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的游艺化架构

2022-04-29邱洪艳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摘 要:启用央视“文创思维”,将文化类节目中用到的一些组织形式和手段移植至古诗教学,改造课堂架构,通过全息化还原、关联化释义、娱乐化参与、统整化演绎等多种形式,突破古诗教学的困境,让优秀古诗真正走入学生心间,融入学生生命,擦亮学生的精神底色。

关键词:古诗教学;“文创思维”;游艺化架构

在不少教师眼里,古诗教学是不太容易驾驭的,一不小心就会上成“一言堂”,学生完全游离于诗词之外,只是有口无心地跟着念,跟着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入112首古诗,如何让这些优秀古诗走入学生心间,融入他们的生命,擦亮他们的精神底色?

“文创思维”,原是从文创行业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的概念。近年来,因为“文创思维”的不断创新,央视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变得极富形式感和仪式性,配合赛制、游戏、朗诵、点评、歌咏等结构,吸引了无数观众。这些文化类节目持高不下的收视率,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是否可以向央视编导取取经,将文化类节目中用到的一些组织形式和手段移植过来,改造我们的古诗教学架构,吸引学生深度参与古诗学习?

一、可以借鉴的组织形式

(一)《中国诗词大会》:还原创作现场的竞赛氛围

在古代,一直有“赛诗”的传统。而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就犹如古代的“赛诗”一样,全场采用比赛的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根据节目的具体场景与叙事情境,选择“合拍”的中国古典乐做背景音乐,配合视觉方面的布景、道具等,将静态的文字活化为动态的场景,将观众带入其间,使观众入情入境。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观众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由于古诗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要让学生与诗人心意相通、获得情感共鸣,恰恰是目前古诗教学的重难点。如果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这种组织形式,必然可以缩短时空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创作的那时、那地、那境。

(二)《经典咏流传》:融合符号系统的体验制式

在古代,诗词都是可以唱的。事实上,诗词和音乐作为表情达意的两种不同形态,是完全可以跨界融合的,不管时代怎样变,诗词传递出的情感总是可以通过音乐来表现。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就巧妙地将古诗与当代音乐进行融合,通过演唱,穿越时光的隧道,还原诗歌创作的现场,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展现出古诗独有的美感。为古诗谱曲,必须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意,必须走进它所描绘的意境,必须真正走入诗人创作的现场,感同身受,而这也恰恰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果借鉴《经典咏流传》的组织形式,给古诗插上音乐的翅膀,就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者》:多维立体解读的展演方式

古诗学习,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朗读。那究竟应该怎样朗读呢?不妨来看看央视的《朗读者》节目。这档节目常常采用“访谈+朗读+解析”的组织形式,借助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的故事,缩短观众与文本的距离,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知,帮助观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传递正能量,传播优秀文化。而入选统编教材的每一首古诗,背后都有一个人、一段故事、一份情感,若是借鉴《朗读者》的组织形式,可以让学生不仅读懂诗文的表面意思,更能够读懂诗文的内在含义,从而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件事,懂得一份情。这样组织教学,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必将更加立体和深刻。

二、可以借鉴的有效手段

(一)全息化还原:追本与溯源的情境创设

古诗大多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带着学生追本与溯源,创设情境,还原诗人创作的现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像《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一样,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配以视听媒体的运用,与学生一起穿越到诗人创作的现场。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找到学生与古人生活的共同点,将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以及生命成长的经历打通,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思考、感受、表达。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出塞》,这首被冠以“唐朝七绝之首”的古诗非常著名,然而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古诗的真正内涵绝非易事。这时候,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介绍《出塞》的开场白:“大唐的边塞与其说是征战的沙场,不如说诗意的原野。诗人们来到这边关戈壁,看到的是大漠冷月,想起的是龙城飞将,吟诵的是万里长城,怀抱的是家国情深。就像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有一份艰苦卓绝,更有一份无上荣光。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样的边塞风情中走进大唐,走进光荣与梦想。”这样的开场白,配以与诗意相匹配的画面、音乐,观众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其间。当然,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理解力还不够成熟,同时教室也无法像舞台那样有灯光、音响等高档视听媒体的融合。不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幻灯片和剪辑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大漠边关,引导他们观察边关的月亮,通过联想自身经历,说说在这无人的边关,看到这一轮明月,会想到什么。由此,将今日之思与旧日之思、和平之思与战火之思、期待之思与豪迈之思打通,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爱国志,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追本与溯源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打通古诗所表现的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真实生活及生命成长建立联系,还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古诗的魅力;同时,运用多种媒体,从多种角度还原诗人的创作现场,将古诗情境化、生活化,变机械的学习为愉快的感悟、幸福的体验,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成长。

