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移动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2022-04-29张文倩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3期
关键词:移动端记者媒体融合

张文倩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要想做好移动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需要在视觉呈现、视频拍摄以及出镜方面等学习并精通。技术进步和工具发展为我们铺路之余,广播记者需要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产品在多平台的个性化传播;编辑团队整体作战、依托电台自办APP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刚需服务,并探索拓宽营收渠道。广播的含义已经转变成“广泛传播”,广播记者在移动端的发展必将行稳致远。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记者;移动端;产品;生产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如何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做好移动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是广播媒体亟待解决的课题。什么是主流媒体?不缺席、常引领。必须起到这样的作用,人民群众才把你当成是主流媒体。内容为王是首位,还要配合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才能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才能不被时代抛下,才能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1]。“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媒体融合提出新的要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时,广播记者的思想转变和技能拓展与提升刻不容缓。

一、当前主流媒体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当前形势严峻

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不和传统媒体打招呼地急速迫近、汹涌而至。舆论生态被颠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受移动互联网的影响而发生着深刻变革。舆论传播的主体是全民;方式多种多样,一部手机即可完成传播;渠道是各大移动互联网内容平台;影响力直接触达每个人的手机终端;移动端的传播是开放式的、交互式的、24小时的,这对按时照点出内容的传统媒体的冲击不断加大。“三微一端”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与微视频为主体,全民裂变式、立体化传播席卷而来,融媒体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怎么做?舆论引导工作怎么做?新闻工作者面临严峻挑战[2]。

2020年记者节来临时,党中央吹响前进的号角:“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这是我们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在抢占用户注意力的红海中,主流媒体理应具备更强大的影响力、理应发出更嘹亮的时代之声!

(二)问题迎面而来

时政新闻报道如何从细处着眼、引人深思?主旋律报道如何引发受众共鸣?如何从根本上完成内容创新?如何完成媒体深度融合?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为改善民生助力、为时代进步加油?中国声音如何传得更广更远?中国道理如何被全世界更多人所认同?……从“融”起来到“强”起来[3],如何用好新媒体?如何做好移动端产品?我们任重道远。广播记者迫切需要实现在舆论主战场的有效信息传播,必须迅速、有效占领移动端这个传播主阵地。互联网从业者有句话,“得用户者得天下”,延伸来讲,得青年者得未来!舆论阵地跟着受众在变化,主流媒体要跟随青年而移动。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面临的挑战

要抢占用户注意力,就要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5G时代,大家在移动端用流量看视频已是日常,移动端可以占据人全部的注意力,广播却只是起到伴随收听的效果,因此,用户对广播内容的需求锐减。

从专注听觉到视听触觉全覆盖,媒介转换的背后,暴露出广播记者的技能短板。广播记者不熟悉视频产品的生产方式,知识结构存在盲区。例如,在视频拍摄和剪辑中,广播记者不清楚该如何考量景别、如何组合画面、怎么运镜、如何设置机位等,导致了许多短视频画面语言运用不当。广播也在广泛开展视频直播报道的当下,如何进行影像画面构图?如何把重点内容放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位置上?如何在直播中把控节奏?这些都是值得广播记者深入思考、广泛实践的问题。在现场情况介绍完成之后,如何利用直播画面让受众了解更多的信息?是继续直播,进一步展现事件细节,还是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做慢直播,架好直播设备对准事件核心画面让受众自己观看?这些都需要广播记者心中有数、具备移动端视频节目的创作能力。

(一)视觉呈现从零学起

长期以来,广播记者致力于把各种现场声音元素用到极致,只专注于声音产品的打磨,而没有考虑过视觉呈现的效果。海报制作、图像处理、客户端呈现、直播推流等各种移动端的基础操作都需要广播记者从零学起、迅速精通、用好用巧。

(二)视频拍摄从零学起

如何取景、如何运镜、如何构图……各种视频拍摄技巧需要广播记者快速掌握并实战运用。手机云台成了广播记者采访的标配,采访机的位置已退居二线。手机可以完成音视频同期采集,而采访机却只能录制声音;而且手机的功能还在不断迭代升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视听、社交、互动需求;相比之下,采访机正逐渐被淘汰,不远的将来也许会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就像那些曾经占据主流地位的、体型巨大的收音机、录音机一样。

