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危机事件“微传播”影响力形成机制探析

2022-04-29张橙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3期
关键词:微传播形成机制影响力

张橙

摘要:过去,在公共危机传播扩散上,主流媒体是唯一的传播途径和渠道。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传播”也实现了较为出色的发展,其传播效能十分可观,在社会上也有较为突出的舆论影响力。因此,当前背景下,“微传播”的发展为推动公共事件的宣传扩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就现状来说,“微媒体”的突出代表主要是微信、微博等,这些平台在进行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有较为出色的传播时效性,而且受众群体广泛,有较为突出的传播影响力。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微传播”在其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情绪。所以重视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微传播”影响力形成机制探讨和分析,有十分突出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微传播”;影响力;形成机制;研究和探讨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突发重大公共危机下组织污名的形成机理、扩散效应与消解措施”,项目编号:2020SJA075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我们所提到的“微传播”,指的是在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基于微博、微信以及手机短信等渠道作为信息传播扩散的媒介,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实现的信息扩散和传播。事实上,公共危机事件往往是和百姓的权利和利益之间有较为紧密关联的内容。和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相较而言,“微传播”有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也有更为突出的信息传播即时性表现。在“微传播”途径的利用上,其对用户没有太高的准入门槛,用户较为普遍。也正是因为如此,会导致传播权力的下放,公众有较高的话语权,传受关系也会实现相应的改变。在“微传播”背景下,任何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以及传播者,这也会导致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更为浓郁的人性化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为突出的思想信息反馈机制,促使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实现从传统单项传播转移到双向互动传播,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有更为突出的互动表现。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能够确保在信息扩散上有更为出色的到达率和影响力。所以在公共危机传播中,“微传播”的传播效能和舆论影响力更突出。通过“微传播”的信息扩散,能够促使公众更快速了解信息内容,提升信息的扩散效果。

一、网络“赋权”与传播权力转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公众会有越来越高的民主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公众会有更高的参与治理和权益维护的意愿。公众的表达欲望也日益强烈。在过去传统媒体发展阶段,此时政府以及媒体、意见领袖掌握的是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话语权。为此在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精英传播。

在传统媒体发展阶段,所有媒体从业者都经过了专业的教育,有较为出色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所以在信息发布上,一般会有较高的深度,有较为出色的专业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公众承担的是信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为此,即便是公众对新闻信息有不同的观点,也难以实现言论的自主发表。

就社会来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现平民化的传播,同时有较为突出的分权表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其可以实现传播权力朝公众的转移,基于传播赋权方式赋予普通公众从未有过的传播力。所以立足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也能够促使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致使传统精英传播模式被打破。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播采取的是微文本和多媒体结合的传播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信息的传播仅仅需要进行事件的简单阐释。所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普通百姓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当中。

另外,在传统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信息传播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会严格进行所有传播信息的审查,并对所有扩散的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做好信息的过滤。但是对于公共危机事件而言,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主要是基于议题遮蔽以及框架预设等方式来进行信息扩散的把控。综合这些方式,可以将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信息进行出色的把控,降低负面舆论形成的概率。相反,在进行信息传播扩散的过程中,若是传播活动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展开,那么在进行信息传播扩散上,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把关机制,也没有相应审核机制的支撑,会导致在信息传播和扩散上,普通公众之间能够实现自由的互动沟通和交流。考虑到公共危机事件本身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而且公共危机事件往往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性,导致在信息传播能够更贴合公众的诉求。所以若是公共危机事件得到曝光后,就会吸引较多的关注,促使公众积极投入到信息的讨论中,从而实现巨大舆论影响力的构建。所以,进入“微传播”时代后,传播的权力也会实现对应的下放。在“微传播”时代,由于传受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此时“微传播”的主体成为大众,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微传播”影响力形成的关键影响要素不再是传统媒体和意见领袖,同时也包含了普通大众。

二、普通大众及其中坚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微传播”而言,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及独特的媒体特性,会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在“微传播”背景下,其传播的信息更多是碎片化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微传播”平台实现信息的扩散。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公众可以在看到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微传播”平台进行信息的扩散,充分把握信息传播的先机。而且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来说,“微传播”在信息反馈表现上,也有较为突出的便捷表现。通过信息扩散和传播,促使其在信息扩散者以及信息接受者之间实现沟通桥梁的构建,互动性十分突出。而且通过“微传播”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的黏性。另外,“微传播”除了进行信息的扩散后,其还有较为出色的附加功能,如娱乐功能、休闲功能等。通过这些功能的注入,也赋予了“微传播”的平台化和一体化运营表现,可以为用户提供出色的个性化服务体验,可以充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需求,促使在“微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始终有较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微传播”本身有较为出色的时效性,而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较为出色的传播速度,有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内容,在用户准入门槛设定上相对较低,致使“微传播”始终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庞大的用户基础成为“微传播”得以有效发展的最关键要素。

(一)坚实的群众基础

舆论指的是公众的意见。因此,在舆论的构建上,要想实现舆论的营造,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群众性基础。舆论是公众的意见,要实现舆论的构建,前提是必须具备扎实的群众性基础。所以在舆论的营造上,前提是必须有较为出色的群众性。也就是说,舆论必须是多数人一致的观点和建议汇集在一起。所以舆论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做支撑。对于“微传播”而言,其拥有十分广泛的公众基础资源。这是因为本身“微传播”是基于新媒体平台进行观点的扩散和宣传。而对于新媒体平台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用户在登录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后,不仅可以进行其所发布信息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也可以和其他浏览信息的用户展开互动和交流。所以,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微传播”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支持,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微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信息的浏览者。

