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语境下提升外语频道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探析

2022-05-01李桂仙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策略

摘要:文章分析了媒体融合语境下,外语频道怎样在重大外宣报道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这一国际传播课题。研究中,通过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等多种方式,梳理了央视外宣频道电视端与新媒体紧密合作,在重大事件报道和日常新闻报道中素材共享、大小屏齐开花,不断创新国际传播路径的有益探索。文章提出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发挥外语频道国际传播作用的策略:重点报道有话题性、能引发国际关注的重点活动;通过嘉宾和特约评论员发声;培养政治素质硬、业务本领强的主持人,形成品牌效应。

关键词:媒体融合;外语频道;重大外宣报道;国际传播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060-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全球媒体行业都在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业态,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新的局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是要“加大国际传播力度,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电视台外语频道作为重要的外宣渠道,应该抓住机遇、主动创新、连接中外,充分发挥对外传播带头作用,创建国际一流媒体,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传播旗舰平台。

为了更好地向全球传播中国的声音、提升全球受众好感度,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发声,不仅要让更多的人听到中国的声音,还要以全球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国际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弹自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知己知彼,站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经过不断努力,目前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已经有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共5个语种的国际新闻频道进行电视播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使用43种语言(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及4种方言)向全世界进行广播。在语言的丰富性方面,在全球国际新闻频道都是首屈一指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整合了电视、广播的各语种资源,同时下大力气发展新媒体,逐渐形成广播、电视、新媒体协调发展的局面。国际新闻频道积累了丰富的各语种人才和经验,这可以为电视端和新媒体输送新鲜的血液。CGTN电视端与新媒体多年来一直紧密合作,近几年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在重大事件报道和日常新闻报道中共享素材,大小屏齐开花,不断创新传播渠道,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CGTN电视端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

二、抓住媒体融合发展机遇,发挥外语频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一)对有話题性、能引发国际关注的重点活动进行重点报道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新闻频道为例,一直以来,该频道都致力于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紧盯西方主要媒体最新动态,在重大突发事件上力求第一时间派记者赶赴现场直播报道。随着报道团队的不断扩展与努力,近年来在新闻的自采率、首发率、落地率、现场到达率和移动直播量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2021年,为了应对全球抗疫排名,澄清事实真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了三轮全球网民民意调查问卷,得到上亿海外网友的回应和认同。阿富汗局势动荡时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了多次首发、独家报道,发自现场的独家视频揭开了个别国家滥用武力、草菅人命的黑幕[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直致力于第一时间客观、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让真相取代政治偏见、种族歧视、意识形态偏见,推动构建客观公正、积极健康的国际舆论生态。

除了对国内外新闻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英语频道也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国家电视台的优势,对一些独家的、有特色的、能引发国际关注的重点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兼顾专业性与观众接受度的系列报道。在报道中也要注意报道方式,采取更易被国际观众接受的语言。要做到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还要讲得观众爱听,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

除了报道及时、真实、客观之外,报道的题材也很重要。比如2020年的嫦娥五号发射及回收、2021年的三星堆挖掘活动,上述活动因其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特殊性本就引人注目,自带流量,兼具专业性与大众性,更容易跨越国别、政治、文化等壁垒,打破成见,触达外宣的目标观众,即G7、G20国家的主流人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频道在上述活动中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进行翔实、生动的系列报道,大屏小屏并重,电视和新媒体倾力合作,互为借力,在活动期间以高频率通过多档节目循环报道。

(二)通过嘉宾和特约评论员发声

第一,在新闻报道中,评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身份有利于他们以客观中立的方式解读舆论热点,为观众答疑解惑。因此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应推动评论员成为舆论热点的解惑者,借助评论员解读关键议题。邀请嘉宾与特约评论员一方面能够对相关议题进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思考;另一方面则能够通过其相对中立的局外人身份特征,消解对外传播中的误解与刻板偏见,增强对外传播的可信度。

例如,在全球疫情援助议题上,评论员能够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表明中国广泛推动海外疫苗援助,共建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的态度。同时国际评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起中国专家的一家之言,在一些国际话题上,在本专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地位的重量级外国专家,其点评的影响力远高于中国专家。而有一些涉及中国的话题,为了显示新闻报道的客观中立性,外国专家更为合适。

第二,以评论员通过“语境降维”解析我国的历史与现实。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一直是实现有效交流的最大障碍,也是形成意识形态壁垒的重要成因。评论员应充分利用其具备的文化接近性优势,成为外宣话语的翻译,使全球受众易于理解,结合热点话题和中国现实,突破既有的刻板印象和话语陷阱,将一些相对抽象的核心主张转译为适配不同文化语境受众的具象化表达。

另外,还须建立中国叙事机制与中国话语权,全面呈现中国力量。全面发挥外语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呈现民心互通的独特效用。外语在中外文化传播、人文交流、公共外交等方面有不可取代的绝佳优势,相关评论员应该全面肩负起走向世界与读懂世界的重要使命。利用对外合作交流等模式增进外国民众对我国文化底蕴的掌握。

基于此,不但应该向全世界宣传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将我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还应该基于我国实际发展状况,掌握世界发展大趋势,切实发挥好高层专家效用,比如通过外国主流媒体、重要国际论坛等平台发声,自主设立国际会议议题,强化对外翻传播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度,提高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与文化的感召力,加深中外人文交流。

第三,连接受众,以影响力为标准优化评论员人员的组成。在智能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因此评论员在外宣报道中还应成为不同受众的连接人,能够用简单明了且生动的点评和解读,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我们希望向全球受众传达的内容。

评论员的选择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

首先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年龄和价值取向,并据此选择在相应领域具有较大传播影响力的评论员,以实现目标群体内的定制传播。

