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锡阳:脊柱手术台上的“专利哥”

2022-04-29欧阳璐

老年人 2022年6期
关键词:湘雅医院颈椎病脊柱

王锡阳: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兼博士后)导师,“高性能仿骨生物材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南省“225”工程高层次卫生人才、长沙市高层次人才(绿卡)。申请国家专利48项,授权34项(含国际发明专利2项)、自主研发产品14个(待转化)。

4月10日晚上,一条微信将正在做科研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生王锡阳教授拉回到了医生的工作状态。

“王教授好,不好意思,周末打扰您,向您请教一下,卢教授目前的情况可以尝试坐起来或撑拐棍站起来吗?”微信中提及的卢教授正是著名的“试管婴儿之母”——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医院院长卢光琇。原来卢光琇教授不慎发生了腰部骨折,因行动不便等原因,不方便来湘雅医院挂号问诊,于是就采取了微信问诊的形式,其儿子和助理经常通过微信进行咨询。

名医会名医,只是引人注意的一个小侧面。

“一次手术相当于做一件

完美的艺术品”

王锡阳的右手掌心上缘,有三处老茧,如石头般坚硬,这是经常使用枪状咬骨钳留下的。

“病人的钙化骨很硬,使用枪状咬骨钳需要用很大力气,而且经常一进行就是一两个小时,最长可达近十个小时。”王锡阳解释道。

磨骨、削骨、剔骨、接骨……这是在手术过程中的步骤。对此,他自称是手艺人。手艺人需要守住时光,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而作为一个天天与脊柱打交道的医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只是与手艺人不同的是,这个艺术品要完成并且达到完美的难度更大,风险更大。

“脊柱是人体的‘中流砥柱,号称‘龙骨,其中密布交错着复杂的神经组织,外科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它对医生的技术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种巨大考验。”王锡阳指着一具外人看起来略为恐怖,但是在他眼里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的脊柱模型介绍道。

自从1988年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走上手术台后,王锡阳已经行医34年,在这过程中也完成无数高难度的“艺术品”。

2008年汶川地震,湘雅医院接收了50个在地震中受伤的重症患者。其中,由王锡阳主刀的一名患者叫张平花,她当时怀孕8个月,发生了胸椎爆裂性骨折并脱位,下半身瘫痪,情况十分危急。而她再婚的丈夫在地震中不幸去世,腹中的小孩成为她活下去的希望。

“这个患者太可怜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治好她。”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涌上心头,而手术的难度与风险王锡阳也十分清楚,“一是患者怀孕8个月,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都较差,所以手术要求要很迅速,不然孕妇长时间趴在手术台上受不了;二是要保胎,手术的力道必须精准把控,钉子压进去要很大的力量,但又要控制住力量,不然会影响胎儿;三是要手术,病人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要复位、要减压、要融合、要植骨,这些都必须一次性解决。”

而手术也十分成功,并且在手术过程中一并解决了因为脊髓神经导致的瘫痪问题。术后查房时,王锡阳第一次从该患者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当时的骨科院士邱贵兴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手术真是做得太完美了!”

“掐指一算,现在她的小孩已经15岁了。”而王锡阳也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希望能再次见见这个患者,给她做个复查,也希望能见见她的小孩。”

医者仁心,这是王锡阳的微信签名。或者行医就是这样,当患者不再需要医生的时候,医生却还心系患者。

“专利哥”是怎样诞生的

走出湘雅医院门诊大楼,走进湘雅医院教学科研楼“高性能仿骨生物工程材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在这里,你会发现王锡阳的另一个世界——装满一个柜子的专利材料,贴满一面墙的专利证书,无一不显示着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累累硕果。

医用注药螺纹钉、防滑剔骨钳、带气源的按压式外科吸引器……在48项有效专利中,王锡阳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专利有38项,还有2项国际发明专利待审批。

很多人会疑惑:作为主治医生,王锡阳每周一、三看门诊,周二、四、五做手术;作为知名医生,周末还经常去各地参加论坛、讲座和会诊;作为致公党湖南省委医卫委主任委员和长沙市政协委员,还需要参政议政,哪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搞发明?