(三)出镜训练从零学起

长期以来,在招录广播记者时,媒体机构更多考虑的是声音条件、思维逻辑、专业背景,而较少考虑颜值,鲜少考虑广播记者的出镜效果。但在融媒体时代,广播记者出镜已成为标配,视频生产是必须之举,广播记者的出镜练习必不可少。随着出镜频率的增加,广播记者们的镜头意识、网感、着装等方面的技能都在不断磨炼中提升。出镜时准备的“台本”会日渐完善和丰富,让观众对事件背景有更好的了解,直播的画面也会更加精彩。

(四)缺乏视频素材

电视媒体视频素材丰富,因为长久日常工作中有所积累,新闻素材和短片随时可以调用。而广播记者要从零开始积累素材,还在蹒跚学步阶段,介入视频领域时间短,视频素材储备量明显不足。例如,在聂树斌案重审中,电视媒体以往积累的有相关拍摄素材,可以重新加工,让报道更丰满,画面更丰富;而新开展移动端视频业务的广播媒体并没有储备聂树斌案以往的视频,但是又要实现移动端传播,那就只能用现有事件发生时拍摄的画面和零星的老照片来制作移动端产品,这样的成品一比较,高下立现。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面临的机遇

(一)出圈、出彩正当时

广播记者必须继续做好传播手段的拓展和内容方面的创新,通过原创的、个性化的制作,通过视觉呈现,还要实现传播互动化,要推出更多现象级的移动端新媒体产品,如“我的军装照”“看看父母年轻时”“看看自己年老时”等利用照片实现一键变装的全民裂变式传播产品,迅速获得更多用户的喜爱和转发。这些都需要触达人心的创意策划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而且,主流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出一两个“爆款”,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一直创意、一直生产,要源源不断,要出精品力作,要成为有聚合力的新型平台。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唐宫夜宴》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后,继续策划“中国节气”系列节目,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到底。

(二)制作移动端媒体产品的门槛在降低

现在无论是中央级媒体的新媒体直播,还是个人的直播活动,在移动网络的赋能下,用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做到,直播画面比较流畅,画质也越来越好。此外,购买专业级拍摄设备的门槛在降低,技术迅速迭代,无人机拍摄价格下降,一些小成本拍摄活动也可以达到大型航拍设备呈现出的震撼效果,尤其是在拍视频新闻时,用航拍技术可以俯瞰全局、让受众在观感上一览无余,有新奇的感觉,能为大家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场景的观感也更震撼,这在以往是无法实现的。而VR、AR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AI主播、虚拟化身都已出现在音频生产和视频生产中。受众体验更为新鲜、更具科技感,互动性也更强。技术的创新和迭代,可以为移动端媒体产品的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广播记者便捷地获取大量的新闻视频素材并实现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大幅提升[4]。

(三)媒体融合作品评奖力度逐年加大

最近几年,在评奖方面,媒体融合作品的占比逐年加大,广播记者可以拍摄纪录片、制作各种融媒体作品参与评奖,在职称晋升方面,奖项多,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四)广播记者可以在全媒体助推下成为明星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美女记者王冰冰就是在移动端脱颖而出,上了热搜,被全国人民关注。后来她在B站开通了账号,进一步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生产主流媒体的内容、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对正面引导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托记者的线口资源和品牌效应可以打造明星记者,还可以用工作室制度来聚焦和放大记者的能量,为广播塑造新的代言人。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小新问答”栏目,多个领域的专业记者为留言的用户及时答疑解惑,关注民生冷暖,受到用户广泛好评。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实行工作室制度、竞聘上岗,由相关记者主导,推出了《政企面面观》等工作室,联结政府和企业,通过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作为强有力的纽带,助力全省经济发展大局。

(五)广播记者可以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成为意见领袖

很多领域的广播记者,如专注于新闻评论的、主打消费投诉类内容的、关注民事调解类内容等方向的广播记者都可以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依靠生产热点短视频内容获取用户关注,可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地域构成、年龄分布、个人喜好等,还可以通过评论区和用户交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并量身定制相关媒体融合产品。广播记者在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同时,会助推内容生产和制作、让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更有用、有效。更进一步,广播记者还可以引导这些用户进入私域流量池,成为新闻线索来源的渠道;还可以在体现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的基础上,在微信群实现社群优品团购,为广播媒体拓展新的创收渠道[5]。

