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理论内涵与落实机制建设
2022-04-29叶苗苗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财建研究专项课题“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内部审计路径研究”(CJ215263)。
摘要:当前,构建审计信息化落实机制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重要任务。从受托契约方、审计信息化背景和场域的视角来看,内部审计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以及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而要将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治理职能落实到位,健全内部审计信息化落实机制是关键。为此,提出健全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发展规划机制、以评价督导为突破口的动力机制、以资源供给为统领的合力机制的三维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落实机制,以期为我国高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审计信息化;内部审计理论;落实机制
0 引言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实践中开始广泛采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审计活动日益趋向于信息化。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自身信息化,更好地发挥对教育经费收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监督作用,就必须努力使自己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反映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核心思想,并从根本上落实审计信息化的机制建设。与此相适应,按照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信息化管理理论和场域理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落实机制已成为新时代审计改革的方向性选择。
1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落实的理论基础
1.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理论起源于公司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所有者将经济资源提供给受托人使用以及控制,并形成了以资源为纽带的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契约关系。高校是由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举办的事业单位,其所提供的非义务教育不完全具备排他性,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对高校投入教育经费,并委托高校对公共资金进行管理;高校作为受托人,负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源的配置、管理和使用。因此,从高校行为的逻辑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原则来看,高校承担着公共受托责任。高校内部审计本质上是伴随着受托活动的复杂化而产生的内部治理机制。信息化时代,通过内部审计减少契约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督促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可以防范和控制高校运营风险和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对于国家投入资源的保值增值和服务于高校治理都有重要意义。
1.2 信息化管理理论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在审计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审计网络、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审计人才及适用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共同构成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框架。其理念是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构造一个内部审计各要素与信息化有效集成的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在这个信息化环境中架构一座充满审计数据的信息共享平台,新的审计规律、审计数据和大数据审计模式能够在这个信息化审计平台上运行与实施,方便内审人员及时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开展审计作业。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科技的普及应用,原有内部审计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现代化治理的需求,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落实已成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的改革重点。
1.3 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源于元社会学研究领域[1],被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定义为经过客观限定的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用以考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种分析范式。从理论上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集成的场域,包含场域理论中的场域、资本和惯习3个核心组成要素。“审计场域”是指在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及其他审计参与者之间形成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在场域中,客观关系占据了位置。“审计场域”的边界充满着不同力量关系的对抗和冲突,这种拥有不同质或量的活跃的力量是历史积累的结果,被称为“审计资本”,是一种排他性资源。“审计惯习”是根据过去的审计经验处理当下的情景[2]。当信息化环境与审计惯习之间不匹配时,已有惯习会缓慢修正,形成新的惯习,并作用于当前的审计业务活动。总体而言,审计实践是由场域、资本与惯习3个内在关联环节相互作用的产物,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推进,为场域理论与审计实践的整合提供了合乎逻辑的研究框架。
2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落实的核心思想
从审计信息化角度来看,高校内部审计的核心思想主要是通过贯彻落实审计信息化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高校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2.1 降低交易成本
源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其内涵已演变为“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3]。对比高校的招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生产成本,高校运转的代价或费用主要包括签订和履行合约支付的成本,以及搜集交易相关信息支付的成本等[4]。
高校内部审计一般通过以下方法来降低交易成本:
一是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离散在不同环境中的交易相关信息,并将其转换、加载和存储为信息化系统中的电子审计数据,提高审计系统数据的集成度与质量。在搜集数据总成本不变的情境下,电子审计数据摄取越多,则每一审计证据分摊的信息获取成本越低,从而降低单位交易成本。
二是更新审计技术,制定适合合约签订、履行的审计制度,降低交易成本。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高校签订、履行合约成为常态。传统的查阅资料法、审计调查法、访谈和询问等方法的监督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审计准确性受到质疑。审计信息化系统上线后,审计人员通过大数据审计技术在该系统上检查、分析合约的签订和履行情况,实现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和自动化处理,一方面可以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谈判和监督成本。
2.2 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
基于治理理论,高校治理能力是指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学校内外部多元利益主体集体参与,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绩效契约式治理方式,实现学校善治格局的一系列分享权力,合作共治行动[5]。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形态下,高校内部审计主要从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和审计制度3个维度提升高校多元共治、科学治校、依法治校的治理能力。
一是树立以多元共治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部门是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鉴证、监督和评价活动服务于高校治理。随着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审部门不仅需要对高校的行为结果进行鉴证,还需要对高校的行为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作为高校治理主体之一的内审部门,通过构建的审计信息化平台探索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风险、内部控制和内部治理等方面的多维、动态的治理功能[6],不断为学校决策和提高办学效益服务,充分体现内审部门在高校多元共治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是构建审计信息化平台,加强大数据审计技术的运用,为高校数据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治理与技术的融合。信息化是现代化高校治理的重要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精细化捕捉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藏的风险点,为高校改进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数据证据,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技术在科学治校中的建设性作用。
三是,完善审计问责、审计整改、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是现代大学依法治校的根本遵循。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存在审计问责流于形式、审计结果不被重视和利用、缺乏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机制,以及审计公告制度缺失等问题,致使内部审计治理职能虚化和弱化。因此,在落实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规范内部审计制度,适应制度环境的变迁,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内审制度在依法治校中的建设性作用。
3 健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落实机制
对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落实的相关理论内涵及核心思想,要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及提升高校信息化治理能力,关键是健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落实机制。
3.1 健全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发展规划机制
信息化代表新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变革和机制转型的先导力量[7]。以信息化作为一种手段,配合先进、科学的高校发展规划,使内部审计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需要建立信息化导向的发展规划机制,保证高校内部审计的正确方向。
