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数感培养方法探索

2022-04-29吴敏

新教育·科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吴敏

【摘要】“数感”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学生数感培养,对改善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学科认知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围绕数感培养的教学目标,从对接生活、合作分析、创新实践等角度展开积极教学应对,推出更多项目化、体系化的数学学科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和应用场景,为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教学方法

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数感”概念,通俗来说指的就是一种感觉,包括对数字本身的感觉、对数量关系的感觉、对运算结果的感觉等诸多方面。做好小学生数感培养与训练,可以给学生数学多元思维能力带来全面历练,强化学生辨析能力、抽象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科学习力,改善学生数学学科学习品质。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探索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数感培养目标的对接融合点,创意设计数感训练教学活动,丰富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感知体验和情感体验,推动学生数感有效发展。

一、对接生活培养学生数感

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发达,抽象思维能力较为欠缺。教师巧妙选取生活问题、生活经验等辅助教学元素,设计生活化数感训练活动,为学生数感养成搭建思维落脚点,促使学生在生活认知迁移中形成数感。

1.利用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借助生活问题开展数感训练,能够为抽象的数量关系、数学运算赋予现实意义,提高数学知识教学的真实性和直观性。教师利用生活问题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数学知识的真实应用场景中,激活学生问题探索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直观体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效度。教师做好生活问题素材筛选,确保情境中的生活问题能够与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模型等知识元素形成互动,搭建学生数学课堂探索学习思维通路。

数学概念教学中,尤其需要教师引入启发式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数学概念探索路线,展开数学知识深入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直尺、米尺等测量工具,要求学生指出1厘米、1米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再利用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1米?”学生学习思维充分发散,得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如数学书的厚度、大拇指指甲长度接近1厘米;洗衣机、柜台的高度接近1米……解答生活问题的过程,学生自然生成数学新知,也将抽象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物品联系到一起,有利于學生数感培养和后续学习的灵活应用。

2.融合生活经验组织训练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注重学生认知经验的迁移应用,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旧知、生活经验等固有认知展开迁移学习,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建构。教师切合班级学生实际学情,融合生活经验组织数感训练项目,在学生认知起点上设置迁移学习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维深入中体验数学认知的整体过程。

教师加强可视化教学手段应用,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观察学习活动相对接,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迅速形成数学判断。《比一比》章节教学旨在训练学生感知“多少”的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数感偏弱,教师让学生分别拿出3支、4支铅笔,将其分成两堆进行比较,判断它们谁多、谁少。生活经验辅助下,抽象的数量大小比较转变为生活物品的多少对比。学生观察操作后,可以顺利比较出4支铅笔多于3支铅笔,得出“4>3”的结论。这样融合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实物化道具,适应了学生抽象思维、半抽象思维较为欠缺的能力特点,帮助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3.延伸生活设计数学活动

除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训练教学外,生活元素与数学学科还存在数不清的对接融合点。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拓宽教学设计视角,延伸生活教学与数感培养的融合教学维度,设计更多生活气息浓厚的数感学习活动,激活学生数学多元思维,达到多维训练效果。

教师巧妙利用生活物品设计活动内容,为学生观察学习、动手操作搭建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中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更多数学理解。教会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时,教师用米粒作为生活化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向学生展示1粒米、10粒米、100粒米的米堆,让学生看一看、攥一攥,感知它们的数量与体积。接着,教师继续展示1,000粒米体积有多少,并启发学生思考:“10,000粒米大约有多少?”学生根据观察学习经验,都会想到以1,000粒米为标准,逐一比出10份,推算出10,000粒米的体积。生活活动的创意设计,简化了万以内数的思维理解难度,提高了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准确度,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

二、合作分析促生学生数感

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认知能力也存在较大局限性。教师立足生本学情,创意设计数学竞赛、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合作式学习项目,让学生学习思维碰撞出更多火花,助推学生数感不断增强。

1.围绕生本组织数学竞赛

好胜心强、喜欢竞争是小学生普遍存有的心理特点。教师搭建数学竞赛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围绕特定课题展开竞争,可以有效带动学生课堂表现欲望,促使学生对数学符号、数量关系、数学运算等知识内容建立更多感知理解。阅读竞赛、答题竞赛、辩论竞赛、游戏竞赛等,都可作为促生学生数感的竞赛活动载体,教师可根据学生数感成长需求针对性组织不同的数学竞赛项目,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的个性化成长。

教师发挥合作学习的独特教学优势,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尽量维持各小组能力水平在竞赛活动中处于同一水平线。教学《分与合》章节知识时,教师向学生提供小棒作为学具,提出思考问题:把4个小棒分成两份,有什么分法?要求学生组内讨论解决,比赛哪个小组得出的结果最多。有了竞赛元素的驱动,学生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争先展开操作探究,课堂氛围随之推向高潮。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展示学习成果,对各组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逐步提高问题难度,让学生思考更多的分配方法,触发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数感提升。

2.结合调研推出数学游戏

大部分小学生都对数学游戏“情有独钟”,乐于参与各类形式的游戏活动。教师加强数学游戏资源的发掘力度,观照学生旧知理解、思维水平、数感能力等教学要素,有目的性地推出数学游戏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思维活力,讓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形成更多感性认知经验,推动学生数感发展。另外,数学游戏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积累学习成功经验,能够强化学生数学学科学习信心,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情感。

