头禅,其语用功能似有若無,失去了它本有的独特性。汉语的魅力在于每一个词、句、表达方式都具有针对性的价值,但“咱就是说”的使用泛化正在消解这种价值。当这种口头禅逐渐进入现实生活中,必然导致人们进入“失语状态”。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其纯洁性、独特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重视互联网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始终保持“沙里淘金”的警惕意识,才能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9.
[2] 张炳金.现代汉语换言类标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3] 李忠美.指示语“我们”与“咱们”的异同及其语用含义探析[J].语言应用研究,2009(5):33-35.
[4] 鲁莹.“我是说”与“你知道”的对比研究:框架、意识、功能的分野与共性[J].语言教育与研究,2020(6):71-82.
[5] 吴亚欣,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3(4):16-19.
[6] 张文贤,李先银.互动交际中的认识权威表达:以“我跟你说”为例[J].当代修辞学,2021(6):73-85.
作者简介 赵朗,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