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文学语篇的多模态教学实践
2022-04-29宋梦琦
摘 要: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为例,探究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下的文学阅读教学与多模态输入与输出融合的有效路径。提出要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在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丰富阅读资源,提升学生语言技能;落实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元认知策略;促进深度赏析,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文学阅读教学;多模态教学
*本文系2021年度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专项课题“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CERA2021Z11)和南京市第十一期个人课题“模因论视角下以原版小说阅读促进学生‘读后续写能力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Oe48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英语课程内容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它们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中,语篇类型是指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多模态形式的语篇。教师应选择涵盖实际生活中各种类型的语篇,包括多模态语篇,为组织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活动提供素材。
文学语篇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创新能力,实现意义潜势的多层次转化,文学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大多数文学阅读课堂停留在表层的语言知识教学。学生很少在教师指导下体验语言所蕴含的艺术和思想魅力,从而丧失对英语文学阅读的兴趣,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文学阅读教学多模态资源,拓展学生课内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文学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多模态输出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主题意义等进行多元解读和运用,从而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本文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2 Extended reading 板块The Last Days of Pompeii(Excerpt)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融合多模态输入和输出,提升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内容要素分析
语篇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读和分析语篇,要整合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意识形成和学习策略运用,制订教学目标。
(一)文本分析
教学内容节选自英国作家爱德华·鲍沃尔-李敦(Edward Bulwer-Lytton)的历史传奇小说《庞贝城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主题语境为“人与自然”,涉及“自然灾害与防范”。该作品是一部以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庞贝城为背景的爱情浪漫小说,再现了古罗马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节选部分主要描述了维苏威火山大喷发的场景以及人们惊慌失措的反应。通过描述火山喷发的威力及其对繁荣文明的摧毁,小说展现了大自然的巨大能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灾难破坏力的感性认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并促发其思考如何应对自然灾难,保护人类文明。全文语言精练地道,用词细腻优美,意义深刻隽永。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文章大意和大体结构。但是,学生在理解和整合知识、批判评价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对小说这一语篇类型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情绪营造等缺乏整体了解,很少独立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赏析文学作品。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和对学情的分析,从课程内容六要素出发,教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主题语境、语篇类型)通过略读、扫读技能获取《庞贝城的末日》的作者、体裁、背景、叙述视角,以及节选部分的主旨大意和结构等事实信息,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结构化知识。
2.(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推断火山喷发前庞贝古城的经济和文化状况;获取火山喷发的相关词汇;比较庞贝灾难前后的景象,认识自然的力量,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分析作者在节选部分所运用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和叙述手段,并赏析其文学效果;运用交际策略完成小组合作阅读任务;运用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策略合理规划、阅读《庞贝城的末日》全书。
三、多模态融合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活动内容三者间存在天然的逻辑体系。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在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活动内容的六要素,设计多模态的英语学习活动。
(一)图片激趣,进入主题语境
上课伊始,教师呈现一幅庞贝古城遗址照片,展示古罗马的建筑遗迹,并以问题“How can you describe it?”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描述其“宏伟、壮观、古老、破败……”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对宏伟城池的毁灭力量,进入人与自然的主题语境。然后,教师利用问题链“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Pompeii? Where is it? What happened to it? What made it so famous?”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活其关于庞贝古城地理位置、历史故事、艺术价值等背景知识,形成对本课的阅读期待。
(二)导图散思,梳理语篇脉络
本课的节选部分故事情节性不强,但美在语言描述,深在对自然的敬畏。因此,教师仅在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题材、背景、叙事视角等做简要梳理。学生略读板块导读和正文部分,快速获取文本的作者、体裁、背景、叙述视角、主旨大意和结构等事实信息。学生提炼、整合重要信息,根据小说体裁的要素梳理语篇脉络,从而完成思维导图(见图1)。
之后,学生再次扫读文本,利用文中关键句“Pompeii was a typical Roman city.”“The awful night rolled slowly away, and the dawn greyly broke on THE LAST DAY OF POMPEII!”和“Nearly seventeen centuries had rolled away before the city of Pompeii was dug from its silent resting place.”,将作者对庞贝末日的讲述划分成三个阶段:火山爆发前(第一段)、火山爆发时(第二至四段)和火山爆发后(第五段)。学生通过梳理文章主题和时间脉络等基本信息,为随后作品内容赏析、主题意义挖掘做铺垫。
(三)绘图观影,品评语言效果
教师借助问题链或任务链,引导学生分阶段细读文章,分析火山爆发对庞贝古城的影响,想象庞贝居民在火山爆发时的经历,欣赏作者的优美文笔及其文学效果,并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对单元主题意义的升华。
1. 推断概括,理解文本信息间的联系。
庞贝古城曾是古罗马繁荣文明的缩影。课文的第一段描述了火山爆发前庞贝古城的概况。学生细读第一段并结合文字推想庞贝古城在火山爆发前的景象,在课文中找到证据并用恰当的形容词进行概括。教师布置赏析任务一:
What kind of life did the people live in Pompeii before the volcanic eruption? What kind of city was Pompeii at that time? Us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city and find evidence from the text.
