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四力”促转型提升广播新闻报道影响力

2022-04-29黄韶敏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7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四力媒体融合

黄韶敏

摘要:扎实丰富的新闻素材是广播新闻报道的生命线,融媒体宣传方式是拓宽传统广播新闻报道传播面、到达率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强“四力”、融媒体宣传手段两个方面,通过对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三年来的做法与经验进行回顾、反思,浅析提升传统广播新闻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四力”;媒体融合;广播新闻

当前,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传统广播新闻报道只有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适应新的传播形势。笔者认为,广播媒体应该秉持“四力”这个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基,持续拓脚力、炼眼力、强脑力、提笔力,深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线索和素材,经过精心写作和打磨,成就新闻精品。还要敢于直面媒体融合的挑战,积极促进广播的融媒体转型,利用融媒体手段对新闻报道进行“精加工”,换“新包装”,丰富传播形式、拓宽报道面,增强广播报道的可听性与表现力,甚至增加互动性,拓展受众群体,才能全面提升广播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强“四力”,持续不断创作新闻精品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期望,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本领能力。[1]

拓脚力,“跑”出好新闻。一篇扎实的新闻报道,势必要付出“脚力”,要多走到最真实的采访一线,当作品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夹杂着泥土芬芳的时候,那肯定是一篇扎实的报道。

练眼力,做观察者、瞭望者。新闻现场的采访信息复杂多变,稍不注意就会错失新闻细节,记者要练就“火眼金睛”,发现好线索、好题材,见微知著。

强“脑力”,精品创作才能有成效。一个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好的新闻策划,选题、角度的寻找也离不开记者的“头脑风暴”,要多思善谋。

提笔力,练就过硬的笔杆子。笔力是“四力”中最重要的直观体现。没有好笔力这个关键,好脚力、好眼力、好脑力就无法很好展现。[2]

三年以来,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践行广播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统筹协调采编播力量采写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展现八桂大地上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新成效,讲述广西全区各族群众开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的动人故事,取得良好成效。

(一)持续不断推进“新春走基层”相关报道

2019年起,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持续在重点节目《广西新闻联播》《广西新闻》开设“新春走基层 强四力融合报道”“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等专栏,推出“我和我的祖国——新春走基层 强四力融合报道”等一批重点报道,记者走基层、在一线、在路上,与干部群众等共话家国情怀,反映全区不同领域美好生活创造者、守护者辛勤工作的生动故事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其中,广西综合广播记者深入贺州市平桂区多个土瑶聚居区采访,撰写稿件《走进贺州土瑶村 感受别样年味》,用群众朴实的声音反映脱贫攻坚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作品播发后,收到良好社会效果。2019年2月19日,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写道:“广西广播电视台在‘我和我的祖国栏目中播出录音报道《走进贺州土瑶村,感受别样年味》,反映贺州改变大瑶山的落后面貌,修桥铺路、兴办教育,齐心协力带领土瑶同胞走向文明、富裕的故事。”

录音报道《钦州市钦北区:“与蛇共舞”致富经》中,记者到钦州市钦北区平吉镇大田坪自然村走访,发现当地另辟蹊径,发展养蛇产业。通过规范化饲养、科学化管理,大田坪村产业扶贫示范小区养蛇产业不断壮大,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记者通过走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广播独特的视角以小故事巧妙切入,用大量的采访录音鲜活展现了当地群众养蛇致富的故事。

(二)重大主题报道出新出彩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推出系列报道《在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上——新时代广西发展报告》,派出多路记者采写一批质量较高的录音稿件,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落地广西,转化为砥砺奋进的铿锵行动,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巨大变化。其中,录音报道《瑶山唱响“牛”字经》,讲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区极度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养牛脱贫之路。录音报道《我用手机干农活》介绍了“桂中粮仓”广西来宾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4月视察广西时的嘱托,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来宾农民的生活发生新变化。3月12日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增刊第10期)中说:“广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系列报道《在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上——新时代广西发展报告》,通过讲述八桂大地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全面展现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豪迈气概。”

