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4-29王梅
王梅
摘要:融媒体时代对传媒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高校传媒类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认知、轻实践操作的情况,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用人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从全国的传媒类教育来看,大多数构建于文科类专业建设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写作和编辑功底,媒体实践技能及实践执行力较为薄弱;同时,文科生缺乏理工科的知识背景和逻辑认知,在技术思维和传播技术实践方面的能力较弱,容易受限于媒体融合提出的社会实践问题而难以高效解决。本文在剖析当下传媒类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结合“STEM教育理念”,提出传媒类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传媒类人才培养;媒体融合
一、“STEM教育理念”
“STEM教育理念”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提升高校学生的多维度知识整合能力,为科技行业培养综合性知识结构的人才是Stem教育的初衷[1]。STEM教育理念的四个英文单词分别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2]。科学是世界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应“为什么”;技术则对应“是什么”,明确客观规律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形成完整的理论逻辑框架;工程对应“如何做”,通过理论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解决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数学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重点在于用数学工具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STEM教育理念”认为,不同的学科侧重培养学生不同层面的逻辑和能力。科学是人们认知自然、社会的逻辑知识框架,其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人们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指明星;在科学教育层面,不仅要注重奠定学生构建科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框架,更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技术是根据科学原理和社会生产实践发展而形成的技能模型和理论框架。在技术教育层面,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的理论认知,从而构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逻辑框架;工程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造物质自然界的执行过程的总成,它是科学认知和技术理论的实践应用。在工程教育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知而后行的能力,聚焦完善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操作;数学是人们用数据和工具模型简化复杂世界的抽象结构,并进行客观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在数学教育层面,注重对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的能力培养,用数据工具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并持续验证、反馈、优化。
二、当下传媒类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对媒体融合时代背景变化缺乏足够正确的认知
媒体融合广义上指可实现人与人、人与事物产生连接的所有媒介多维度立体化发展的情况。近几年传媒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能力逐渐呈由内容生产向产品生产发展的趋势,社会需求的变化亦希望传媒类人才教育中构建相对应的教学内容[3]。但实际情况却是多数院校教务处及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充分正确认识到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机构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力,且受限于媒体的变化周期缩短,未能较好地将媒体业界的实际变化同高校课堂教育有机结合。
春江水暖鸭先知。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美国新闻评论”曾调查近十年来美国15 家顶级新闻学院教学体系的发展情况,顶级学院通过增加课程,如社交新闻学、机器人新闻学、数据新闻学等;通过新技术教学,如无人机、虚拟现实眼镜;通过实践平台,如新媒体实验室、数据库、舆论管理平台等对教学体系进行了较大的重构,以此来适应媒体融合的变革。反观我国传媒类院校的教学内容,个别顶级高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逐渐开始跨媒介、跨学科、实践导向的探索,但多数高校仍沿袭以往的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理念教学,依旧教导适应于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采、写、编、评,未能及时就新传播技术和新理念更新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媒体融合的变化缺乏适应业界发展的充分认知。
(二)理念变革滞后于媒介变革
目前传媒教育中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聚焦于媒介素养的提升,而相对减少了对学生逻辑认知框架的培养构建,以至于问题意识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没有问题意识的学习多为“填鸭式”教育,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不够深刻。其反馈到具体培养路径上多为分析新闻生产、传播受众接触和使用的相关理论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对传媒生产、消费的理论框架。但为什么理论框架可以解释社会事件,为什么理论框架是如此的框架,而非那样的框架,多数学生从未思考过。
针对于媒体融合背景下抖音、微信公众号、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等媒体平台,现有教育中以技能的教育为主,教导学生如何使用PS、PR、AE等。但是需要重视的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培训同用技术思维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大相径庭的,技术思维逻辑可以使得传媒类人才更快速适应并主动掌握新传媒技术并运用至信息生产传播。
例如,如何让媒体提供的信息更具说服力?从受众需求的理论框架来看,受众希望获取的信息内容更具真实性、有用性、易读性,大数据的多维度深入挖掘及千人千面等丰富的呈现形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媒体融合背景中,无论是社交媒体的应用,还是融合媒体终端设备的使用,特别是从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的数据,都足以形成海量的数据信息库,为数据信息内容的加工生产提供最底层的支持。大数据内容生产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及高效数据挖掘算法工具基础上的信息生产方式。传统媒介中受众追求信息的现场感及真实感,而大数据的处理可以更加多维化和立体化的呈现信息,数据可量化、可视化、可溯源、个性化等为受众带来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现场感,而且基于海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也将信息的真实性大幅提高。
(三)媒体实践技能不足
媒体融合是技术背景下涌现出的新产物,它包括手机、电脑、元宇宙等,传媒机构对人才的要求在课本知识的应用实践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以理论联系实际,更需要知识结构丰富的人才。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面对同一情况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尝试解决,提炼高效的实践路径,面对不同情况善于尝试、摸索。目前多数高校新闻教育多注重理论培养,难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设备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从课本中脱离出来。高校传媒实验类教育活动较少,同高校设备资金来源少、设备使用率低下,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也直接导致传媒实践环境、机会及学生参与度减少,学生难以充分掌握专业类设备。
三、传媒行业人才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最近一次发布的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最不满意的痛点聚焦于教学流程,具体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的前沿实用性、课堂课后的实践教学、学习情况的反馈评估修正等。