学生读到文中关键词shops、palaces、forum、wine bars、glassy water和trading ships等,能联想到beautiful、busy、rich等形容词来描述庞贝古城的美丽富饶和居民的活力和技艺。
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Actually the shops, forum, bars are visible and tangible. But what about energy and skill, the invisible ones?”,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具象的美丽富饶外,在庞贝居民的活力和技艺里能看到什么抽象的形容词。学生将经济上的发达和文化上的繁荣概括为 civilized,从而夯实对庞贝古城在火山爆发前创造的灿烂文明的认知。
然而,在美丽繁荣景象的背后,正酝酿着一场危机。教师通过问题“What happened above these all?”引导学生将视线从庞贝古城转移到不远处被云雾笼罩的维苏威火山。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Its ashy rocks, now dark, now light, told a story of past eruptions that might have warned the city what was to come!”,则能够超越文本,形成对维苏威火山与庞贝古城的空间关系概念(见图2)。
教师指导学生在信息加工与处理的过程中,多角度理解文本,推测隐含意义,分析信息间的联系和行文的结构特点。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虚拟语气的使用暗示人们没有及时捕捉到火山即将爆发的迹象,预示着灾难即将降临,自然过渡到课文第二部分。
2. 描绘画面,分析作者写作技巧。
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讲述了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景象。学生细读第二至四段并感受火山爆发的场景,思考作者是如何利用生动描写,借由刻画庞贝居民的感官和行动反应展现火山爆发的威力,由远及近地描绘喷薄岩浆、滚滚浓烟和飞落巨石等灾难场景的。
学生细读第二段,教师布置赏析任务二:
How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the volcanic eruption? Find evidence and draw a picture to show the scene.
为了完成绘图任务,学生阅读时会主动关注庞贝古城居民向上看的动作和害怕的反应 “The crowd looked upwards and saw, with unspeakable fea”;火山喷发如巨树一般的形状 “a huge cloud shooting from the volcano. It took the form of a huge tree: the trunk, blackness, the branches, fire!”;灼热岩浆变幻的颜色和耀眼的光芒 “This fire moved and changed in colour with every moment: now it was wildly bright, now of a pale and dying red, and now again it burnt with an unbearable light!”。在此基础上,学生绘制简笔画再现当时的场景(见图3)。 同时,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以上句子,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用到的具体动词、感叹号,以及比喻、类比、重复等修辞手法,体悟其带来的文学效果。
学生继续细读第三和第四段,仿照第二段的阅读策略,在脑海中形成当时的场面,并欣赏作者在描写庞贝末日时所运用的感官描写和修辞手法。教师布置赏析任务三:
Find out what senses are described and what rhetorical devices are used in these two paragraphs.
学生在书上圈画关键词,如felt(触觉),heard(听觉),like a river(明喻),over the empty streets—over the forum—far and wide—with many a noisy crash in the stormy sea—fell that shower(暗喻、重复和视角切换),fly、 run、 press、 push、 hurry、blindly、fearfully(具体动词和副词),So came the earthquake ... and so ended life in Pompeii(倒装和排比)。学生发现作者使用了大写强调、短促断句、特殊标点、具体词汇等语言技巧,类比、明喻、暗喻、委婉、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看、听等多重感官描写,展现了火山剧烈喷发的威力,给读者创造了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完善简笔画(见图4)。
随后,教师播放一段电影《庞贝末日》的视频片段。学生运用“看”的技能,再次感受维苏威火山爆发、人们无处可逃的“末日”场面,提升阅读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火山喷发这一场景的认知经历了自我建构以及反思重构的过程,符合学生对一般事物螺旋上升式的认知过程,也能利用对自我认知的检测和调整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3. 古今对比,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曾经的庞贝古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成为历史名胜,供游人瞻仰其灿烂的文明和悲壮的历史。课文第五段将读者的视野拉回现实,站在历史角度反观庞贝灾难给世人留下的文明财富和警醒作用。
学生阅读此段,思考游人如今能在庞贝看到什么而看不到什么,回答以下问题“What can tourists see in Pompeii? What has survived the natural disaster? What hasnt?”。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课文最后一句“Long after fire and ash came for the people of Pompeii, the remains of their beautiful city survive to remind us that human lives burn bright and short.”深入思考自然的力量,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通过今昔对比,发现曾经的庞贝古城仅留下了部分建筑遗址等物质的东西,而最重要的生命、生命所呈现的活力,以及生命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却永远消失了。文本最后一句话发人深省,提醒读者:人的生命很短暂,但也可以很灿烂。
(四)深化主题,培养阅读素养
为拓展话题并深化单元主题意义,教师提问 “What can human beings do in face of so many possible natural disasters?”,引发学生反思如何在自然灾害面前保护自己,实现多元思维的产生和碰撞。为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真实生活,教师在学生网上学习小组中上传了一些网站资源供其进一步探索火山喷发及其他自然灾害知识。
另外,为帮助学生实践独立文学阅读,教师提供原版英文小说The Last Days of Pompeii和《庞贝末日》电影供学生课外阅读和赏析。教师为学生配备导读手册,指导学生制订阅读周计划并利用网络打卡,形成“文学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四、教学反思
教师融合课程内容六要素,设计课堂学习任务,运用多模态资源为学生深入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有效环境和途径。对此,教师有如下体会:
(一)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语言技能
课程内容六要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浸润在由文字、图形、符号、视频等组成的多模态语篇中,需要利用“看”的技能来解码和理解信息。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从不同层面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课前搜集各类素材,课堂上播放相应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增加语言的多模态输入,消除文化障碍,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落实主体地位,发展元认知策略
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本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赏析文字,想象火山喷发的场面,再观看相应的电影改编作品,正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学生评价调整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另外,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制订阅读计划,使用网络打卡等形式,帮助学生监控阅读的节奏和效果。
(三)促进深度赏析,增强审美体验
阅读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文学欣赏能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从人文教育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又能拓宽思维,启迪审美,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字画图再现其画面美;分析作者写作技巧体悟其修辞美;对比古今、人与自然感知大自然的力量美。同时,教师补充与课堂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改编电影,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美感体验,从而激发经久不衰的英语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夏谷鸣.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设计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以外研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为例[J].英语学习,2019(12).
[3]张洪生,王秀慧,苗为美.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
[4]殷志勇.高中英语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9(28).
(宋梦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邮编: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