以当前比较火的微博、微信平台为例。有资料显示,当前新浪微博以及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分别是2.36亿人次、6.50亿人次[1]。由于其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也有助于舆论的形成。当前公众在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其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将自己看到的信息发布出来,也可以通过转发以及互动评论的方式,和其他用户就信息进行互动交流。所以通过这些平台,实际上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扩散时,不仅可以基于信息源进行信息的传播,通过用户的转发以及评论等还可以形成二次传播,促使公众通过平台的信息扩散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有更全面、清晰的认知和理解,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显然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和扩散方式来说,“微传播”有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支持,其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来说,受众基础更庞大。

(二)广泛的信息来源

“微传播”方式的存在,能够在社会公共危机的传播上,不再是传统单向传播方式,而是双向互动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不再有清晰的身份界限设定。由于“微传播”背景下传受关系的改变,促使个体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同时还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促使“微传播”有更为广泛的信息来源[2]。

1.“微传播”能够实现舆论传播先机的抢占

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而言,通过“微传播”可以出色地抢占传播先机,在第一时间完成社会公共危机新闻的扩散。例如,在天津港特大爆炸案发生后,在事件发生后的9分钟,就有现场人员通过新浪微博进行了现场情况的报道。随后,越来越多的现场新闻信息通过新浪微博进行扩散。可见,通过“微传播”方式,能够促使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于第一时间通过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扩散,确保在新闻传播工作开展上,能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源。而且在该事件发生后,处于现场的公众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在微博平台上完成相应信息的扩撒,让社会公众可以直观了解到现场的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微传播”的优势。

另外,在信息扩散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来源广泛,这也会促使在危机事件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帮助人们了解现场的状况,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所以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微传播”模式的引入,能够最快完成现场情况的还原,帮助公众清晰了解现场状况,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高效扩散。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通过“微传播”能够快速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凸显新闻的时效性,出色抢占传播的先机,把握传播的主动权。

2.出色进行新闻事件线索的提供

于危机事件的扩散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危机事件本身存在从爆发期到高潮期的演变。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广大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同时受众在看到事件表面的同时,还倾向于进行事件背后故事的深挖。“微传播”平台本身在进行信息扩散上,有广泛的信息源[3]。为此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扩散过程中,通过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基于网络社会活动,进行公共危机事件中现象以及相关人员的搜索,从而全面了解信息内涵,把握传播主动权。为此,基于“微传播”,能够为公众了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提供切实的信息支撑,使公众可以通过海量的信息筛选,抽丝剥茧,了解事件的核心内涵。

就过去的新闻传播和报道工作开展来说,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在新闻事件的传播和扩散上,有着固定的新闻记者负责进行新闻事件的采访。但是考虑到传统媒体的新闻记 者人数有限,为此在进行新闻事实获取上,由于其时间、精力以及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约束,导致传统媒体难以像微媒体一样,利用庞大的受众群获取信息支持。但是对于“微传播”而言,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新闻事实的提供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微传播”模式能够促使在新闻事件的传播和扩散上有更为扎实的新闻素材支撑,通过不同人、不同视角的解读,确保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从而深入了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3.“微传播”可以实现多级叠加的传播关系构建

“微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不同,其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更多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完成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扩散。“微传播”背景下,在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上,有较为突出的弱链接表现。这也就意味着,对于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而言,其更多是立足个体为核心来实现信息的辐射和扩散。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扩散更多是源于用户的自主、自发行为。由于“微传播”背景下,信息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完成,所以公众难以对信息的真假作出合理的分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更多是通过用户个体自主的评估和判断完成。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微传播”而言,在面对这种事件时,群体成员无论是从心理还是从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说,都有一致倾向,这也会实现群体性以及倾向性的营造,也就是说,通过信息的扩散,促使公众在对某种事件的认知上,达成某种统一的观点[4]。在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公众面对自己周边人的态度和观点压力,往往不愿意成为被孤立的人群,会倾向于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且考虑到网络本身有隐蔽性,有较为鲜明的匿名表现,所以会导致在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扩散上,其所凸显出的群体性往往会表现得较为明显,或是在过程中有较为突出的非理性表现。由于观点以及态度的一致性,从而会对公共危机事件本身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结语

对于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和扩散而言,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来说,“微传播”不仅有更快的信息传播时效性,而且通过“微传播”进行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扩散,也容易调动公众的关注度,不仅能够更快地进行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扩散,更可以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讨论中,吸引广泛公众对事件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传播”方式的出现对更好保障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的效率有一定积极帮助,但是由于其本身的人际传播链接作用,也会导致公众在事件认知上更容易达成一致,对社会舆论风向的把控容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此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和扩散上,我们要把握“微传播”的优势,尽可能借助“微传播”确保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传播扩散上,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祝兴平.公共危机事件“微传播”影响力形成机制探析[J].中国出版,2016(24):32-36.

[2] 章琴丽.微博公共危机传播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3.

[3] 陈雪晔.优化危机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传播功能的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4] 郭春阳.“微革命”风暴下公共危机事件的“微处理”[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102-104.

猜你喜欢

微传播形成机制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微传播”环境下多功能图书馆藏品推介文案的撰写与利用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