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报社采编工作创新策略

2022-04-29陈帆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新媒体创新

陈帆

摘要:现阶段,迅猛发展的新媒体在整个舆论环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此情况下,纸媒若没有做出相应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淘汰出局。为了更好地推动报社在新媒体环境中的长远发展,报社新闻采编人员要进一步做好采编工作,注重信息资源的高效运用,给读者带来更高价值的信息。但是目前我国报社采编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办报质量得到提高,站稳舆论主阵地。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对报社采编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报社采编;创新

近年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始终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报社应当抓住时代机遇,进一步优化采编工作,使传统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切实担负起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命,推动媒体融合速度加快、质量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社采编的现状分析

(一)个性缺失

受新媒体冲击,传统的报纸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传统报纸的内容和形式做出一定改变,才能使其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目前大部分报社已经开始认识到创新采编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改进措施,但综合分析当前状况,同质化问题仍十分严重。例如,从报纸版面语言和布局结构上看,大多数报纸排版存在同质化现象,这也造成了目前报纸缺乏独有的风格和特色。与此同时,一些报社对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新闻报道不足,报纸新闻中总会出现一些与本地读者生产生活关系不甚密切的报道,影响了纸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1]。

(二)导向偏差

部分报社在“流量至上”的舆论环境中迷失方向,过分注重提高阅读量,反而导致报纸传统的采编优势和特色逐渐被削弱。例如,一些报社为了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过多地报道娱乐新闻,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阅读量,但长远来看,却会使纸媒特有的公信力受到影响。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要想保证纸媒长久稳定地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坚持报社采编工作的正确导向,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准确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监督作用。

(三)惯性使然

综观报社采编工作现状,鲜活报道越来越少、优秀图片匮乏、爆款产品不多、深度报道欠缺已经成为常态,在一些报社的采编队伍中,思维因循守旧、作风散漫无序,管理粗枝大叶、策划粗放滞后,采访不深不实、写稿照搬照抄。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只是工作质量不高、采编环节粗心大意,实质上这是政治意识、思想理念、敬业精神、工作作风和执行力度上的问题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纸媒采编工作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与劳动形式,采编人员总是按惯性思维完成相应任务,从而造成内容编排、思想观念与劳动形式等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一些从业人员畏惧挑战、固守传统、缺少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四)管理落后

有些报社缺少相应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未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对考核制度做出相应调整与改进。目前,许多报社都创办了新媒体平台,视频、海报、直播等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但在管理上缺乏针对新媒体平台的调整。特别是在考核方式上,仍沿用传统纸媒的考核机制,不能有效激发报社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还会使采编人员对创新工作产生诸多担忧,对报社采编工作平稳发展不利。

(五)缺乏互动

在新媒体环境中,基于移动端的新媒体平台既可以向用户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也可以实现采编工作和用户之间的互动[2]。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新闻信息的观点和意见,也可以和其他用户就新闻信息展开讨论和沟通。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关于新闻事件和相关内容的最新资讯。因此,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成为吸引受众关注和参与的关键要素之一。纸媒则呈现出互动性不强的特点,虽然部分报社有热线电话、邮件等互动方式,但这种互动方式相较新媒体明显具有局限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社采编工作的要点

(一)整合新闻素材

新闻是由新闻素材衍生而来,一篇好新闻只有好素材是不够的,将素材进行甄别并加以融合,才更利于凸显新闻内容价值。对新闻来源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以及社会环境变化情况,还应该将其和报社采编工作相结合。因此,新闻采访中新闻素材的采集显得尤为重要。采编人员处理新闻素材时,应该取其精要之处,选取全面真实的实况信息进行报道,评判新闻造成的效果与受众的关注点是否一致、在时效性方面有无缺陷等。

(二)创新表现形式

报纸属于平面媒体,其表现形式是极为重要的。报纸的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其展现给人们的信息,若版面语言出现偏差,重点内容没有凸显,在与其他传媒平台竞争时将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报纸版面受篇幅所限,要做到吸引受众,就要注重形式设计,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报社采编人员忽视的地方。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要吸引更多的人乐于看报,必须对重大新闻、突发新闻进行视觉处理,强化受众认知。

(三)强化“组稿”运用

当新闻稿件不多时,报社采编人员可把同类型稿件互相结合起来,这种编辑手法就是组稿。组稿是报纸编辑记者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新闻线索的选择和整理来达到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目的。组稿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保持新闻原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全新的创作,逐一发掘出其中具有价值的新闻,从而使一些文稿较少的新闻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价值,增强对新闻的深度报道力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社采编工作创新路径

(一)增强版面设计创新性

就目前读者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而言,新媒体的出现对纸媒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报社采编工作面临很多的挑战,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传统的报刊版面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需要,必须做好报纸版面的编排工作。在设计版面时,要注重政治性、新闻性、艺术性的统一,将读者对新闻信息的实际需要与美术视觉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科学合理的版面设计,力图将版面语言所要表达的重点传递给读者[3]。

(二)改变采编工作理念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纸媒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采编人员必须主动转变工作观念,以更好地适应新型媒介背景下对新闻事业的要求。报社采编人员必须加快成长,加速前进。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破除自身的弊病,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采编队伍。