第一,课程结构内容的吸引力不足。调查显示,不到70%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合理,62%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有吸引力,73%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动手及实践操作机会属于偏低水平。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亟须转变。59%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有吸引力,不到69%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环节及课后交流反馈环节效果较好。
第三,实践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大短板。不到70%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占比合理,不到62%的学生认为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多。
第四,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力受企业雇主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低。53%的国企满意应届生的能力基础和实践能力,民企中仅有不到30%的企业满意。
根据智联招聘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综合分析,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类人才需求表现为专业性与全能性并重。传媒类行业工作内容主要是运用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评估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并针对性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度和好评度负责。一方面,要求传媒类人才熟练掌握专业的传播理论和新闻生产理论并联系实际工作问题而发现解决路径;另一方面,也要求传媒类人才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去分析问题,运用数据工具运营以进行传播后效果搜集、反馈、更新。
四、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STEM教育理念”结合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评估四个环节,构建具有独立分析和一定实践能力的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以下针对培养过程的四个环节分别阐述。
(一)教育理念重视且紧随时代变化
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对从业者对最新传播技术的运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紧抓技术变化,将时下最新的传播技术如混合现实、最新的传播理念、最新的传播内容介绍给学生,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养成不断求知求新的学习欲,培养学生的前瞻性视角和多元化思维。
教师需要有意识、有责任地积极主动使用新媒体技术同学生互动,如通过微博、知乎、B站、抖音等平台与学生互相分享,将日常课后作业和小组课题等学分相关任务以数据调查、媒介接触和使用、社会议程、有效增粉方式等增加学生对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接触,以专业化、全面化的视角对比分析不同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和受众使用行为。教师应联合学院以TED演讲、业界分享等方式介绍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运营机制、平台把关和导向等,让学生了解新媒体技术实际的发展进度及运行情况。在技术发展不断加速、渠道形式日益多源化的媒体融合背景下,教师在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同时,亦应超前一步协同学生共同成为新媒介的创新者和推广者。教师在此阶段主要是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正确价值导向的引领下探索。
(二)课程设置跨学科发展
应通过课程设置,加大媒介技术操作、社会实践、数据搜集评估等环节的教育,激发学生对传媒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在课程设置上,联合相关学科如理工科大数据专业、人文学科心理学专业等设置相关课程,并鼓励其他学科学生选修传媒学科,并提供大二专业调剂或双学位选择,在帮忙学生认知能力匹配更好发展的情况下,获取更针对性的生源。在教师教学上,引进本地知名传媒类工作人员,以兼职的方式参与教学,提供实践导向的知识视角。同时,可借此契机同相关传媒类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专业岗位实习,前置认知到专业发展的相关工作情况,激发学生倍加珍惜校园学习时光;另一方面利于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薄弱点,以便专项解决。例如,南京大学在媒体融合课程设置上,长期邀请业界专业人员不定时授课,在此基础上更邀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师进行网络授课,最大化地开拓了学生认知视野。
(三)教学实践
社会实践是理论认知的落脚点,且新闻传播学在媒介技术剧烈发展不断融合的情况下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亦快速迭代,这加剧了新闻传播学对活学活用的要求,校园内开展的教学实践亦刻不容缓。目前,顶级学院多采取搭建传媒实验室的做法力争实现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成果价值的双赢。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新闻实验室的效果尤其突出,该实验室为面向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媒体融合平台,在传播渠道上实现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四位一体的主题内容制作分发,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了一学期课程融会贯通新闻采编,多媒体信息、新闻图片、网络视频、广告制作等媒体融合共存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了各个媒介渠道的传播效果互补,教学效果一体化共赢。在传媒教育中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三方面通过实验室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
(四)教学评估
媒体融合背景下,教学评估应始终贯穿教育和实践的全过程,以运营视角评估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效果、实践效果等,并定期分析以追踪变化的具体情况,指导修正后续的发展方向。在平台化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评估体系应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第一,课程设置、生源取向是否合理;第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提效并有正面反馈;第三,教学实践结果的完成率和质量。
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应将评价的主客体全面计入,如教务、教师、学生、校外专家、毕业生、用人单位等。评估体系应凸显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一方面全面搜集课程设置、课程效果、每一次教学作业及学生完成情况等;另一方面设置不同的权重比,聚焦理论认知框架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估。评估应高效及时,评估中的问题、结果应定期检视,并及时提供给相关评价主体,设置问题跟进的反馈时间跟踪,提示评价主体及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评价过程数据和结果呈现可以月报、季报、年报的形式呈现,并进行同比、环比分析,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参考报告。人才培养机制中评估机制不可缺少的节点,是完成培养闭环的重要基础,其目的在于将学生教育的培养情况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全面真实客观的反馈,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及时查遗补缺。
五、结语
媒体融合的发展已经不仅是传媒行业的发展实践,更被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参与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形式和媒介转型发展实践的变化,已提出并形成了系统的媒体融合重要论述。而“STEM教育理念”是简洁清晰完整的教育培养逻辑框架,从为什么、理论认知、实践能力、提高效率并复盘反馈四步逐级提效闭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该理念框架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前置锻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应对更广阔的媒介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晓哲.STEM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概念溯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1):19-20.
[2] 陈剑峰.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STEM教育应用模式及对策[J].科学咨询,2020(25):277.
[3] 赵文欣.国内高校融合媒体人才培养特色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