(二)关联化释义:水平与垂直的二维解读

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指出:“文本同时与其他相似的或不同的文本关联,通过这种方式为观众制造意义。”按照菲斯克的这种观点来看,互文性直接对观众产生意义。如果将朗读文本看作是互文性在水平维度上的表达的话,那么解读文本则是互文性在垂直维度上的运用。

《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对文本的解读,可以看作“二级文本”。这些或感性或理性的解读,把原始文本中潜在可解释的意义范围缩小了,引导观众在特定语境中解读文本。《朗读者》主持人在朗读者出场之前,会对即将出现的文本有一个最初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就为文本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语境。而将文本放到特定的语境中来解读,观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这带给语文课堂的思考就是:教师是否就可以化身为主持人,学生是否可以化身为嘉宾与观众,共同投入文本解读中来?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石灰吟》,就可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朗读者舞台,教师充当主持人,将单元导语中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这首诗的初期解读,然后让学生充当朗读者的角色,在朗读中思考文天祥的这句诗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流传千古。学生的角色一旦发生变化,其潜在的好奇心就会被激活,“进入”古诗的时间就会缩短,解读古诗的主动意识就会增强。另一方面,古诗学习的过程也完全可以以谈话、交流的方式展开——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能迅速消除学生对于古诗的陌生感,有助于学生深入品味诗歌的情感,感受人物的节操。

水平与垂直的二维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深入思考,更有助于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有效打通学生与古诗的情感共鸣。

(三)娱乐化参与:比赛与游戏的巧妙插入

儿童天生喜欢比赛,喜欢游戏。比赛与游戏可以有效触及他们的兴奋点,从而激活他们内心潜在的力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环节,对观众而言,与其说是一种比赛,不如说是一种游戏,这种方式特别富有趣味,而嘉宾康震老师画简笔画、选手猜诗句的游戏,更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参与其中,将脑海中的诗词意境与图画进行匹配。利用比赛与游戏的形式组织节目,不仅可以让观众产生积极的参与心理,有很强的代入感,同时也可以让观众的思维力得到增强。古诗教学如果也能巧妙插入比赛与游戏,那么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定会空前高涨,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也会大大加强。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同属于“节日主题”,不妨就以比赛与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上课伊始,教师可以效仿嘉宾作画、选手猜诗的形式,通过出示简笔画,让学生猜测图画所描绘的节日,导入诗歌学习。然后,通过“节日特点对对碰”游戏,巧妙地将诗歌中蕴含的节日特点“喝屠苏酒、贴新桃、放爆竹、雨纷纷、插茱萸”等与节日进行勾连,并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开展“节日主题”赛诗会。这样主题化的诗歌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诗词储备量,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比赛与游戏的加入,可以让课堂充满竞争感与挑战感,让学生享有成就感,体验挫败感。而无论是成就感抑或是挫败感,都能够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欲望,推动其学习内驱力的产生。

(四)统整化演绎:古诗与音乐的完美交融

作家梁晓声对《经典咏流传》节目有这样的评价:“用如此现代的这种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对全国的电视台文化节目都是一个示范。让我们的孩子们既唱了歌,同时又熟悉了古典诗词,这个意义非常之大,这样的节目才是适合走出去的节目。”确实,“诗词+音乐”的组织形式,让每一首古诗都在与音乐的完美融合中,展现出意境美、内涵美,焕发出新的魅力。这无疑也是我们当下的古诗教学完全可以借鉴的: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继而自己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演唱。学生对于音乐的选择,其实就是对古诗的再理解;而自由配乐后的哼唱,使身体经验和情感体验深度卷入,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直击心灵的意境,而且可以完成对古诗的再创造,培养审美能力。这也恰如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所言,“语言和音符的嫁接,让我们能更好地走进传统文化,音乐艺术绝不是吹拉弹唱,它应该是使人格完善”。

当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红遍大地,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再次凸显。如何将优秀古诗教给学生,让其丰润学生的生命,涵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周璇.《经典咏流传》的叙事策略及审美意义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9.

(邱洪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邮编:226000)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随堂练笔,古诗教学中一抹绚烂的彩虹
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