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非现场审计模式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2022-04-29黄玲

财务管理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信息化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无法充分发挥“经济体检”的作用,高校内部审计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分析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经济责任审计为蓝本构建了非现场审计模型,针对湖北省属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发展,提出建设高校内部云审计平台、改革高校内部审计体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现场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0 引言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以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从而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至此,审计有了一个更高的站位。近年来,在大数据环境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审计制度进一步改革、审计理念逐步创新,与此同时,信息化审计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比,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略逊一筹。高校内部审计在获得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

吉尔霍利[1]谈到,时代在前进,审计内容必须不断充实、完善,审计手段也必须不断翻新立异。钱华[2]指出当下高校内部审计供给、需求都比较薄弱,具体反映在内部审计部门并未切实融入学校的管理,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职工对内部审计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亟须提升,审计技术和方法比较过时。葛涛[3]调查了江苏52所省属高校得出结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人员数量及质量需加强,信息化水平十分低下。黄文光[4]对浙江省63所高校开展了调研、分析得出,现如今高校内部审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侧重于开展监督型审计业务,不重视服务型审计业务;没有严格的计划,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2 关于审计信息化的研究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贝里[5]站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高度指明,审计将会演变成对数据库的审计;相应地,维护、保障数据库安全,从而确保审计程序能够正常运转必定是未来审计人员重点关注的方向。顾洪菲[6]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审计数据做了研究,站在数据分析技术层面指明了在大数据背景下怎样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的途径。李健和王春昕[7]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基于现实的审计工作,描述了大数据思维在强化审计手段、丰富审计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刘洋[8]剖析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审计,大数据的广泛运用有助于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提高审计效率。

1.3 关于非现场审计的研究

国外将与非现场审计有关的研究定义为“连续审计”或“联网审计”。发达国家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还积累了不少的经验[9]。我国对非现场审计的研究摸索始于1996年,意欲改变以现场检查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模式,而转向以非现场监管为主。王会金和陈伟[10]以江苏省电力公司“非现场审计”项目为基础,以国外国内的实际运用为切入点,详细描述了数据的搜集、处理流程,指明了如何成功做到非现场审计的途径,实现了审计工作模式由事后审计到事中与事后审计结合、静态到动静结合的转变。

1.4 国内外文献述评

总体而言,有关审计信息化这一主题的探讨已经非常透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细化到高校层面,有关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在理论架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比较有限,需要拓展、加深。本文选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这一研究视角,探索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怎样完成系统组构和架构创新,以期为我国高校借助于大数据提升审计结果可信度指引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学术研究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白。

2 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2.1 数据库建设薄弱

通过对湖北25所省属高校进行统计发现,在开展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只有20%的高校运用了审计信息化平台。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都沿袭了人工审计的方式,只是将计算机作为辅助性工具。在借助计算机对审计基础数据开展剖析研究等高水平的审计电算化应用上,明显达不到目前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信息化所依赖的数据库无法提供审计所需数据支持,直接导致数据采集的困难。

2.2 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力量薄弱

经考察判定,湖北25所省属高校均设置有内部审计机构,但3所与纪委监察、招标处合署办公,比重为12%。不恰当的机构设置致使审计职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进而导致开展审计工作变得非常被动。除此之外,由于许多高校领导对审计不够重视,审计部门配备的人员严重不足且存在断层现象,同时大部分审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专业素养与审计要求不匹配,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

2.3 信息化技术匮乏

在调查过程中分析发现,25所高校中对信息化建设及审计软件的应用严重失衡,只有9所高校安装了专业的审计软件。有些高校即便安装有专业审计软件,也并没有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已有的审计软件。目前大多数高校并不十分重视信息化和数据,因此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慢慢扩大化的趋势。低层次的信息化技术导致审计软件无法满足审计业务发展的需求。

2.4 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在对湖北省25所省属高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方面,内部审计总是将重点放在发现问题、查错纠弊上;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仅仅将审计报告当作结论性的文书进行存档,而没有以此对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如此一来,在很多人看来,审计工作华而不实,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3 非现场审计模型的构建

非现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不间断地收集、整理被审计对象业务经营管理的数据和资料,采取多种方法和流程进行分析的远程审计程序。

3.1 数据采集

完成非现场审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怎样采集电子数据的问题。就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审计人员需要获取被审计单位的总收支状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资产管理状况、预算执行情况及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等各方面的综合数据信息[11]。举例来说,在对被审计人进行履职尽责情况调查后,改变了以往在被审计单位抽取部分教职工发放履职尽责情况调查表的方式,转而在网上设计调查问卷,被审计单位所有教职工均可参与进来,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3.2 数据传输

在开展非现场审计过程中,需要将此前采集到的电子数据传输进入数据采集系统,然后依据审计分析的需求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审计软件中,最终审计处的服务器接收到的数据便是内部审计所需的格式。在所有数据传输过程中,必须保证通信线路的畅通无阻,以确保传输后的数据准确,不会出现纰漏。

3.3 数据处理

不管是总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还是资产管理状况,审计报告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依据相关单位的原始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的结论。在最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审计人员几乎都是用“在××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在××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改进”作评价总结,没有做到经济责任审计该有的严谨、客观和公正。所以,为更好地实现非现场审计,首先要克服的难题就是“审计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分析指标这些标准化数据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模型中,可快速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一针见血地发现数据中可能存在的疑问之处[12]

