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
2016-05-07陈连宏
陈连宏
[摘 要]古诗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诗歌的实体内容,同时也要关注诗歌的外围留白。教师应将诗歌中的留白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歌的深度意境。讲故事,在补充背景中感知古诗;想画面,在诗画交融中解析古诗;调镜头,在情境置换中体悟古诗;演剧本,在情境体验中走进古诗。
[关键词]外围留白 古诗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51
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古诗更是其中的精华。自古以来,诗画同源,气韵灵动,疏可跑马,都蕴含了丰富的外围留白,形成了很多无法言传,但可意会的境界。因此,古诗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诗歌的外围留白,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升华认知。
一、讲故事,在补充背景中感知古诗
古诗创作最讲究语言的简练与浓缩,往往将复杂的故事凝练为简洁的语言加以呈现。如果不能将古诗创作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就无法了解古诗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的真切情怀。因此,教师可以将古诗未曾涉及但又与其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留白,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古诗。
例如,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诗人临终之前的遗憾是自己未能目睹国家统一的悲伤,语言中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如何在诗歌与学生之间搭建起感知体验的桥梁呢?教师以讲述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补充了诗歌创作之前的留白情节:“有一位老人,戎马一生,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全部都留在浴血奋战的战场上。在他弥留之际,却依然心系国家,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叮嘱自己的子女:‘如果我们宋朝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不要忘记到我的坟前告诉我一声啊!老人说完,颤颤巍巍地抖动着双手写下遗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
教师舒缓深沉的叙述使学生的思绪跨越了时空,徜徉在具有磁性的故事情境中,顺应了诗人的内心情思。留白的补充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想画面,在诗画交融中解析古诗
诗歌常常借助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真实可感的画面。阅读诗歌其实就是将原本僵硬的语言转化为真切的画面。通过诗配画的方式,能够再现诗歌的内在意蕴。
例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了轻缓悠扬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让学生的思绪在花团锦簇和蝶舞莺歌中徜徉;随后,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想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想到的画面画在诗歌的旁边,形成诗配画的效果。
纵观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了整体理解、诵读想象、语言描述、动手作画的过程,激活了多种感官,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三、调镜头,在情境置换中体悟古诗
很多经典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精酌优美的语言,更在于诗人故意设置的留白给予了读者灵动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应着力于诗歌中的留白,激发学生的内在联想,激发学生独有的创意火花。
如《宿建德江》一诗中,诗人以灵动精练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客宿他乡的满满愁绪。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诗中“舟、日、江、月”等意象,深刻体悟到作者蕴藏其间的内在情韵。之后,教师就诗歌没有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引导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设计几组镜头,深化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聚焦诗人表情,想象诗人略带忧郁与疲倦的神情,无力地凝视着江景;有的学生根据拓展的资料,将镜头放置在诗人在长安为官时深受昏官们排挤、冷落的情景;有的则想象诗人如果此时能够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将会是一幅怎样的场面……
教师引领学生从诗歌本身出发,将诗人数度转移,置放于不同的情境中,去体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也正是对一首诗进行全面解读的一种方式。
四、演剧本,在情境体验中走进古诗
诗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见闻和内心思感的集中呈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很多学生已经很难从语言文字中直接与诗人对话。教师可以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将诗歌的意蕴进行转化、呈现。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时,如何才能真正感受到诗中小儿的天真可爱呢?教师设置了情境表演的方式。教师扮演诗人,指名一学生扮演小儿,其他学生做导演提建议。整个过程,师生始终以诗歌内容为剧本,将诗歌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演员”和“导演”对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情进行细化雕琢,不仅在一举手、一投足的过程中成功再现了诗歌内容,还形成了丰富的拓展细节,填补了诗歌中的留白。
总而言之,诗歌是灵动而深邃的,教师既要关注古诗的实体内容,同时也要关注诗歌的外围留白,双管齐下,才能让古诗教学变得亲切可爱。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