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与新疆,六百余年不了情
2022-04-29杨涛涛
杨涛涛
新疆是一片神奇的热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从来不缺传奇和故事。湖南与新疆,相隔千里,近代以来,却有着说不尽、割不断的情缘。
抬棺出征,左宗棠收复新疆
说起近代湖南人与新疆的情缘,左宗棠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位。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 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清同治四年(1865),在沙俄和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自立哲德沙尔汗国;清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派兵侵占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整个新疆被阿古柏和沙俄占领;与此同时,英国也虎视耽耽,意图瓜分西北。经过几年时间“海防”与“塞防”之争后,左宗棠的“塞防”主张得到朝廷认可。清光绪二年(1876),左宗棠屯兵肃州,开始西征,用三年时间平定阿古柏势力,盘踞新疆长达12年的阿古柏军事集团覆灭。
在消灭阿古柏后,68岁的左宗棠于清光绪六年(1880)离开肃州大本营,率军向伊犁进军,决心与沙俄决一死战。在出征前,左宗棠让人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出征那天,他命手下将士抬着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表明战死沙场的决心。正是在左宗棠军事压力和曾纪泽据理力争下,沙俄最终才与大清签署《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成功收回。至此,整个新疆被收复。
左宗棠西进时,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下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濬对左宗棠的这一明智之举大加赞赏,赋诗云:“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当年湘军沿途遍植的柳树,留存至今者依然绿意盎然,人们亲切地称为“左公柳”。
收回伊犁,曾纪泽有胆有识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湖南湘乡荷叶塘人(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湘军统帅、大学士曾国藩的次子(国藩长子纪第早殇)。作为晚清官二代佼佼者的曾纪泽,是继郭嵩焘之后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位驻外公使,其与新疆的渊源,要从那个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说起。
清光绪四年(1878),清廷派户部右侍郎署盛京将军崇厚为特命全权大臣,赴俄谈判,以便索回伊犁失地。而崇厚在清廷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厚颜无耻地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合白银二百八十万两),俄商在蒙古、新疆贸易免税。此消息一出,清廷震怒,朝野震惊,举国哗然!
光绪六年(1880),清廷命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钦差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先前所擅订的条约。临危受命后,曾纪泽前往圣彼得堡,踏上了从虎口夺食的艰难征程。
谈判历时半年,双方正式会谈辩论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可谓异常艰辛。与此同时,国内的左宗棠也做好了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双方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规定将俄国之前侵占的“伊犁地方交还大清国管属”,成为第一个因中国反对而推翻前约并收回部分主权的条约。
新疆和平解放,
莫忘湘人陶峙岳
陶峙岳(1892─1988),湖南宁乡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先后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出任国民政府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备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他在新疆率部起义,领导过新疆军垦。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路凯歌,先后解放华北、东北,达到陕甘境内,而后直指新疆。
此时的新疆境内,形势动荡混乱。顽固不化的国民党残余,企图抵抗新疆解放,美国人则联系着新疆的反动头目,妄图分裂新疆。面对彭德怀十万大军压境,历史将陶峙岳推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9月25日,以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新疆人民生命财产为重的陶峙岳、包尔汉等,率驻新疆的10万国民党军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和平解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军没用一枪一炮,和平解放了新疆,400万新疆各族百姓也因此免受战火之苦。
10月,王震指挥部队进疆,陶峙岳万分激动,挥毫写下了《七绝·迎王震将军入疆》:“将军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度玉关。绝漠红旗招展处,壶浆相迓尽开颜。”
新疆解放后,陶峙岳担任新疆建设兵团司令员,王震任政治委员。陶峙岳配合王震将新疆治理得有声有色,领导部队屯垦戈壁、建造城市,使新疆逐渐走出贫困,成为全国闻名的农业示范区。新疆的解放和建设,湖南宁乡人陶峙岳功不可没。
兵团建设半边天,
八千湘女进天山
王震(1908—1993),湖南浏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在新疆的历史长河中,王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治理新疆的事迹,不胜枚举,足以用一篇单独的文章大书特书。其中有一桩事,很有意思,对新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便是发起了新中国最大规模的“给军人找媳妇”运动。
“八千湘女”是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女性传奇。在“有志青年到新疆去,为祖国大西北贡献青春”口号的感召下,一批批湘女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赶往长沙招兵地点。其中有中学生,有大学生,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有的徒步走到长沙,有的瞒着父母家人,身高不够的就把鞋跟垫高了,体重不够就在口袋里装石头、秤砣,年龄不够的谎报年龄……
在新疆屯田垦荒,是一场更为艰巨、更加漫长的战斗。面对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碱滩沼泽,数千年来,几乎没人梦想过能从那些地方长出粮食。八千湘女和其他援疆女性一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荒凉的戈壁留下了青春和生命的印迹。
当荒原中的新城拔地而起,湘女们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当沙漠变成绿洲,八千湘女已是满头白发。如果没有她们,中国的六分之一又将会是怎样?
多事之秋赴新疆,
杨勇不辱使命
杨勇(1913—1983),湖南浏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曾任新疆自治区党委和军区党委第二书记、军区司令员、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这一切的任命,却是突然来之。
1973年5月下旬,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杨勇奉命去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议结束之前,周恩来总理突然把他找过去,并对他说:“中央决定派你去新疆工作。”就这样,杨勇便乘坐上去往新疆的飞机。
杨勇来新疆以后,不顾“四人帮”的压力,团结党委一班人,大胆解放使用干部,带领各族干部和群众,批判派性,增强团结,大刀阔斧进行整顿和建设,为消除混乱局面,促进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做了大量工作。
在职期间,杨勇组织修建南疆铁路和天山公路,虽未能亲眼见“两路”完工,但“两路”对新疆经济发展和天山开发的巨大推动作用却是有目共睹,足以载入史册。
湖南桃源枫树乡,
维吾尔族第二故乡
前面所说渊源都是湖南人在新疆的事迹,其实新疆人在湖南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50年前。
明洪武四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平定南方叛乱,巩固其统治地位,起用了哈勒的后裔、时任燕京总兵的哈勒·八十(后改为哈勒·八士)为大都督,命其率领一支以维吾尔族和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军队,进入湘楚之地。
后来,哈勒·八士与其子拜著在征讨南方少数民族的战斗中相继阵亡,明太祖为此非常痛惜,遂命在桃源枫树乡一带修建了“忠勇坊”“荐德楼”“镇南堂”等多处建筑,用来纪念哈勒父子的功德,并命其部众“翦旗营”之官兵屯田于常德、桃源、辰州一带,戍守武陵。从此,维吾尔族翦旗营的将士便在江南扎下根来。600多年时光荏苒,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与汉族世代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氛围。1986年,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正式成立。1995年,该乡“维吾尔族第二故乡”的称号被外界认可。
在湖南桃源枫树乡一带生活的维吾尔族,如今依旧保持自己民族的饮食、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习俗。他们世世代代与当地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他们说:“不管是新疆还是湖南,中国都是我们的故乡。”
三湘大地与天山南北虽相距千里,但渊源深厚,从古至今,湖南与新疆掰不开,湖南人的血性,在新疆更加张扬;新疆人的豪迈,在湖南更添风采。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