其次,注重跨圈层传播,在配置评论员人员时参考社交媒体的影响力,特别注重在多元圈层的社交媒体网络中有效连接不同圈层受众的关键“意见领袖”。

最后,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尤其关键。有一些专家行业地位高,在国内社会影响力也很大,但是受英语表达能力所限,反而会给观众造成打官腔、说空话的印象。也有部分专家知识储备十分充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点评时专业词汇过于艰深或者内容过多,播出效果也欠佳。

虽然国内新一代专家学者中能流利使用英文表达的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各行各业的权威们还是讲中文居多,一些特殊专业领域的英语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很多权威专家往往日程繁忙,不可能随时随地点评[2]。受限于上述情况,好的评论员不仅需要其自身条件过硬,集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表达能力,也需要通过点评积累经验,不断磨合,以期进一步增强评论的锐度、巧度、鲜活度,制造话题,抢夺话语权,打好舆论战。

(三)培养政治素质硬、业务本领强的主持人,形成品牌效应

对外宣传工作需要锻造一支强大的对外传播队伍。要用众多国际面孔丰富报道视角、荧屏形象,但在涉及价值观、国家核心利益等层面报道时,必须培养和使用自己的人才队伍。除了前面提到过的评论员,打造一支过硬的主持人队伍也尤为重要。新闻直播量越来越大,对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直播中,主持人是确保新闻播报及时性和准确性的最佳途径。新闻直播主持人需要具备优秀的口语能力、语种转换适应力。

英语新闻频道的主持人不仅要英文过硬,知识储备足,具备外交家和战略家的头脑、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新闻敏感,临场反应能力也至关重要。

一些国际新闻事件的新闻直播信号由外国媒体提供,期间可能会有很多不可知的突发状况,包括信号中断或者一些不符合播出标准的画面,甚至嘉宾和评论员连线也有可能出现断线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主持人发挥临场应变能力,也有一些时候,需要主持人在第一时间表明立场和态度,这都对主持人的业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培养高素质、业务能力过硬的主持人;另一方面,欧美主流收视群体更加认可主持人的品牌效应,主持人往往是一个节目的核心和代表,因此也需要培养品牌化的主持人,让他们成为中国媒体面向世界观众的名片[3]。

另外,应该强化国际外翻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外翻传播规律,建立外翻机制,提升翻译传播艺术。健全国际外翻传播人才培养制度,全面提升主持人专业素养,培养外翻专业人才。

在具体实施方面,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强化国际外翻传播理论探究,全面深化学理阐释,切实促使国际外翻传播实践革新,掌握新时期国际外翻传播的规律与特性,系统关注舆论斗争的艺术与策略,全面培养国家所需的综合水准高、运用性与全能性的复合型国际外翻传播人才,以此提高外翻传播能力,为翻译好重要新闻报道、传递好内在蕴含精神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与理论支持。

与此同时,在培养英语主持人素养等层面,英语主持人应该具有独特的吸引力风格,这样不但可以与其他新闻工作者区分开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吸引诸多受众,还可以为受众呈现出专业且具有超高人格魅力的外翻主持人形象。凡是可以全面呈现自我性格、真心对待受众的英语主持人,一定会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与热烈欢迎。

在培养主持人风格基础上,还须全面通过该优势,为受众构建起才华横溢、素养高超的优秀主持人形象。例如,人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首要印象最为重要,鉴于大多数人均会通过首次相见的形象来整体衡量这个人,所以英语主持人在实际工作中务必要搞好每一档节目,不可掉以轻心。倘若英语主持可以按照自身个性来发声,那么长时间下去便会养成属于自身独到的主持风格,确保持续不变的风格,就可以成为业界佼佼者。所以,通过自身优势来确立外翻主持风格是培养外语主持人风格的最理想渠道,这对于主持界的工作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效用。

(四)抓住网络媒体融合发展机遇

随着5G的推广,互联网新媒体将迎来新的一轮发展机遇,这对传统媒体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碎片化的短视频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有着越来越大的优势,这对于外宣频道来说也是打破欧美观众传统收视习惯、吸引年轻受众的机遇。

大部分传统电视观众在收看电视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收视习惯,一个新兴的外来频道需要打破这种已经形成的收视习惯,难度是非常高的。但是网络媒体是碎片化的,没有根深蒂固的品牌效应和收视习惯,而且受众更为年轻,对新兴事物和品牌接受度高,正是我们要培养的潜在观众。抖音在国外的兴起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只要把内容做到及时、准确、新颖,抓人眼球,网络新媒体和欧美主流媒体就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赛跑。

另外,要垂直领域实施深层发展。若想做到内容的精准、生动、饱满,首先主持人要掌握其需要讲的资料,这其中就会呈现出主持人的內在修养与知识积累水准,不但要具备生动的语言形象,还应该运用各种修辞表达手法和具备超高的网络媒体技术。但是,这些均须利用垂直领域的深层学习才能达到目标。垂直领域也就是所说的某行业的精细分支,其专业性、网络性十分精湛,进而可有效促进其融合发展。

三、结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语频道应该更好地借助总台资源,包括全球报道员、驻外记者、国内记者站与总站以及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亚洲非洲地区语言节目中心等,在形象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打造对外传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文高.全球化语境下的央视英语频道建设[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6):156,158.

[2] 钱伟浩,崔林格.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对外传播力研究:以人民网外文版微信矩阵为例[J].东南传播,2019(3):51-54.

[3] 张施磊.融媒体催化模式升级 新技术引领报道创新:以2019年CGTN新媒体两会对外传播为例[J].电视研究,2019(5):22-24.

作者简介 李桂仙,本科,主任编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编辑,研究方向:媒体。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