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2022-04-29沈诚
摘 要:文本解读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整合,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材文本,发掘教材文本的整合点,运用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来弥补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整合主题资源,深化育人功能;整合结构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情境资源,扩展学习范围;整合模态资源,丰富学习体验,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本解读;课程资源
一、文本解读的内涵
文本即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指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是要教师通过准确的分析使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并结合生活实际走进文本、走近编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主要依托教材文本开展,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直接决定教学成效。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由宏观到微观,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话题情境、框架结构、文化内涵、目标语言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文本解读和课程资源的关联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等。其中,素材性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文本资源、音像资源、活动资源、文化资源等;条件性资源主要包含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以及教学管理所需的制度资源等。
在小学英语课程资源体系中,教材对课程实施过程发挥巨大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小学英语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容易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脱节;文本模态以文字为主,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直观教学的需要;文本内容以直接呈现某一交际场景下的话语范式为主,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文本解读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整合,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文本,发掘文本的整合点,运用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来弥补文本的局限性,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文本解读视角下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一)整合主题资源,深化育人功能
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因此,教师解读小学英语文本时,首先要挖掘文本深层含义,明确文本主题,通过整合与主题相关的资源,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下同)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的Story time板块为例,该板块话题是梦想,主要介绍了Mike、Liu Tao、Wang Bing、Yang Ling四名同学的梦想以及原因。如果教师仅聚焦文本表面信息,将主题简单定位成“树立远大理想”,一方面有说教之嫌,另一方面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等多维素养没有很大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如果关注文章末尾Mike和Miss Li的对话“—Whats your dream, Miss Li?—I want to see your dreams come true.”,提问“Miss Li wants to see the students dreams come true. How can the students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一主题。由于人生阅历有限,学生或许并不清楚Mike等人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此时教师可以整合利用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相关资源,用连续呈现图片的形式展示杨利伟从一名性格内向的小镇少年,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成长为“中国首飞航天员”,引导学生领悟实现梦想需要踏实的努力和奋斗。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Mike等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进而谈论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教师可以整合公益广告Dont waste your time的音像资源,通过视频中“You are what you want to be. Just do it.”等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话语和画面,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支架。
基于文本主题的资源整合,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还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愿景有更为清晰、实际的认识,增强他们实现梦想的信心和意志,进一步升华主题,凸显文本的育人价值。
(二)整合结构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小学英语课程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教师在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解读文本的脉络结构,明确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问题链,进而依托问题链定位课程资源的整合点,创新文本的教学方式。
以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Story time板块为例,该板块话题是中国传统节日,从时间、传统美食、过节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四个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按照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教师往往会设计“When are the festivals? What do people eat? What do people do?”的问题链,形成指向语篇表面信息的教学主线。
在此基础上,教师若能意识到这篇文本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则可以依托文字信息的主线,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来构建一条暗线,即“Why are there lunar calendar dates? Why do we Chinese people eat these? What do ancient people do?”。具体而言,教师首先依据节日时间整合中国的历法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理解用农历计算中国传统节日日期的原因,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接着,教师结合节日的传统美食整合中国传统美食寓意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缅怀屈原坚贞不屈的精神,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寄托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期望等,进一步彰显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最后,教师结合过节方式整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引导学生了解古人通过何种方式庆祝节日,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带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和唯美。
这样双主线的文本解读方式赋予了这篇文本全新的主题“Chinese culture wins hearts all over the world”。同时,该做法有效联结课内与课外知识,整合文本和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含义和主题意义,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整合情境资源,扩展学习范围
文本通常有特定的话题情境。受篇幅限制,教材文本相对简短,多呈现生活场景中的一个片段,缺少完整的情境,也不能反映相互关联的事件或文本间的联系。因此,教师需要悉心解读文本,整合课程资源并完善情境,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增加语言输入。
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A healthy diet的Story time板块为例,该板块话题为饮食习惯,分别介绍了Mike和Yang Ling的饮食习惯。在介绍Mike的饮食习惯时特别提到“Mike likes eating sweets, cakes and ice creams”。教师解读这段文本时,如果能够意识到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的Story time板块恰巧讲述了Mike因为吃了太多甜食,导致牙痛去看牙医的事件,就可以将该单元文本整合到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了解Mike爱吃甜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习惯的后果,进而呈现Mike看牙医时的文本与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
除了整合教材内部的文本资源,教师还可以运用课外文本资源来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其中英文绘本是较好的选择。以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Story time板块为例,该板块话题是国家,文章第二段介绍了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流行运动和地标建筑,展现了澳大利亚独特的风土人情。“跟上兔子”小学英语分级绘本Welcome to Chicago采用分类阐述的方式,介绍了芝加哥的地理、气候、美食、时装、著名景点等信息,文本话题与结构均与本单元类似。因此,教师可以将该绘本内容整合为本单元Story time板块的读后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绘本并总结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芝加哥,进而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文本,思考除了文本中提及的要点还能从哪些方面介绍澳大利亚,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学习完两篇文本后,教师也可以提问“What makes for the interesting places around the world?”,帮助学生理解“The effort of human beings makes for the interesting places”的主题意义,促进他们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合教材内部的文本资源有利于连接旧知与新知,打破单元壁垒,构建更为完整的情境;整合课内外文本资源能够进一步丰富情境,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及主题意义的解读。
(四)整合模态资源,丰富学习体验
由于载体和篇幅限制,小学英语教材文本中的语言模态主要以文字为主,辅以少量图片,不利于学生直观地开展学习。因此,教师需要认真解读文本的语言模态,依据教学需要补充多模态文本资源,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仍以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Story time板块为例,该文在介绍端午节时提到“赛龙舟”这一传统竞赛活动。但教材配图上仅有孩子们围坐在餐桌上看电视里的龙舟比赛的静态场景,且配图上的龙舟造型也比较模糊,不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龙舟比赛和划船的区别,更无法体会这项活动的震撼。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获取文本中“There are dragon boat races in some places.”的信息之后,提供一段配有英文解说的赛龙舟视频,带领学生领略龙舟队员整齐划一地驾驭外形精美的龙舟、喊着响亮的号子你追我赶的动态情景,再让他们谈论看完视频后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赛龙舟的含义,还可以体验该项赛事的激动人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资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丰富教学的信息量,促进学生的意义理解。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已不再是一线教师遥不可及的事物,这既为当下小学英语课程实施创造了良好机遇,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科育人的思想高度来看待文本,立足文本解读拓展课程资源,弥补教材文本的局限性,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莫华英.小学英语文本解读的误区及对策[J].福建教育,2018(45).
[2]程晓堂.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9(3).
(沈诚,江苏省南京市樱花小学,邮编:2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