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路径探究

2022-04-29郝厚先

新教育·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路径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思政

郝厚先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践研究法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运动项目、体育理论课、民族传统体育、互联网+体育、体育活动、跨学科融合六个维度的育人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路径

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大绽放,到民国时期“五育并举”所提倡的强化道德训育,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来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所体现。近几年,“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是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有关学者研究居多,基础教育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笔者在对“课程思政”进行文献检索时发现,“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在2014年提出,但与“课程思政”有关的内容可追溯到2004年,可见国内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近五年发表的专题报道、期刊以及有关学者研究的课题等方面。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思政”概念综述、“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价值研究、“课程思政”策略研究、“课程思政”评价内容研究等。基于一些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的实施要解决好学校与教师、教师与课程、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学校领导统筹推进和政策支持,才能激发体育教师的实践热情;只有教师的激情被焕发出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才能有效地实施。那么,该如何挖掘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元素来实现培养全面的人?这也正是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主要涉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的核心概念。

思政课程:属于专业思政范畴,这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指具体的思政课程,又是一个群体性概念,指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思政课程以明确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显性的思政教育功能。思政课程从内容上划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課。

从微观意义以上讲,思政课程是指: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指本科学生所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硕士研究生所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课程;博士生所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程。

“课程思政”:是指除了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是思政课程的延伸。“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或素质培养知识之中或是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是隐性的思政教育,其存在形式主要依附于课程之上。从狭义上讲,“课程思政”是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学科(或课程),挖掘课程潜在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从广义上讲,“课程思政”包括所有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的关键路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是指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目标和特点,围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关键点,结合“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学科核心素养,挖掘体育学科潜在的思政元素、德育功能、学科价值,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实现“以体树人”“人生体育”“生命教育”的高度。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路径的探索

1.从体育运动项目中挖掘育人路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下位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学者指出:“在以某个运动项目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与原来教学相比,教学效果所呈现出的差异性比较显著。”如篮球运动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首先从基本技术动作开始教学,如运球、投篮、传球、挡拆、跑位、攻防练习等;其次开始篮球运动的发展史和篮球比赛规则的学习;最后是关于篮球比赛的竞技战术的学习。不同阶段的学习,育人路径与方式各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和结构化教学理念,通过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开展和组织各项活动,将合作学习、情境化教学、模拟比赛、多元评价等有机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之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

体育教师在深入挖掘某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的思政元素时要坚持尊重课程规律、明确课程定位、把握实践痛点,紧紧围绕课程设计、课程体系、课堂管理、灵活思政元素应用、关注学困生等方面实施。体育教师在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技战术与运动项目发展史的学习、爱国情怀下的民族意识培养、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培养、规则规范和正当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等方面去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

2.从体育理论课中挖掘育人路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上要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与规范。初中体育课除了以运动技术为主的实践课外,还有一定课时的理论课程。体育教师应树立整体性的课程观,合理利用理论课开展课程育人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体育理论课要从课程“知识的功能”“方法的功能”“德育的功能”出发,去寻找相关元素及其知识点,去寻找课程本身所隐含的精神和方法论。如通过运动损伤和预防内容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以营养膳食建立健康观、解读奥林匹克发展及体育精神、观看优秀案例视频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升体育核心素养,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师要不断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爱国情操等。

3.从民族传统体育中挖掘育人路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实践价值,体育教师要深入挖掘具有民族区域特点的课程元素。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开设了民传专业,加强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体系,而且拓宽了体育特色课程的育人途径。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传统的“六艺”“武举制”“武术传承中的师徒关系”等内容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释,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刻底蕴。笔者所在的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为聚居地,主要有竹竿舞、陀螺、蹴鞠、毽球、门球、珍珠球等少数民族运动项目,适当引入课堂,有助于拓宽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路径,丰富课程育人的载体。因此,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有利于初中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4.从“互联网+体育”中挖掘育人路径。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疫情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视角下体育学科的快速融合与发展。目前,“互联网+”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正在逐步建立。体育教师通过“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整合优势、平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思政课程的空中课堂。体育与健康学科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例如通过IPAD、录像设备进行慢动作回放,有助于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观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女排(女足)精神、最牛跑操、优秀大课间案例、全国体育联盟全员运动会等正能量视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观念、竞争意识,从而实现享受乐趣、强身健体、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育人理念。

5.从体育活动中挖掘育人路径。亚里士多德将“活动”这一概念分为理论、制作与实践活动三个维度。体育实践活动是体育课程的有效延伸,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将“第二课堂”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去,发挥学科与人的价值和功能,做到学科育人路径多元化。如开展激情跑操、大课间、冬季阳光长跑、体育比赛、体育文化节、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理性看待输赢、正确处理关系、敢于拼搏和竞争、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控制情绪等良好的体育品格。也可以通过比赛前后开展“仪式教育”,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活动蕴含着一定的教育契机,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索活动背后的育人元素,努力将活动课程化,编织一张无形的育人网络,深入探究每一个节点的育人价值。

6.从跨学科融合中挖掘育人路径。教育快速发展,在不断地打破人们的认知边界,跨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国际化教育的一种趋势。目前,单一学科的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完整、综合、系统的育人观。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具有较大的学科群,涵盖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哲学、营养学等知识。例如在足球教学中,学生把足球踢到几十米外的目标点需要用多大的力?足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速度等都可以运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体育教师在跨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知识链接能力非常重要,积极思考跨学科融合的内容,搭建知识联结点,通过创设情境式的教学,开展主题式的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强调育人价值,注重融合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跨学科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与应用、建设与应用、应用与反馈。

基于以上六个纬度的育人路径,笔者认为:推进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真正打破学校日常管理和学科体系间的藩篱,在科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要在“大思政”格局下设计初中体育教学,不断提升体育教师政治素养,加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部门间的协同与创新。在实践中,要立足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文化脉络,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不断推动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入研究基于“大思政”视角下对体育教学进行的科学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实施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德育应该改变简单粗暴的德育方法,采取渗透到各学科的间接性教育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在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努力实现体育知识学习、体育技能学习与实现思想教育三者有机融合。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应深刻理解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内涵,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提高开发“课程思政”的热情,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发挥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也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行为示范,以良好的人格和道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这也是体育课程思政非常重要的路径。体育教师要站在“大思政”和“大德育”的视角挖掘思政元素,寻找各类课程与德育体系的“触点”,梳理出各类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以道德教育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要讲授的内容呈现出来。

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课程”与“思政”的叠加,而是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育人观。在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时,围绕运动项目、体育理论课、民族传统体育、互联网+体育、体育活动、跨学科融合等方面探讨育人路径,不仅能够使其与体育课程的内容相适应,而且能够与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思想现状相适应,让思政元素能够反映学生的体育学科特点与存在的思想问题,满足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由于“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路径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向纵深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6).

[2]郭杰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3]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04).

猜你喜欢

育人路径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思政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之路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及其机制问题
立德树人宗旨下高校辅导员育人路径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新疆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基础
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重基础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