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家庭构建的关键策略
2022-04-29姚丹君
姚丹君
摘 要:家庭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组织,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营造彼此关爱的家庭“情感场”,创造家庭特有的“沟通时刻”,共建丰富多样的家庭“成长群”,建设一个充满爱心和正能量的学习型家庭,可以发挥家庭教育的应有作用,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学习型家庭;家庭教育;家庭氛围;沟通时刻;成长群
美国学者皮尔松认为,学习型家庭实质上是一种互动式的家庭成套学习,一种新型的家庭文化,一种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家庭生活方式。它更强调学习的发生,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沟通,强调家庭成员心智的改变,强调家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家庭教育的根基是家庭,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家庭建设。正如张志勇教授所说,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本位,最根本的是,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要在美好家庭建设上下功夫。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里,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创设多样的家庭环境,如何建设共同进步的学习型家庭,如何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探讨三个关键策略。
一、营造彼此关爱的家庭“情感场”
家庭不同于企业、学校等组织,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主要以情感为纽带连接起所有成员。一个家庭营造出彼此关爱、相互信任的氛围,就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情感场”,让家庭成员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先来看一个二孩家庭的案例:
外婆和大宝、二宝一起玩海洋球,突然外婆把一个海洋球丢到了大宝头上,大宝随即大哭。直径5厘米的空心塑料海洋球本身并不具备多少杀伤力,但因为外婆的行为是为了逗二宝开心,这让大宝伤心不已。父母开导大宝后,大宝愿意主动与外婆沟通和解,但外婆却觉得大宝小题大做,把大宝再次批评了一顿。大宝觉得委屈,外婆也觉得委屈。
如何营造彼此关爱的家庭氛围?我们就以上述案例所描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为例,详细说明建设家庭 “情感场”的具体策略。
(一)同理共情,提升沟通效度
同理和共情是调解家庭成员间冲突的一把金钥匙,能够在无形中提升家庭成员的沟通效度,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在某些事情上达成共识。同理不是同情,而是能准确地传达“我理解你”“我和你感同身受”“我接纳你此刻所有情绪”等信息,能设身处地体会、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想法、观点、态度。转变语言习惯和沟通方式是同理和共情的方法之一。家庭成员在沟通时需要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语言习惯,抛弃“听说我”“就这样”“照着做就行了”等命令式、指责式的语言,代以“如果”“是否”“我能感受”等包含参考性、尊重性、同理性的语言。上述案例中,大宝的父母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做好家庭成员间的纽带和桥梁,关照和疏导外婆的情绪,用同理和共情引导大宝,让和风细雨的家庭氛围再次回归。
(二)换位思考,看见真实可能
家庭成员要有意识地培养换位思考的习惯,即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多想一想对方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对方为什么不愿意听从家人的劝告,对方的思维逻辑是什么。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每个人只能看见事情的一面,所以相互发现非常重要。当外婆知道大宝是在难过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后,就能理解他的伤心,并在以后的教养中引以为戒。当大宝知道外婆对待两个孩子是一视同仁的,就能慢慢释怀,并在以后的相处中更加大度。
(三)共创方法,凝聚家庭力量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有时是个人的困境,有时是整个家庭的困境。面对难题,一家人可以同舟共济,凝聚家庭的力量,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并讨论如何实施。共创方法不仅有利于家庭凝聚力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培养家庭成员迎难而上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案例中,外婆还在气头上,就让不擅长处理家庭矛盾的大宝上场,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这时,父母不妨与大宝、外婆坐下来一起交流一下,双方应该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智慧,来创造性地解决这个矛盾。
二、创造家庭特有的“沟通时刻”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非常了解,知晓对方的很多事情,这在一个家庭创建初期是容易做到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孩子的出生,当越来越多的事情占据了生活的空间,这件事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父母会不知道孩子喜欢上了什么歌曲,妻子会不知道丈夫最近在忙什么,丈夫也不晓得妻子工作上的烦恼,家庭成员出现了很多“小秘密”。长此以往,这些“不知晓”就会变成家庭成员间沟通的障碍、理解的障碍、认同的障碍。大量的家庭调研发现,造成这种生态的原因往往不是故意隐瞒,而是没有时间去沟通。所以,家庭要创造一些特有的“沟通时刻”,去消解这些秘密,让彼此更加理解对方,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态圈”。
