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出来的精彩

2022-04-29沈勇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王睿道题示意图

亲爱的读者朋友,请看一道去年某小学毕业测试卷的“压轴题”(如图1)。建议您阅读全文前,先用几分钟时间“下水”试一试。

您的答案是多少?是不是4284元?

今年总复习时,我让学生练习这道题,班级正确率高达90%,挺令人满意的结果。但班内公认的“数学大咖”王睿没得分,原本“正确”的解答被他划去了,让人颇为意外和不解。凭他的实力,不应该有困难的。因此,评讲这道题时,我特意让他来说说想法。

王睿站起来就说:“这是一道错题,根本没法做。”

“错题?”我和其他学生都有点懵。

他举起他的答卷指给我看。我这才注意到,他的答卷上其实保留了一个示意图(如图2)。见我还是没明白,他一边指着弧线的拼接处,一边自信地说:“这儿的‘弯度变了,这四块阴影拼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圆!”他这么一说,我终于明白了示意图的意思,心想:“完了完了,摊上事了!”

台下的学生依然一头雾水。

王睿更来劲了,没等我发话,就直接踏上讲台,连讲带写地开始了他的陈述:“你们的做法是不是把四块阴影往中间一挤、一拼,然后求出这个半径为3米的圆的周长,再加上8条3米的半径,就以为求出了阴影的周长?”

“是啊!”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也有少数学生说是先算出一个90°扇形的周长,再乘4,求出阴影部分的总周长,进而求出需要的钱数。

“你们的方法,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四块阴影往中间一压,得到的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圆,而是一个不方不圆的图形。”王睿看着大家不解的眼神,迅速用投影展示了他的示意图。接着,拿笔在两段弧线的拼接处反复勾画,强调那儿的“曲度”发生了改变。

教室里一片安静。

但真正紧张的还是我——我选了一道“错题”让学生做!去年那么多学生做了这道题,那么多老师讲评了这道题!怎么收场?

是表扬王睿“真厉害”,还是说“错题就不管了”?是努力抠抠字眼维护命题老师和我的权威,还是把题改得严谨一些再做一次?

好像都不合适。

平时工作中,这样的“差错”并不少见,比如看错、算错。每当发生这种情况,往往是教师的一句“搞错了”后,学生就用大度的笑声化解尴尬。但今天是我和命题老师都“想错”了,还能回避吗?

华应龙老师说过:“人生自古谁无错?错若化开,成长自来。”我们应主动接纳“差错”,并努力将这些“差错”转化为学习资源,进而“化错养正”。

冷静下来的我,决定试着请学生来“化”这个“错”。

“同学们,这真不是老师故意设置的陷阱!去年六年级的学生和老师,包括命题的老师都掉进去了,说明这道题值得我们好好讨论。而且能发现它有问题,说明你们很厉害啊!”我的坦诚,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于是,我把话语权彻底交给了学生:“关于这道题,我们最应讨论哪些方面?”一番交流,大家认为“老师为什么会出错?”和“遇上这样的错题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应好好讨论。虽然我心里没底,还是点头同意了。经过几分钟的独立思考和组内交流,开始了全班分享。

首先,交流问题“老师为什么会出错”。同为“数学大咖”的李思远边画示意图(如图3)边说:“老师,我知道命题老师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了,他应该是受了这道题的影响。”

李思远一手指着他画的示意图,一手举起试卷,接着说道:“命题老师应该是觉得这道题中的圆也可以像长方形一样,往中间一压就会组成一个新的圆。但环岛是一个圆,铺了两条小路后,圆周就只剩下4条曲线了。曲线的弯曲度并不会因为铺路而改变,对应的半径还是原来的4米,而不是现在看到的3米,也就是说,以图中的直角顶点为圆心,以3米为半径画出的弧线不是这样的。因此,这四块阴影是拼不成一个圆的,我们也不能用3米为半径来计算曲线的长。”

李思远的思路很清晰,但多数学生还是迷茫地看着他。

发现台下的学生还是不明白,他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示意图(如图4),边指边说:“这段曲线对应的半径是虚线标出的这两段,而不是实线表示的这两段,而这样的四段曲线拼出来的,就是王睿刚才画的那个有点畸形的圆。”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看来,大部分学生明白了“拼不成”的原因。

