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2022-04-29席丽杰
席丽杰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计算能力的主要形成期,如何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包含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课堂,有目标、有计划地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促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训练;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就是指数学上的化归和转化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主要形成期,但是有不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过关,这直接导致整个初高中阶段数学成绩不太理想,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这一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基础教学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数学计算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实践的复杂过程,而二者均来源于数学基础教学。如果摒弃基础教学,数学计算就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基础教学,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筑牢根基。
1.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如果把计算题比作树冠,那么数学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点就好比是数根,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数学知识,充分认识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不会在计算中迷失方向,才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准确地进行计算。比如在计算99.7×1/8-99.7×0.875中,学生首先要认识分数、小数及运算符号。其次要分析出题目应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求解。最后还要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分数或小数的加法、小数与整数的乘法计算等。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算不出正确答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好基础知识这一关,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被学生内化吸收,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讲清算理分析。算理即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中的思维方式,即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部分学生做计算题时一下笔就错,看似原因为不认真,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不清楚算理。比如,一支钢笔4.65元,一本练习本1.32元,一支钢笔和一本练习本一共多少元?一支钢笔比一本练习本贵多少元?学生很快就列出式子4.65+1.32和4.65-1.32,接下来如何教会学生计算呢?我先引导学生把4.65元化为4元6角5分,1.32元化为1元3角2分,那么这个问题就分别转化为4元6角5分加1元3角2分一共是多少、4元6角5分比1元3角2分多多少的问题了。接下来老师不用过多地解释,学生就知道把相同单位的数字相加减,很快就算出了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还明白了为什么要把相同的数位相加减的原因,也就是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进行算理的讲解或者是没有给学生讲明白算理,直接给出计算方法,有一部分学生将会是一头雾水,糊里糊涂地去做题,就算计算正确了也不知道正确的理由,错误了也不知道错误的原因。有些学生靠着死记硬背,也能进行正确的演算,但死记硬背得多了,就会出现知识点混淆的现象,遇到复杂的计算题就会束手无策。
二、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都能够得到超常发挥,甚至超额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尤其是枯燥的数学计算,效果更是明显。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创新,努力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乏味的数学计算教学焕发出盎然生机,让学生在兴趣与向往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计算能力。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情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鼓舞学生主动探索奥秘的热情,更是改变单调无趣的一味良药。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把单纯的计算融入到孩子们熟知的情境中,有助于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计算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我挑选了4名跳绳能手,把他们分成两组,让其在教室的空地进行半分钟跳绳比赛,全班同学做裁判。跳绳结束后,第一组两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48次和61次,第二组两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55次和53次。然后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哪一组赢得了比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尝试着列式计算。
当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后,我仍然以跳绳比赛为课堂背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计算数据,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计算方法。整堂课,学生意气风发,生机勃勃,时而为同伴呐喊加油,时而埋头计算比赛结果。这样的课堂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更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设置小品、动画等丰富的场景,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对计算的认知,增强学生的计算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竞争活动。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尤其喜欢在竞争中获胜的感觉。在教学中把枯燥的计算融入到竞争活动中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计算方法,而反复练习单调又乏味,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有偃旗息鼓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会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计算类型,把练习题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竞争活动中去,比如适合口算题目的活动有“开火车”“你问我答”“接力赛”等,适合笔算题目的活动有“找朋友”“送信”等。不管哪一种活动,学生都进行的热火朝天,你追我赶,以高度集中的精力完成了当堂的计算任务。通过活动,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积极,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讲解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在辉煌的数学史上,不乏有很多的数学家,他们大多有着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超于常人的智慧。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数学家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然后引出了“1+2+3+……+100=?”这道题目。我给了学生3分钟的时间进行计算,结果学生都没有算出结果。然后,我告诉学生高斯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算出结果了。语毕,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然后在我的提示下,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很快算出了结果。这节课,学生听得特别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本特征和应用方法。
