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研究
2022-04-29周晓峰
周晓峰
【摘要】校本评价体系的推出,为教师带来更多操作便利,教师主动研究校本评价指标的设计,吃透校本评价体系的精神,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满足学生运算学习的现实需要。学生运算能力结构包括合理运算、准确运算、灵活运算等指标内容,教师要理清其结构特点;运算能力水平层级划分时,教师要从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做分辨;运算能力评价指标设定时,教师要从运算心理、运算速度、运算效度等角度做重点关注,这样才能体现校本评价机制的优越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评价体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要求非常明确:快速、准确、简便、灵活。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执行环节,要对学生运算能力做综合评估,需要先理清学生运算能力结构要素、适时做好水平层次划分、设定评价指标等级,这样才能确保运算能力评价的正常展开。校本评价体系构建时,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充分考虑本校数学学科教学的需要,推出适合性更高的运算能力校本评价体系,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一、运算能力结构要素分析
运算是小学数学贯穿始终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评价学生运算能力时,需要先理清其结构要素,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弄清运算能力结构,有利于教师准确判断学生运算能力特征,并做出最适合的教学调整。
1.合理运算
教师对学生运算能力展开评价时,不能简单看其计算表现,还要对其思考路线、操作过程、规则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估。合理运算是学生运算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计算性教学中,要建立合理运算的指导意识。唯有科学运用运算法则、定理、性质,才能进行充分运算,教师还要关注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以及估算、验算的合理性,对学生运算进行多重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运算思维基础。
如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简易方程》时,教师列出一些方程式,要求学生做计算操作。在学习评价环节,教师不是单纯看结果是否正确,还要对操作环节做推敲,结果发现不少问题。如移项、合并同类项时,有些学生太过简化操作,省去不少环节,造成计算的错误,即使结果是正确的,但操作过程是不合乎规范要求的,同样需要做纠偏。还有括号的处理,在计算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计算顺序法则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之内的内容,学生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括号和乘除同时操作的情况,结果虽然是正确的,但过程是不合理的。
2.准确运算
准确运算是数学教学的一贯追求,教师对学生运算情况做正误判断,这是最为常见的操作。为提升运算的准确性,教师要对学生运算能力结构做细化分析。首先是所采用的运算方法可行性分析,对可能的结果做判断。其次是准确理解,将文字和符号做对接处理,利用模式和序列变换,做出设计和拓展。最后是准确选择和构建,控制运算的程序,进行结果的验证。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对学生运算能力结构做分析,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评价结论。
计算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需要理性看待,但对于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给学生以更多提醒。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多边形面积,需要先对多边形形状做判断,如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关涉到公式推演,教师先引导学生做拼接实验,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做剪切处理,将其变为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最后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师设计计算题目,学生对公式应用有了一些基础认识,自然能够快速进入计算环节。在计算评价环节,教师对学生计算问题做梳理,发现有一些学生计算没有太多问题,但面积单位应用不统一,这也是不准确的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对面积单位做重点回顾和梳理,形成完整的单位认知。
3.灵活运算
所谓灵活运算,是指借助数学经验,或者是计算技巧,对运算内容做合理处理,提升运算的效率和品质。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算时,首先强调其正确性,其次就是追求速度。如果学生能够应用更多简便方法,提升运算的效率,其运算能力表现会更为突出。
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因为有小数点的问题,学生计算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差错,教师评价时,重点对小数点位置做提示,让学生对小数点和末尾0进行准确处理。在小数加减过程中,学生需要列竖式进行操作,教师鼓励学生做计算简便方法运用,学生大多会展开创意思考和探索,逐渐找到一些操作方法,大大提升计算效率。在评价环节,教师对计算灵活性做重点关注,为学生提供更多方法做选择,学生受益匪浅。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从计算灵活性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些方法支持,这是比较有价值的教学组织。运算评价不是单纯找出学生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纠偏的方法,或者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技巧,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最有价值的指导。
二、运算能力水平层次划分
运算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评价学生运算能力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运算能力评价以等级作为标准,能够对学生形成客观界定,为后续教学带来更多参考。这些等级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运算表现,及时做出调整。
1.初级水平
教师对学生运算能力做评价时,需要借助等级进行具体区分,这有利于其教学执行。学生运算水平处于初级状态,说明其运算操作还比较机械呆板,其准确性、灵活性都有待提升。这也是校本评价体系最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运算能力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群体中占有一定比重,教师要对这个群体做重点观照。
学生进入运算环节后,其思维快速运行起来,但制约因素很多,很容易给学生带来一些困惑,教师需要有理性判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如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学生对小数乘法和除法还比较陌生,其运算效果普遍不高。教师在评价学生计算情况时,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是小数点处理不当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做集体讨论和分析,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学生开始回顾计算过程,对计算法则进行重新梳理,对出错的题目做重点讨论,很快就找到致因,也能够顺利找到纠偏的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做致错原因的分析和讨论,为学生提供自我纠偏的机会,这样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
2.中级水平
