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产教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研究

2022-04-29韩宁

江南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实体经济产教融合

韩宁

摘  要  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路径,也是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的战略性举措。本文阐述了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的现状,从优化政策环境、创新融合模式、加快成果转化等几方面,提出了推进产教融合战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对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产教融合;实体经济;机制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后,2019年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持续、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对新形势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战略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路径。产教融合是加速汇聚产业转型升级核心要素、加快建设科技和人才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新时代推动产教融合联合体培育的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以技术进步为主轴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展技术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和人才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民族产业的战略路径。

(二)产教融合是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不仅需要创新驱动能力的支撑,更需要培养高素质、新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推动实体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创新平台和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发展和振兴实体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产教融合可以加快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有效集聚,推进高校和企业联手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共同体,将产业先进技术以及岗位技能需求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及课程建设中,通过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来提高产业和企业技术技能水平,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来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使实体经济发展拥有新的动力。

(三)产教融合是连接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中枢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建荣提出,产教融合是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链重组,以技术进步为融合发展的主轴,以解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为使命,着力建设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产教融合强调的既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深度融合,也是教育制度与产业制度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与产业宏观层面的融合,也是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微观层面的融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首先,可以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对工作岗位的影响等要素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及教学课程中;其次,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产业文化,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三,将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融入到高校的专业建设中,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教学创新及服务社会能力。

二、当前我国产教融合战略实施现状

(一)高校一直非常重视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分类发展、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职业院校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高校,融合范围越来越广;从科技合作到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融合领域逐渐拓展;从校企合作到项目牵引、人才共育等,融合方式更加多样;从企业转型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融合效果更加全面。高校通过优化专业、课程,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成为企业的“人才蓄水池”,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

(二)产教融合的环境逐步完善

1996年,《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法律地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标志着“产教融合”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战略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2019年,《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优惠政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从教育政策到产业政策,从制度安排到国家战略,产教融合不仅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三)产教融合的合力明显增强

在产教融合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职业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一方主体,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企业则多因为投资回收期长、投资效益低而不愿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开始转型后,政府推动区域产业与学科专业对接与融合,推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优化发展,校企两端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央的政策指导下,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制度、内容、模式等不断完善,整个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开发体系与整个产业系统相融合,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共建共享,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产教深度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效果正逐渐显现。

虽然产教融合战略在不断推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产教融合思路不宽、合作不深。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全国高校和众多企业都开始寻求突破口进行校企合作,虽然势头较好,但是,“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院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目标导向和评价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产教融合的内容和模式仍以订单班、集中性岗位实习为主,项目合作,尤其是产、教、学、研、用一体化还没有广泛展开。

二是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不够。产教融合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大部分高校不能独立完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大型、新型的设备、设施主要靠企业通过建立“校中厂”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支持。而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几方主体的权利、义务、风险控制等问题缺乏政策保障,多元投入机制不足、主体职责不清、协同不畅、监管不够,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健全。

三是高校的产教融合能力不足。当前,很多高校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不够,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所脱节;高校技术技能积累不多,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社会服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的配套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能力的深度与广度不平衡,尚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发展与国家创新战略的高质量要求。

三、关于推进产教融合战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个重要表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的全局性重大战略判断作出的,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振兴实体经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实施产教融合能够有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一)通过产教融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从教育政策到产业政策,从供给改革到需求改革,从制度安排到国家战略,产教融合的演化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使命与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产教融合作出重要指示。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总体目标,对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中央的政策指导下,几年来,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加速出台配套政策,但目前在产教融合中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等问题上的指导和保障还不够。要聚焦打通产教融合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和高校具体的职责和义务,进一步细化企业、高校在合作过程中两者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要合理规划教育资源规划布局,推进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缓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要完善职业资格体系和劳动准入制度,加强对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监督。

(二)通过产教融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融合模式

“产教融合”是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包括校企合作、“校中厂”“厂中校”、高校科技园等,融合模式以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优化组合为特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行业优势汇聚为集成优势,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优先得到技术技能人才,降低人力资源供给的风险和人才招聘的成本;高校也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进行教育转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强、适应力突出的产业人才。于是,“产业学院”应运而生。产业学院是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等主体合作举办的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共同体。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通用行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降低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

(三)通过产教融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性路径,也是加速汇聚产业转型升级核心要素、加快建设科技和人才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机制。《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指出,核心平台建设是产教融合制度创新与效能转化的关键。要倡导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平台、产教园区等,及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校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创新导向、结果导向和绩效导向,充分调动教职工、尤其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科技创新、转化成果的热情。要推进产教融合与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相适应,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向产业转移转化,通过“项目孵化,推动转移”“技术入股,共同经营”等方式,在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企业要积极为高校教学注入前沿技术内容,提供行业职业能力认证体系,通过产业学院或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为高校提供优质课程及最佳实践,提供教学中所需实践实训资源支持,帮助师生提升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梦阳,李广平.产教融合这一年:从制度创新到国家战略[EB/OL].https://www.csdp.edu.cn/article/5643.html,2019-12-11.

[2]“国家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报告会”在北京举办[EB/OL].http://edu.china.com.cn/2020-09/21/content_76724567.htm,2020-09-21.

[3]张君.协同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9):51-55.

[4]蒲实.实体经济是“十四五”经济发展根基[N].学习时报,2020-11-18.

[5]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08):14-16.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校产教融合战略推进机制研究”(编号:2019SJZDA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责任编辑:江东】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实体经济产教融合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