四、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移动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内容在被用户接受的时候,才是有效的;内容在被用户分享时,它才是有生命力的;用户如果可以主动创造内容,那么,内容就可以常变常新,更有价值。例如,B站的UP主时常二次创作一些视频素材,观看这些作品的用户们会发送实时的弹幕参与其中,这些都形成了独特的B站生态,用户和内容融为一体、互动并共建整个内容生态圈。B站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正是主流媒体应该影响到的人群,得青年者得天下。移动端媒体产品所承载的期望是:要快速、准确、生动、丰富,可互动、可复制、可分享。那些最受用户欢迎、传播范围最广的媒体产品,除了与热点高度关联,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外,往往还有以下特点:标题很抓人,让人想点进去看;网感强,符合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呈现形式丰富多样,视频、条漫、图片、FLASH动画等不一而足;互动性强,可以点赞、评论、分享、打赏等。

(一)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多平台个性化传播

广播记者应主动改变旧的工作思路,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媒体发展特点,按照一次采集、多平台发布的产品生产原则,提高媒体产品的有用性、有效性。广播记者应根据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等融媒体平台不同的用户需求,对采集到的一手素材进行有效整合,在发布到不同平台时,保持内容的个性化与对应人群的精准化。坚持“移动优先”的原则,广播记者应第一时间将从不同采访渠道获得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源整理好,制作成新媒体产品并在移动端发布;然后再将素材重新整合成传统声音产品,在广播端发布。

(二)实现编辑团队整体作战

最近几年,新闻中央厨房的理念受到媒体从业者的质疑,但是整体作战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媒体作品的质量。中央厨房重在资源整合,它对各种发布渠道进行统一调配,突出媒体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意性。终端产品的个性由编辑来实现,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丰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更多样的媒体产品。

(三)依托电台自办APP,提供一站式服务

综观全球新媒体发展态势,基本分三个阶段:发布级、交互级和平台级。平时河南广播电视台广播记者们的稿件在移动端的首发平台是大象新闻APP,目前它还处在发布级,正努力向交互级进化。如果要充分开发交互功能,我们还要整合资源并要有精准的地理定位功能、视频搜索功能、即时点播功能,还需要针对用户的兴趣进行个性化推送、实现征集用户生产的融媒体内容并及时给予正反馈等。下一步,大象新闻APP不能只停留在信息交互的层面,必须向平台级进化,让用户离不开它。广播记者可以多方位对接资源并合理整合,做到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刚需服务,增强用户黏性,提高日活用户的数量级。还可以把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重点打造的新媒体栏目《小新问答》主阵地放在大象新闻APP,在移动端统一收集用户关心的民生问题,广播记者与权威部门沟通后,联合发布回复信息,并根据用户留下的手机号码及时发送短信附带网址链接,引导用户看到短信这个强提醒后主动点击链接,回访大象新闻APP,完成信息传播的闭环。

(四)拓展移动端产品生产样态、拓宽营收渠道

广播记者可以制作海报、微信图文推送、拍摄短视频;还可以根据热点新闻事件及时与权威部门联合做直播节目;成熟的时政记者或房产、汽车等行业记者还可以成立融媒体工作室,拓展产业链、为广播媒体增加新的创收渠道。此外,广播记者通过学习,能具备直播带货的能力,既能提高媒体影响力又拓宽了营收渠道。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试水的主播带货售卖品牌白酒的做法,成果喜人,想象空间巨大。

五、结语

当前,广播的含义已变成“广泛传播”,而不仅限于耳朵收听这个单一途径。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在谨记“内容为王”的同时,更要具备感知和及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坚持“有趣有用有效”的原则,把生产的媒体产品做多渠道传播;应用移动端的传播优势,加强自身平台建设、优化内容创意和设计、创新运营模式、牢牢把握受众脉搏,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媒体作品,满足人们差异化的需求,从而实现广播媒体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浩.移动端视频新闻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

[2] 赵亚光.广播电视台移动端新闻传播创新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8):72-74.

[3] 许强.以创新为抓手,打造核心竞争力:谈央视新闻的改进升级[J].电视研究,2016(1):7-9.

[4] 张黎黎.媒体融合下移动端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究[J].新闻前哨,2021(7):47-48.

[5] 刘良宇.广播电视台移动端新闻传播创新研究[J].记者观察,2020(3):109.

猜你喜欢

移动端记者媒体融合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谈谈PC端流量转移至移动端趋势下广告投放的模式创新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多媒体时代行业报纸编辑记者的素质分析和探究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全媒体背景下的党报记者职业道德建设
移动端医疗维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