首先,采编人员应该意识到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是新闻业的必然趋势,它势不可挡、不可逆转,应秉承不忘初心、“内容为王”的原则,向人们传达真实可信、更加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其次,采编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当代受众精神需求与审美诉求,转变与时代要求不符的僵化生硬的工作观念,努力做到用百姓的语言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用群众身边的典型引导群众;最后,虽然目前互联网资源丰富,却杂糅了很多虚假信息,采编人员在处理新闻时应该肩负起舆论引导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职责,挖掘新闻报道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与信念,为社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丰富互动方式和手段

与众多新媒体平台相比,报纸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载体,不仅拥有严谨的风格、独特的版面语言,还在地域新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联网信息地域性较差,报纸新闻所呈现出的地方特点是当前互联网新闻无法比拟的[4]。这就要求报社要进一步增强新闻生产的地方特色,力求报刊内容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更具接近性。不同的用户对新闻产品有不同的要求,采编人员进行信息筛选,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专长做选择,应该从用户的需要出发。同时,也要和用户及时互动,并将用户的反馈作用于改进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报纸采编工作合理转型,还能够切实提高报纸采编工作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纸媒发展。

传统纸媒一般会通过书信等方式与读者交流沟通,互联网时代,有了更丰富多样的互动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社交软件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网络互动模式——网络直播。过去,一些报社会通过举行读者见面会等方式与用户形成互动;现在,报社应当努力尝试通过直播与用户形成互动,让平时伏案写作的记者、编辑与用户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

(四)注重品牌塑造

在传统媒体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优秀新闻作品,涌现出一大批名记者、名编辑,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颇具号召力的栏目。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推进,一些传统纸媒的优秀新闻人“转战”新媒体领域,成为网络大V、意见领袖。今天,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媒更要注重品牌塑造,在新的历史时期扛起引导舆论、凝聚正能量的旗帜。

当前,新闻舆论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纸媒因传播手段、渠道、时效性限制,致使用户流失,因此,纸媒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到媒体深度融合中,根据自身实际创办新媒体平台,将过去纸媒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报道“移植”到新媒体平台上,在更广阔的舆论天地里发挥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名记者、名编辑,鼓励采编人员深耕专业领域,成长为“网红记者”,让优秀人才成为增强报社核心竞争力的引擎。

(五)加强深度报道

报社采编工作可以通过增强深度报道来提高新闻信息价值,并进一步向读者传递更多的宝贵信息。要深入剖析新闻事件,筛选出具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创新性编辑以突出自己的特色。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至少要有六个维度:高、快、宽、深、力、温,而深度是最关键的[5]。所谓报道的深度是指反映报道的独特性、深刻性。报道能触及一般人暂时不易理解、不易掌握的事物本质,从而揭示出问题的要害和观念的实质。深度更是体现在对思想内涵的精准发掘上。只有深度才能够让人产生共鸣,才能引发人们思考。离开了思想性,无论多么细腻的语言都无法感动读者。深度是衡量一个记者综合素养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纸媒要想吸引关注,就需要深入挖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新闻报道一定要追求思想性,以增强其深度。做好深度报道,要精准把握“时度效”,特别是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优势,通过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方式,不断掀起宣传热潮,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展现“纸媒风范”。

(六)创新工作模式

报社采编在新媒体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先进新媒体技术在报社采编工作中的有效运用,从而不断提升新闻采编工作质量。采编人员要提升对新媒体的内涵、特点的理解,并且要不断加强研究,把握媒体市场的发展动向,调查和分析读者群体,不断提升业务工作水平;采编工作要革新工作理念,强化新理念和新技术有效研究,不断提高创新意识;采编人员应积极运用多种媒介工具,实现报纸内容和形式的融合发展,在丰富新闻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质量;要进一步梳理制度流程,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审校制度、考核制度、奖惩机制等,通过制度加强采编队伍作风建设和执行力建设。

(七)打造新媒体“旗舰”

近年来,很多报社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注册了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构建起立体多样的传播体系。同时,一些新媒体平台还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发布内容同质化等突出问题,对推进报社转型发展形成了制约。不计成本地开展新媒体运营,只会增加报社负担,报社应加快推进新闻供给侧改革,按照数量、质量、效果三个导向,通过整合报社新媒体平台,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新媒体“旗舰”,构建整体联动、优质高效的新媒体矩阵,使党报新媒体平台切实担负起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媒体融合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向纵深发展。同时,要立足纸媒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整合新媒体平台,将更多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向“旗舰”新媒体平台倾斜,在主旋律报道方面持续创新,以优质内容吸引和固定用户,这也有利于集中资源开辟新媒体经营途径,为报业发展提供“反哺”动能。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站稳舆论主阵地,报社就应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给报社采编工作带来的全新挑战和机遇,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之下报纸新闻所面临的问题,完善创新机制,促进工作模式有效革新,推动深度报道的开展,不断提升报社采编工作水平,从而推动报社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永圣.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素养水平的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3(2):106-107.

[2] 陶海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培养[J].科学大众,2015(3):80.

[3] 苏琪.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J].新西部,2015(8):98.

[4] 庞艳,刘杨祎伊.结合新媒体特点创新广播电视采编工作[J].视听,2017(1):175-176.

[5] 侯佳冶,张文雯.融合新媒体因素创新广播电视采编工作[J].记者摇篮,2016(4):24-25.

猜你喜欢

新媒体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