同样,我们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给学生讲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教学“可能性”时,给学生讲《塞翁失马》的故事;教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可以讲阿基米德帮国王破解皇冠之谜的故事……像这样,适当地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进行多方位的计算训练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能进行准确无误的计算,是以量的积累为基础的。但是,计算题目比较枯燥,如果长时间进行计算训练,学生难免有厌烦情绪,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计算训练时,形式多一些,时间短一些,数量少一些,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计算训练。
1.口算训练。口算看起来简单,也容易被师生忽视。其实,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中,无论每天教学什么内容,课前三分钟的口算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每天的口算检验内容以最近学习内容为主,题目的形式可以是简单的估算、单位换算、四则运算等,每天10道题目,以幻灯片、听算、测试卷等形式出示,采用开火车、抢答、上交试卷等方式检验口算结果,并认真记录学生每次训练的具体情况,一周进行一次小结,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像这样,每天坚持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不仅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了提升,笔算能力也随之增强。
2.简算训练。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依据当天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例题,给学生分析讲解到位,使其充分认识到简算题目的特征,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先分类后综合,比如本节课学习分配律,练习题目就应紧紧围绕分配律,等到学生熟练之后,再把难度增加,适当引入分配律的逆用以及与其他运算律混合使用的题目,还可以把单一的数域扩大到多种数域。由于简算题目有一定的技巧性,只要选对了方法,计算起来会非常简单,基本上口算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所以教师进行简算训练要围绕简算技巧进行训练,不断地变换形式,以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练习要保持持续性,不要间断,除了课堂和家庭作业之外,最少保持一周一次的过关练习;练习的题目以每次5道题为宜,题目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也可以是综合型的。
3.笔算训练。笔算是计算的最高境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多方位考察知识点外,还考察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怎么做,但一下笔就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比如在竖式计算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数位对不齐、忘记进位等问题,这种错误在小数的四则运算中更加突出。而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学生不明算理,二是计算不熟练,三是粗心大意。针对这些现象,我坚持每周数学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计算比赛,每次比赛时间为二十分钟,任务是完成5道笔算题。每次完全正确的学生获得一分,累计积满5分,可以和老师兑换礼品一次。刚开始比赛效果不太好,获得满分的学生不超过20%。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差不多80%的学生达到了要求,所用的时间也由20分钟缩短到了15分钟,有的甚至10分钟内就完成了任务,并且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反映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可见,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注力都会相应提高,还能帮助学生改掉磨蹭的坏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贻害无穷。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计算错误发生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将良好的解题习惯一点点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许多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是理解错了题意,或者看错题目中的数字,有的甚至还没有想好方法就动手计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一是要审清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及内在联系;二是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是要审清运算和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简便的运算方法,然后才动手解题。
2.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有的学生把题目做完就感觉任务完成了,从不认真检查,最终导致计算结果错了一大半。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强调检查的重要性,不要超负荷布置作业,不要盲目催促学生提高速度,一定给学生留下检查作业的时间;对于经常出错的学生要适当地批评,促使其认识到计算的最终目标是计算出正确结果,而不是草草地把题目做完;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常见的有二次计算法、不同方法计算法、代入检查法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主动演算的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有些学生不注重书写,上一步写的是“9”,下一步就变成了“6”;有些学生字迹潦草,自己写的字自己都看不清;有些学生丢三落四,上一步有括号,下一步就没有括号了;还有些学生书写格式不规范,过程不严谨,缺少必要步骤等,以上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影响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强调,严要求,作业和练习时书写要工整,排版要整齐,过程要严谨,切忌丢三落四;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字母的书写必须规范、清晰,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即使草稿上的竖式也要保持格式正确、排列整齐等。
总之,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包含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快速提高计算能力是不合乎实际的。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课堂,设计有目标、有计划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促其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高旺.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
[2]康旭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求知导刊,2020(18).
[3]禹宝玉.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
[4]苏瑞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简约化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