2020年5月,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践行“四力”,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广西各县(市、区)开展调研采访,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在总书记指引的小康路上——广西脱贫攻坚百县调研行》。深刻反映广西各地各族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记嘱托,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动实践。报道践行“四力”,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过的广西少数民族村寨,以及广西各地脱贫攻坚主战场和硬骨头,结合广西基层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真切感受,反映了广西各族干部群众“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其中,《新立村立“新村”》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过的广西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以记者走访的形式,通过所见所闻所感,真实描述新立村在新时代里的巨大变化,生动反映新立村立“新村”,立起的不仅仅是一幢幢新房,立起的是老百姓脱贫奔小康的底气。

(三)重大专题报道有深度有力量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推出《在总书记指引下——新征程 再出发》系列报道,记者们深入一线采写稿件,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壮乡儿女奋斗新时代,书写新篇章。同时通过广西广播电视台外宣频率北部湾之声同步译制成多种东南亚语言提供给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电台播出。中宣部新闻局2021年3月7日《新闻阅评》中提道:“广西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共命运:同气连枝谱华章》,译制成越南语、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提供给当地媒体播出,扩大外宣‘朋友圈,向东盟国家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020年,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脱贫户和未建档立卡的农户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精准防贫任务艰巨,采写了内参《贺州市平桂区精准防贫机制值得推广》,获得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2021年,记者反复深入广西多条国省干线公路实地调查,发现超载超限车辆多道路损坏,公路管养却存在真空,群众意见大,采写了内参《广西国省道损毁严重安全隐患大 管理“真空”亟待加强》,获得自治区领导批示,要求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举一反三,认真梳理存在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精品报道有成效

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在强“四力”工作中,不断用“脑力”加强广播精品创作。2019年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综合广播创作的广播访谈《法卡山下听惊雷——中越边境扫雷访谈录》获二等奖。2018年10月25日,中越边境广西段最后一个深排雷场完成搜排任务,顺利移交地方,标志着广西边境遗留雷患彻底终结。广播访谈怎样做才能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面对重大创优题材,怎样做才能促成创优线索向创优作品蜕变?对此,团队进行了多轮“头脑风暴”后,从三方面做了创新和突破。首先,把演播厅从室内移到户外,尝试在雷场边的安全地带设置访谈区;其次,邀请了五位嘉宾作为节目的访谈对象,他们中有扫雷战士,有无私付出的军嫂,还有在雷患清除后切身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当地群众;最后,近50分钟的访谈,通过扫雷现场活动推进时间轴和主持人与嘉宾的真诚交流两条主线交织进行。主创人员扛着四箱设备,走进大山深处,在陡坡上铲出一个平台,搭设了访谈区,完成了现场访谈录制。

二、敢于善用融媒体手段增加传播形式、拓宽报道面

在传统媒体往融合转型的态势下,新闻工作者的“四力”不能只适应传统的传播方式。[3]融媒体语境下,广播能够以更广泛的传播形式实现媒体功能。[4]如何打破广播媒体传统的线上传播形式,让广播报道不仅能听见,还能看见,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在媒体融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与探索。

(一)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带来沉浸式体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党史学习教育轰轰烈烈的开展,各地各级主流媒体积极跟进报道。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另辟蹊径,派出精干记者践行“四力”,下沉一线寻找线索,于7月1日起推出融媒体特别报道《红色守望》,以“微广播剧+精制主题短视频”的形式,追溯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的关键性历史时刻,以革命文物身上的故事,以小见大,回顾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的历程。推出微视频节目《云“游”红色展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馆藏”,以生动鲜活的内容引领受众进入场馆,让受众足不出户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节目在人民网、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官方微信、微博推出,阅读量达到20万+。图文推送《100秒·100年》,用100秒的声音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社会发展变迁。用小切口梳理大历史,用小故事讲述大时代,呈现一幅丰富、生动、立体的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特别策划《“三月三云打卡”——我和党史有个约定》,在新媒体端“云打卡”广西多地红色革命圣地、寻访红色场馆,引领“全民学党史”新风尚。