本文主要综合学校各个二级单位设计了一些共性指标。不同类别二级单位的个性指标在此不作阐述。将经济责任审计指标架构分为廉洁自律、内部控制制度、重大经济决策、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6个大类,具体见表1。

考虑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基础,从6个维度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衡量。首先,对每个评价要素大类,设置权重分别为Ma(a=1,2,3,4,5,6),而且M1+M2+M3+M4+M5+M6=1。其次,对每一类评价要素分项的评价指标,赋予一定分值,并给定相应权重系数。将权重设置为Hi(i=1,2,3,…,n),且H1+H2+H3+…+Hn=1;并对所有评价指标一一打分,第j个指标的分值是Yj(0≤Yj≤100)。Ma、Hi需要审计人员参考现实状况进行调整。

举例来说,将第一类评价要素“廉洁自律”的权重设为M1,其中评价指标“违纪违规金额”设为N1,设置权重为H1,赋予分值为Y1,则N1=H1Y1。所以被审计对象最终的总体得分F=ΣMaHiYj。根据最终得分F,便可比较准确地分析被审计人员的履职尽责情况。如此一来,便能做到从“量”上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高校经责审计工作变得高效,而且也提升了审计结果的可信度[13]

3.4 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是否完整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内容是否齐全和易于查询。审计档案具体指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对整个审计过程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事项确认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14]。特别是可以在审计系统中对非现场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档案库,不仅涵盖了问题本身,还有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记录等。与此同时,在审计项目结束之后,可以将接触到的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的具体审计方法、思路,连同查找审计线索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行归纳总结,规范以后的工作流程和步骤,并逐渐加以推广和完善。

4 湖北省属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建设高校内部云审计平台

凭借云审计构筑起来的高校内部审计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及时、准确地提炼审计所需数据,从而促进完成审计高效工作。在大数据环境下,要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对内部审计进行流程再造,将内部审计的所有流程串联成线,改变过去各环节孤军奋战的情形[15]。这样一来,审计相关的所有信息数据便可以顺利地衔接,高效地转换,恰到好处地运用,最终高效、圆满地完成审计工作。

4.2 改革高校内部审计体制

如今,高校规模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机构设置也变得越来越庞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也上升到更高。以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47号)为蓝本,从制度层面将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将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到一定高度,并在下属二级单位中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保障内部审计工作享有充分的独立性,从而也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3 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构造审计数据库平台,促成数据的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及时获取审计所需信息。鞭策审计信息化水平实现新的突破,想方设法增强大数据审计水平,为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保驾护航,这是新时代大势所趋[16]。2021年1月8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强调,要逐步推进审计工作规范化、新颖化。要推动审计事业进步,必须响应新时代新局面新矛盾,勇于标新立异,对发现的问题逐一追踪、销号、画句号。

4.4 加强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

提高审计结果合理利用的水平,一方面可以彰显内部审计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对施展其独有的功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单位应对内部各项机制进行整合,包括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协调互助机制、审计结果公示制度等,并将内部审计形成的最终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升迁、任免的重要支撑。除此之外,为确保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审计部门要做好跟踪审计,督促整改工作的有序推进,使审计结果公示制度落到实处。高校内审机构要坚持问题导向、稳中求进总原则,充分做好事前审计工作,把查找风险点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侧重点放在综合评价方面,这样审计时便可做到收放自如,审计结果也可以在领导作决策时发挥更大效用,以此推动源头治理,促进防患于未然。

5 结语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审计工作应该突破传统审计模式的限制,逐步与数据接轨,高效地利用数据和信息拓展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为审计全覆盖打开广阔空间。时代在发展,审计地位随之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继而对高校内部审计也有了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变换思维工作方式,除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之外,更应充分发挥其评价、服务等新的职能,促使高校内部审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大数据信息化是一项需要持续研究的工作,并结合实践持续进行修正、改进。

参考文献

[1]吉尔霍利.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与审计[M].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下),2010(7):79-81.

[3]葛涛.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调查报告:基于江苏省属高校内部审计调查问卷分析[J].市场论坛,2012(11):56-58.

[4]黄文光.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现状与对策: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63-68.

[5]GEORGIANA B,LIANA E.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audit process[J].Economics,Management & Financial Markets,2016(11):303-309.

[6]顾洪菲.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3):45-47.

[7]李健,王春昕.大数据环境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5(7):48-53.

[8]刘洋.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审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98-99.

[9]胡海林.城市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长少:湖南大学,2016.

[10]王会金,陈伟.非现场审计的实现方法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36-39.

[11]胡泽涛.大数据环境下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8(26):99-100.

[12]陶玲,晏发发,陈驹嵘.大数据时代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03-106.

[13]陈卓.基于反腐倡廉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6(22):76-78.

[14]程平,张雅頔.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实施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2015(24):134-136.

[15]黄宏杰.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属高校为例[J].会计之友,2018(24):130-134.

[16]李康平.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审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收稿日期:2022-03-25

作者简介:

黄玲,女,1990年生,硕士研究生,注册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审计。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水利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如何构建交通信息化的防护墙?
法律为信息化护航
医院会计信息化 路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