《混合运算》章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章节最后编排的“算‘24点”小节内容有着较强学习兴趣。教师适应班级学生学习取向,做好数学旧知回顾,激活学生混合运算规律的旧知学习印象,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示算“24点”的游戏玩法。待学生掌握后,教师为各小组提供A~9的扑克牌各一张,组织学生组内开展数学游戏,随机抽出3张扑克牌,思考如何运用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列式,算出得数为“24”。该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加之游戏本身便蕴含组内竞争的元素,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混合运算知识进行计算的思维灵活度,学生对数字也有了更强的敏感性。

3.根据环境组织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彰显了数学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属性,是数学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关注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同样要正确看待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增设一些操作简单、直观性强的实验活动,提高数感训练的具象程度。教师根据环境组织数学实验,利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校园实物设计观察学习活动,为学生数学学习直观感知应用创造条件,实验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提高学生实验学习交互频率,促使学生形成更多学习感受。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教室内可进行的实验内容,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如“我们身上的尺”小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一扎、一庹、一步、一脚的长度多少,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内的各类物品展开实验探究,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在合作实验中表现积极,对文具、课本、书桌、门窗、墙壁等多种物体进行估测,得出多样化的测量结果。围绕实验结果,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既对“身上的尺”代表的长度有了深刻理解,掌握了各类估测方法,也能认识到这种测量方式是存在误差的,学会根据测量要求灵活采取估测、精测等不同测量手段。

三、创新实践内化学生数感

实践应用是推动学生数感内化,塑造学生学科能力的关键路径。教师加强数感训练资源发掘整合,以学生为主体,推出更多妙趣横生的数感训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感应用经验积累中得到学科能力的多维发展。

1.整合资源延伸训练设计

数感训练涵盖的知识领域较为宽泛,需要教师具备拓展教学意识,做好多方面教学资源的整合延伸。教师注重课堂内外教学对接,一方面以数学教材为主要抓手,深度挖掘教材当中蕴含的数感训练素材,指导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和表面联系,让学生在知识建构的同时,得到观察思维、辨析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效历练;另一方面,教师加强课外教学资源开发整理,依托数学实践活动,将数感训练延伸到课堂之外,推动学生数感内化。

教师关注学生数学多元思维能力培养,利用训练内容的多层设计,延展学生数学应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如学习了“负数”概念后,很多生活问题、生活场景都可以作为课外教学资源融入到延伸训练中。教师先设置一些简单的概念应用问题,要求学生思考:-5℃、-1楼层等生活中常见的负数分别具有什么现实意义?与之相对的正数是哪些?巩固学生数学概念学习印象。再将负数知识联系到实际应用问题中,启发学生用负数形式记录日常开支情况、温度变化情况等,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生活现场的学科应用意识,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掌握相关数学概念。

2.突出主体升级训练形式

学生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只有切实调动学生训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启动学生深度学习思维,让学生形成更多训练学习成果。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升级训练形式,采取教学留白设计,将训练空间留予学生,发挥学生数学训练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公式应用、概念探究、数学实验、生活实践、运算训练等,都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训练形式,教师灵活筛选运用不同训练载体,激发和保护学生训练学习兴趣,保障学生数感训练实效。

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生成,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构建,为学生数感培养提供理论知识基础。例如,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等面积单位后,为了训练学生各种面积单位的转换方法,指导学生全面构建“面积”模块知识体系,教师升级训练形式,采取习题巩固和实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训练。习题训练以这些面积单位的相互转换为主,旨在深化学生认知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几种面积单位的数学关系。实地实践则要求学生在校园之内,丈量出1平方米、1平方千米、1公顷的面积,加深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直观感知印象,使学生深刻、准确地了解每个面积单位的具体大小。

3.强化探索创新训练组织

教师组织数感训练活动时,要认识到数感是高度个性化的学习产物,需要根据学生思维能力、认知习惯、学习方式的差异性,设置多层次数感训练项目,以适应学生的数感能力差异。教师注重学生数感训练的创造性学习,通过课题探究、专题学习、生活实践等路径,指导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多元探索和灵活应用中,促使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建立更多表象认知,提高学生对数字、符号、运算的敏感度,推动学生数感形成与发展。

《运算律》相关知识教学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多个运算规律知识。学生之前或多或少都对这些运算规律有了一定感知理解,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基础。教师以课题探究形式展开教学,向学生提供多组数字代表性较强的计算问题,如82+43+17=__、43×25×4=__、5×(4+10)=__,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些算式的正确计算结果和简便运算方法。

加强小学生的数感培养与训练,既是增强学生数学课堂感知体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果的有力抓手,也是强化学生数学学科基础能力,形塑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数感培养作为一项基础教学任务,将数感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到数学学科教学的诸多环节当中,通过对接生活、合作分析、创新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感知理解和实践应用学习平台,助力学生数感养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泺妃.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J].求知导刊,2021(49).

[2]曹君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感的策略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1(28).

[3]陈琪.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1(31).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农村初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讨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方法
无痕培养数感有效提升数学能力研究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