(二)记者变身“网络博主”玩转vlog

Vlog走红后,尝试这种新式传播手段的传统媒体不在少数,但是多为前方记者在实地采访中拍摄、收集素材,由后方新媒体编辑制作加工完成。2020年,在“决战决胜走基层 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创新报道形式,广播记者们自己拿起了摄像机,把深入村屯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拍下来,记者自己拍摄、编片、出镜,制作成时下流行的Vlog,通过视频记录,向网友分享记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形成多点聚焦、多维传播、立体讲述,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三)脱贫攻坚融媒体直播有声有色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富裕目标的大举措。2020年5月26日上午,广东新闻广播、广西综合广播、四川新闻广播、云南新闻广播、贵州综合广播同步直播时长为2小时的特别节目《五台联播:决战脱贫攻坚——粤桂川滇黔五省区扶贫协作特别节目》。当天,五省区电台同步广播直播节目信号,各省台的官方抖音号、新浪、触电新闻等多媒体的视频推送同步进行,节目中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帮扶点扶贫干部、贫困户等,听众和网友不仅听到,还看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各地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也看到了当地群众为实现小康所做的努力。

(四)“两会”融媒体报道打破常规

2020年广西“两会”期间,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推出融媒体产品——微信朋友圈海报《两会言值》。选取广西“两会”上的热点主题,穿插前方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带来的议案提案,组成2020年两会的最强“好声音”,通过海报的形式进行呈现。海报上设置二维码,受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收听线上广播的内容和代表委员高“言值”好声音。

(五)抗疫宣传精彩纷呈,“声”入人心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及时转载播发综合广播关于疫情防控相关新闻报道。

在抖音平台开设“齐心战‘疫”“铺设爱心通道 助力抗疫新闻行动”合集,制作多集短视频直击战“疫”一线。其中,两场特别新闻行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是“南宁辅警黄卫坚7吨爱心大米运往湖北”特别新闻行动。关注了宾阳县辅警黄卫坚发动全村筹集7吨爱心大米支援湖北十堰,却无法运送的问题。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立即开启爱心行动,迅速联络铁路、商务、农业等部门,打通运往湖北十堰的“绿色通道”,将黄卫坚的爱心事迹制作成视频报道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感动了无数网友。在综合广播的助力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南宁分公司、广西先飞达物流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等企业纷纷伸出援手。最终,爱心大米顺利搭乘铁路货运从南宁国际铁路港出发,运抵湖北十堰。

二是“广西综合广播助力广西鹿寨女孩近2吨砂糖橘捐赠湖北”特别新闻行动。柳州鹿寨一名女孩看到综合广播的疫情相关报道后,想要把家里近2吨的砂糖橘捐出来,贡献一份力量。综合广播对她的故事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发动网友捐献爱心,并主动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最终,通过助力铺设的“绿色通道”,“砂糖橘女孩”和乡亲们的15吨爱心砂糖橘,搭乘广西第七班支援湖北果蔬物资冷链直达专列,抵达湖北十堰,为十堰市提供和丰富物资保障贡献力量。

三、结语

强“四力”,扎根基层、深入一线,俯下身、沉下心,采撷真实、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就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精品;善用融媒体传播手段,丰富产品样态,增加传播形式、拓宽报道面,增强广播报道的表现力与可听性,二者全面结合应用,方能全方位提升传统广播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胡杨.提升“四力”是打造“四全”媒体的刚需[J].传播力研究,2019,3(27):89.

[2] 冯洁.“基层行”中强“四力”讲述新时代好故事[J].记者摇篮,2019(9):144-145.

[3] 唐卓,范以锦.“四力”的内涵及融合转型中的应用[J].中国记者,2019(3):72-75.

[4] 黄学平,梁毓琳.广播融媒体发展与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广播,2021(8):51-55.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四力媒体融合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