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长子:没功名而成大器
2018-08-24张光茫
张光茫
1870年,曾國藩长子曾纪泽由荫生补户部员外郎,时年32岁。后因父亲去世,守制在家,于曾国藩陵前结庐而居,苦读《圣经》,由此而精通英文,为后来出国维护国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8年,曾纪泽奉朝廷之命,到英、法两国担任公使。初到欧洲,曾纪泽以诗明志,对英国人的傲慢之举予以严厉的反击,彰显了一个泱泱大国义正词严、凛然不可欺的一面,赢得西方外交界的尊重和朝野的好评。
两年后,曾纪泽又被紧急调任为驻俄罗斯公使,开始了他一生最艰巨的使命——对俄谈判收回伊犁。1880年六月,曾纪泽抵达圣彼得堡,开始长达半年的艰难谈判。与曾纪泽谈判的两名俄国代表十分霸道蛮横,坚持不改崇厚先前所立的《里瓦几亚条约》。曾纪泽以非凡的毅力和坚韧,不折不挠,不屈淫威,经过近一年的外交斗争,终于迫使对方同意修改《里瓦几亚条约》,收回该条约割让给对方的半数以上的国土,取得了晚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胜利。
伊犁谈判的成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改中国近代以来“奴才外交”的怯弱形象。但曾纪泽的成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清廷对外软弱无能的真实面目,新疆的收复、伊犁的索回也不能使清廷建立起自尊自强的信心。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时任中国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一直密切关注着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举动,并采取积极的外交行动,干预法国政府的侵略行径。
战争爆发前,法国总理茹费理曾经与曾纪泽会谈,希望曾纪泽能够说服清廷对法让步,达成协议。曾纪泽告诉茹费理,法国在越南的侵略行径已经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中国人不愿听到妥协的声音,赞成议和的李鸿章在国内颇受谴责,被人指为懦弱。曾纪泽以委婉的外交辞令拒绝了茹费理的游说,反过来,给这位狂妄自大的侵略者以一定的心理压力。
法国政府终于发现,曾纪泽与李鸿章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外交家。曾纪泽从一开始就坚决地站在法国人的对立面说话,与法国政府的侵略政策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他是诱使中国政府接受和议的重要障碍。
更为可怕的是,曾纪泽很有外交活动的能力,他能令各国新闻界替中国说话。于是,1884年四月,法国政府决定不以曾纪泽为谈判对手,向李鸿章提出了中法议和的四项条件,其中一条赫然要求“速将曾纪泽调离巴黎”。
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法国政府终于逼迫清廷召回了不断向法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的曾纪泽,使曾纪泽最终不能在国际舞台上施展他的才华与抱负。
1886年,曾纪泽奉旨回国,虽先后在海军衙门、总理衙门、兵部等部门任职,但并无实权,无所作为。他曾作诗自叹:“年来益觉名心淡,好梦时时在故乡。”在日益腐朽的清王朝晚期,曾纪泽的政治主张始终无法实现,这是他抱憾终身的痛楚。
1890年二月,突患中风的曾纪泽卒于任,时年52岁。朝廷循例抚恤,加太子少保,谥惠敏。正当国家多难之秋,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一代外交巨子溘然长逝,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