处于中级水平的学生群体,其比重会更大,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和执行阶段,要特别关注这个群体的表现。校本评价体系构建时,对学生运算能力做评价,要做轻重设计,学生运算能力处于中级水平,这是教师需要重点提升的对象。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运算能力大多处于中级水平之上,教师对这些学生做评价时,要对其成长空间做出科学评估,对教学策略做出合理设置,以提升教学的适合性,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如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教师推出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借助倍数和因数相关概念、性质、定理等做计算操作,学生大多能够顺利进入到计算环节,教师对学生计算情况做评价时,发现一些个性问题。如倍数的个数、因数的个数的比较,有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造成计算和判断的错误。教师与学生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做对应指导,给学生带来分析思路,学生逐渐找到致错原因,重新对数学概念做深度研究,形成学习借鉴。因为概念理解不到位出现运算错误,这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做对话交流,利用评价手段做助学设计,获得不错操作效果。
3.高级水平
让学生运算能力处于高级水平,这是教师教学极力追求的目标。学生运算思维应用更为科学,运算法则应用更为合理,运算正确性、灵活性、效率性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教师不需要针对运算方法应用做专门辅助,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会更高效。校本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班级学优生做重点研究,对其运算特点和运算技巧应用进行归结分析,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教学推广奠定基础。
教师对学生运算情况做评价时,还要关注学生创意表现,特别是一些简便方法的应用,或者是计算思路的科学设计,都能够为更多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启示。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分数的性质相关论述内容做重点研究,然后设计一些训练题目。如判断题题一:将20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可以将这20个桃子的每一个都看做单位“1”;判断题二:把一张饼分成3份,这里单位“1”是指一张饼。学生开始做思考和讨论,很快就做出具体判断。在评价环节,教师不仅要学生做出判断,还要具体分析判断的依据。学生对分数的性质相关内容做梳理,在介绍中加以引用,获得不错效果。
三、运算能力评价指标设定
学生运算能力评价指标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对接思考,“快速、准确、简便、灵活”是课程标准对运算能力进行评价的基本界定,校本评价指标要做好对接,以提升评价的适合性,发挥评价的助学作用。
1.运算心理
学生进入运算操作环节,需要运用更多运算法则、定律、公式等概念内容,也需要更多简便方法的支持,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这样才能做出最为科学的评定。运算心理包括操作态度、规范意识、执行要求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对学生做运算评价时,要对学生运算做全面衡量,这样才能获得最全面的数据,以便做出针对性矫正。粗心、马虎、不认真等运算表现,都属于心理层面的表现,教师指导也需要对接学生心理,形成心理辅导,其纠偏效果会更为显著。
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比较陌生,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旧知,然后展示数据表格,要求学生用折线形式表示出来。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有阅读经历,很快就找到操作的要领,制作出折线统计图。在评价环节,教师对学生操作情况做观察,发现折线设计没有多少问题,但数轴上数字标记有些混乱,教师对此要求学生做重点关注,找到出错的原因。教师加以针对性纠偏,为学生规划清晰修正路线,让学生逐渐建立良好心态,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2.运算速度
教师对学生运算速度做评价时,不能单纯以时间为标准,要从操作过程、方法应用、程序设定等角度展开分析和评估,以便找到指导的切点。虽然运算不能一味追求速度,教师还需要关注其他指标内容,但没有速度的运算训练显然是不科学的。教师对学生运算速度做评价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操作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导致运算速度不快的制约因素,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正面的引导,让学生自然找到矫正的方向。
教师执行运算评价标准时,需要有效率观念,不仅要求学生计算的准确性,还要提升其运算速度,这样的训练才有更高价值度。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这部分内容关涉到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师设计了一些计算题目,并推出了比赛任务,让学生展开计算竞赛,看谁能够最先完成计算任务。学生直接进入比赛环节,教师跟进观察,对学生操作方法做重点关注,在展示评价环节,教师推出一些特殊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借鉴。
3.运算效度
校本评价系统有科学的指标设计,教师在执行这些指标标准时,需要有观照意识,对学生运算能力做客观评价,找到学生运算表现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给予必要的纠正建议,让学生主动进行反思学习。运算效率应该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教师对学生运算存在问题做合理分析,从更多角度做改进探索,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运算效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教师从更多角度做教学研究,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辅助,其教学效率会大大提升。
学生出现计算问题是常见现象,需要有延伸思考,对这些错误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对纠偏措施做科学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教学《分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对相关操作规则做重点梳理,给学生准备了一些计算题目,学生开始计算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在评价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做互动评价活动,让学生进入小组展开互评,找出问题,还要分析致因,给出对策。学生对这样的纠偏行动比较有兴趣,都能够主动展开行动。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纠偏分析情况做观察,及时进行辅助和引导,确保这项活动顺利展开。
数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校本评价体系对学生运算能力展开评价,其适合性更高,评价效果更好,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设计参数。特别是评价指标的设计,其科学性、实践性更高,助学作用更为突出,教师需要做好先期研究,对校本评价体系做具体分析,明确学生运算能力层级和结构特点,对评价指数设计有更多理解,这样才能为校本评价体系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育新.从学科核心素养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J].新教师,2020(12).
[2]曹灵华.加强计算能力提升,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J].求知导刊,2021(13).
[3]马世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1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武进区区级备案课题“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评价体系的校本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