我及时小结:“看来,经验是我们解决新问题的好帮手,但有时候也会帮倒忙。对待新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得更细一些。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也可以动手验证验证,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学生纷纷点头。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错题”的价值。

“老师,我突然觉得这道题不一定错了呢!”王睿语出惊人,“拼接后肯定不能当成一个标准圆来算,但我们可以不拼啊。我们可以先算出半径是4米的圆的周长,再减去4段“路口”小曲线的长。每段小曲线的长度不好算,但与路宽2米的差距也就一点点,我们可以当作2米,题目中问的是‘至少要多少钱,至少就可以是近似数吧。”

教室里瞬间就炸锅了,“就是,近似!”“只要差得不多就行了!”“这不算是错题!”

这其实也是我意识到这道题有问题时,想到的应对办法之一,现在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真好。我做出为难的样子问道:“那这道题究竟是不是错的?”

“我觉得这道题没错,但不是近不近似的原因。”一直没发言的沈思竹说道,“大家现在都理解为是在半径为4米的圆形环岛中铺了两条路,所以剩下的部分拼不成一个圆。但也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绿地,先分成四个扇形,然后再用这四个扇形铺成的这个环岛,所以,这道题没错啊。”

学生纷纷点头,再次认为这道题没错。

这个答案也完全在我预料中。我微笑着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正解得问出题人。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问问出题老师吧?”

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插嘴道:“不用问,就是错的!第一句话就说了,这是一个‘圆形的环岛。”

这下铁证如山了,“圆中铺路”,这果然是一道“错题”。

“其实,这样的‘错题平时也不少啊。特别是那些判断题,好多毛病哦!我觉得老师应该给我们说理由的机会。比如‘圆的半径都一样长这道题,如果都不是同一个圆,还有比较的必要吗?就像我问你‘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算对还是错呢?要是我当老师,一定不出这样的题去为难学生,只要他真正明白道理就行了。”李思远思考得果然很远。

听听学生的“真心话”,做一个安静的欣赏者,真好。

见时机已成熟,我问学生:“各位同学,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讨论这道‘错题,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有意义,其实刚才沈思竹都已经帮出题老师改掉了,就改成‘这是4个半径为3米的90°扇形组成的环岛就行了,改后的题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张智明很肯定地说。

“我也觉得很有意义。如果是在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就算不改题,也是可以通过近似计算来处理的——先算出大圆的周长,再减去4个缺口,每个缺口算作2米。但考试时、学习时可不行,数学必须严谨,当成圆来算,是对题意的理解有误。”沈思竹简直就是我的代言人。

“那考试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我接过话题,对学生进行“灵魂拷问”。

“当然要做啊,万一是我们自己想偏了,岂不是白白丢分。只是,如果觉得题目有问题,我们可以在下面写上我们的疑问,说不准老师还会给附加分呢!”张智明的回答获得一片掌声。我也适时补充道:“是的,出错题、做错题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轻易放弃,不去反思错因。”

后来的课堂,还谈到了“按原题的表述有没有办法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当成圆来算与精确结果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图中标注大圆的直径8米是不是规范?”“题目中的图是不是误导了我们?”等问题。

事情已过去快一个月了,一些细节已开始变得模糊。但每每回味,总会有新的体悟和想法,我对“化错”的感悟也愈加深刻。

平等的课堂最精彩。这是一堂充满意外的课,却无比精彩。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缘于这道“错题”(实则是一道超出小学生知识范围的题,利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可求解,学生最初的答案应算作错解)。因为是“错题”,学生就有了敢于“冒犯”教师的勇气;因为是“错题”,教师就少了“听我讲”的霸气。“错题”,客观上促成了课堂的平等。

讲理的课堂最精彩。因为教师“讲理”,学生才能充分地“讲理”,最终,让教师和学生看到课堂的精彩。

“化错”的课堂最精彩。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勇敢地说出来,更应多一些“化差错为资源”的大气,自觉地“化错为正”,让学生更多一份质疑的勇气。

不论谁的“错”,皆可“化”出精彩。

(沈勇,特级教师,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邮编:610047)

猜你喜欢

王睿道题示意图
误会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永不放弃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Effects of Froude number and geometry on water entry of a 2-D ellipse *
这道题谁会做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
Q博士课堂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