(一)闲聊时分,面对面沟通
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强化家庭关系?我们提倡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分享积极的想法或者就孩子的某些观点进行辩论。面对面沟通是提供内在激励和讨论长期目标的绝好时机。例如,父母可以利用一起吃饭、一起做家务、一起洗漱、一起运动的时间,以一种让孩子感觉不是特意安排的方式,进行深度沟通。“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趣的知识?你和朋友最近相处得还好么?”每次交流都要以积极向上的话题为主。
(二)会议时刻,创造仪式感
每周抽出一个晚上,召开家庭会议,为家庭成员实质性的互动腾出空间。全家人带着爱一起投入,通过“爱与感恩”分享收获和感动;“宣布议题”后一起探索家庭的使命;“议程记录”中使用正向积极的语言;最后用“开心时光”组织一个游戏结束温馨、愉悦的家庭会议。以学生小A家的一次家庭会议片段为例:
昨天家庭会议,妈妈发起了一个讨论:“在蛋糕的制作过程中,你觉得最重要的环节是哪一个?最不想做的环节是哪一个?最喜欢的环节是哪一个?” 会议要求每个人说出每一个观点背后的原因。
因为爸爸长期“混迹”于实验室,所以认为精准的数据和合理的配比是作出一件完美作品的关键。而妈妈准备了所有的材料,因此认为若是没有前期准备,一切都是无本之木。小A的答案最为特殊:都是揉面。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她完整参与的环节就是揉面,这是她最熟悉,也是带给她最多成就感的环节。
每个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阐述,并据理力争。通过争辩,家庭成员发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受自己见识和经验的影响;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物,不能盲人摸象,而要经历完整的过程。会议结束后,小A说:“妈妈,我下次想做一个比萨,晚上我下载一个‘下厨房,看看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一次家庭会议点燃了孩子再次探索的欲望。
通过有质量的深度沟通,家庭成员之间分享了很多“秘密”。家庭形成一种近乎透明的生态,就会让孩子深刻理解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并增强在社会与生活的复杂场景中的适应能力。
三、共建丰富多样的家庭“成长群”
如果一个家庭的生长环境一直都比较单一,那么家庭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学习型家庭要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机会,创设丰富多样的“成长群”,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和感受世界。
(一)父母的主动建设,是“成长群”的重要基础
孩子幼年时,其社交能力、认知水平都处于低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的成长群,以成人的社交为中心:选择哪一个学区,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去哪里旅游等,都带有父母的意向和价值判断。学龄儿童交往最多的人是校园里的同伴。父母如果能带着孩子接触不同的人群,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体验不同的生活,以“世界”为教材,才能帮助孩子形成有大格局、大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此过程中使用温和的教养方式,不仅能缓解孩子的社交焦虑,而且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当然,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交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让孩子有稳定的伙伴一起玩耍、学习,共同成长。童年时如果能结交到相伴一生的良友,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孩子的主动邀约,是“成长群”的扩容效应
当孩子渐渐步入青春期,世界在他们面前慢慢铺展开来,朋友圈也随之扩大。青春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一个好的朋友圈就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学习型家庭会以开放的胸怀来接受孩子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孩子带来的小世界。孩子的主动邀约也只会出现在这种包容、开放的家庭中。
父母一旦被邀请,就意味着得到了孩子的信任,拿到了走进孩子世界的通行证。学习型家庭的父母会以尊重、民主的方式参与孩子“成长群”的建设,并给予适度的支持和引导,把更多的选择权、决定权交给孩子,为他们以后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社会人做好充足准备。
读书、做饭、看电影、下乡……学习型家庭可以在相互介入彼此的生活与世界中,尊重观念的差异,不断消除沟通的障碍,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关系教育,或者说,是借助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中介进行的。学习型家庭是一个氛围、一个场域、一种习惯。学习型家庭的构建,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主动营造和不断修复这样的“学习场”,家庭才会变成一个不断成长的学习组织。
参考文献:
[1]徐晋华.学习型家庭构建现实困境与“四位一体”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21(8).
[2]张志勇.“双减”改革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与重构[J].中华家教,2022(1).
(姚君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邮编:2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