首先,明确高校的发展理念、目标,使之成为内部审计实践的工作指南。高校应围绕内部审计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根据学校的审计资源和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导向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进行具体解读,提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使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导向更具适切性和操作性,用以引领内部审计实践。
其次,制订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形成系统的信息化、数据化传导链条。具体而言,是制订更加翔实的工作方案,即把高校的发展理念与目标进一步分解,将发展规划落实和贯彻到内部审计的各项任务中,每一项审计任务都要在厘清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审计类型,明确更加具体的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模式、审计技术、责任主体、考核要点等。
最后,建立动态的信息化导向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落实和整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增加,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庞大的资金流转及复杂的业务场景,新的经济问题不断涌现,需要从学校层面分别建立新情况监测与分析机制,以信息化为导向对审计对象进行定期和动态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风险点,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及时纠正各种差错乃至偏颇的审计问题,做到预防在先,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开展。
3.2 健全以评价督导为导向的动力机制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落实必须以评价督导为突破口,催生审计改革创新之内在动力。实践中,内审人员的工作动力会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影响,对内审人员的激励程度,是影响审计工作与内审人员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先决条件。当前,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评价标准缺失及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导向这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为此,高校可从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惩戒机制方面入手健全监督评价动力机制,激发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进内部审计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绩效考核指标。围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根本任务建立内审人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审计信息化应用成效来评价审计工作业绩。在指标的选取上,尽量选择规定和表述清晰明了的指标,充分体现过程评价指标与结果评价指标的统一。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要把信息化审计的运用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突出高校应用大数据技术审计的改革决心。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要处理好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关系。
其次,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畅通利益表达与参与机制。将上级评价、同行评议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发挥直系领导、内审人员、审计对象等多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适当增加审计对象的话语权,结束审计对象在审计评价工作中缺失的状态。
再次,严格落实评价全过程信息公开制度。一方面,评价过程公开化可以提升被评审计人员的重视程度,最大程度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评价活动的引导作用,在审计群体中间形成以信息化审计为发展趋势的良性工作氛围。
最后,强化正负激励机制,增加竞争与责任意识。一是建立表彰奖励机制。突出评价结果的区分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内审人员职务变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及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提升内审人员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评的激励引导作用,激发内审人员的工作动力。二是强化惩戒机制。近年来,惩戒机制在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要搭建畅通的问题投诉与反映渠道,对于内审人员的问题行为及时查处,严格落实审计信息化行为“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审计信息化实施”问责追责机制,落实“学校—内审机构—审计对象”的主体责任,促使内审人员主动有为地开展日常审计信息化工作。
3.3 健全以资源供给为统领的合力机制
资源供给是内审人员实施审计作业的前置因素,对内部审计信息化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部审计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审计资源供给涵盖人力、社会和财政等资源。在不断迭代更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线下手工审计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审计平台的数据分析为主的线上审计格局,审计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亟须整合和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形成内部审计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本质规律,共同促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首先,拓宽人力资源培养渠道,深度融合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大数据技能。内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是落实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关键,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培养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成为审计信息化落实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评聘制度公开招聘能将审计专业知识和大数据技能渗透到审计作业中的复合性审计人才,优化审计队伍建设,解决审计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在开放的信息化环境中,内审人员不断提升
对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认同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单位培训、网络学习等途径增强信息化技能,使之与审计实践的内容充分融合,全面提升胜任力。以单位外部招聘和内部培育并举方式拓展审计人力资源时,还要关注以学校为单位整体落实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依托社会资源,扭转审计力量不足的现象。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内审机构人力资源匮乏、审计人员专业性有限与审计工作量增加的矛盾再次凸显,迫切需要借助社会优质的专业审计资源对部分审计事项进行独立审计,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管理与监督疲软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例如,针对专业分工强的基建审计项目,可以将预算审计、合同审计和结算审计均委托审计咨询造价公司进行初步审计,高校内审人员再在审计信息化平台上进行复审,通过构建社会审计公司初审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复审的互补审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
最后,配置财政资源,克服和缓解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让网络信息技术覆盖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大数据审计平台是最有效的载体。大数据审计平台构建成本高昂,需要持续投入规模化资金,因而加剧了高校内部审计经费不足的问题。“金审工程”三期启动后,政府已开始采纳与第三方组织合作形式,通过提供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措施,启动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应用和持续优化,促进行业信息化互通、包容与共享发展[8],并初见成效。在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由政府为其量身定制大数据审计系统,或者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可以直接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节约大数据审计平台的开发、运行等费用,从而在适宜范围内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快高校审计信息化的落地。
4 结语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在继承传统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以及推进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落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重在健全内部审计信息化机制运行体系。为此,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信息化管理理论和场域理论,并从发展规划机制、动力机制和以资源供给为统领的合力机制等方面着手,构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落实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监督、评价和治理职能,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WACQUANT L D.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 J].Sociological Theory,1989,7(1):26-63.
[2]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郑伟宏,廖林.政府审计促进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的效果研究[J].审计研究,2021(5):29-41.
[5]姚琴琴,李治中,庄文城.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模式与路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7-32.
[6]李永华,贾俊丽.公立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之路[J].中国外资,2021(9):85-87.
[7]陆峰.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八大要点[N].学习时报,2019-02-22(A3).
[8]胡昌乐,叶苗苗,唐璐,等.大数据审计内涵式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1(5):77-80.
收稿日期:2022-03-10
作者简介:
叶苗苗,女,1976年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