“其实我只是手术做得多,在手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罢了。”王锡阳教授回答道,“还有就是在同龄人在下棋、打太极、带孙子时,我爱好动动脑筋想想问题罢了。”

观看专利墙就会发现,王锡阳的专利主要集中在脊柱结核、癌症、骨裂等病症的临床治疗上,这些都是为了解决手术中的痛点与难点。

他带领的团队研制的脊柱后路钉板能加强对术后脊柱的支撑,使脊柱更稳定;而且能取代明胶海绵保护脊髓;还能起到隔离作用,防止术后瘢痕嵌入椎管压迫脊髓,避免二次手术。此外,他们还根据病人高矮胖瘦各不同,脊柱的粗细长短各异,设计开发了5个系列85种型号样品,能够适应大部分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使手术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2022年4月,王锡阳又获得了长沙市“首届创新发明奖”,这是长沙市知识产权局为表彰对长沙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利发明人所颁发的奖项。熟悉王锡阳的人认为这是实至名归,但是王锡阳却很谦逊,因为他一直清楚自己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希望每一个专利都能造福于饱受脊柱疾患折磨的患者:“我期待我们的发明都能转化成成果,真正用到临床,为老百姓造福。”

当脊柱外科手术医生

得了颈椎病

作为外科手术与科研专利互为促进的主任医生,王锡阳治好了很多人的脊柱疾病,却唯独不能治好自己的颈椎病。他的病史还得从2008年说起。

2008年,一位饱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折磨的患者,在其他医院手术后发现效果不佳,于是经熟人介绍找到了王锡阳。

“腰椎的二次手术风险较大,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神经损伤。”在手术中,王锡阳发现该患者的腰椎切口里面布满前次手术留下的疤痕,同时疤痕与神经硬膜粘连,医生要做的是将疤痕与神经分开,“但是这个分开的力道要十分轻,不然就会造成神经损伤,轻则大小便失禁,重则瘫痪。”

结果亦不负众望,手术十分成功。

患者的病好了,医生却病了——因为颈椎疼痛难忍,王锡阳在术后检查中发现自己得了严重的颈椎病。

“低头低得太久了。”原来在此次七八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作为主刀医生的王锡阳一直保持同一个体位,接骨头、接血管、接肌腱……这些步骤十分精细,费力又费时。

但是王锡阳也十分清楚,这绝对不是这一次手术造成:“人的颈椎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做一个脊柱手术,长的要七八小时,最长的达到十个小时以上,比如脊柱肿瘤、脊柱畸形手术等,短的也要一两个小时。”王锡阳说道,“但是无论时间多长的手术,开台就必须做完美。”

有意思的是,这次手术后,王锡阳还和自己的患者住进了同一个康复病房,患者在做康复治疗,他在做保守治疗。但是他也没有闲着,于是大家就看到一个戴着颈圈、做着牵引、输着液的“患者”在给其他患者看门诊。这一幕也感动了很多人:“自己都病成这样了,还在工作,真是一个拼命三郎。”

“王教授行医一辈子,拼了一辈子,我们做学生的看在眼里,悟在心里。王教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对学术严谨认真,经常教育我们手术无小事,看病无贵贱,这是我们学到的最宝贵的财富。”王锡阳的博士研究生孙芝城说道。

“80%的脊柱疾病可以通过

预防和锻炼自行治疗”

“这是肌肉劳损,需要热敷,这段时间运动量减少一点,注意补钙。下床一定要戴腰胸支具。”在将近一个月的微信会诊后,针对卢光琇教授的病情,王锡阳再次给出意见。

“病人多,相信我,这比打广告还有用。”王锡阳称,他的门诊预约有时候会一个月以上,但是他更希望大家都关注脊柱健康,做好脊柱疾病的预防,让临床手术患者少一点。

王锡阳介绍,对于脊柱疾病的产生,突发性占到10%, 遗传导致占10%, 后天诱发占80%。这里面,除了病情严重的患者要经过手术治疗,像手机族、开车族等低头族以及缺乏锻炼者这类后天诱发患者,几乎都是可以通过预防和锻炼自行治疗的。也就是说他每年做的500多台手术,其中400多台是可以通过预防和锻炼解决的。

那么如何预防和锻炼?

“多看天,少看地。”王锡阳给出最简要的6个字。具体来说,“多看天”就是要多做抬头动作与抬头运动,比如游泳、打羽毛球、放风筝等,“少看地”就是要少低头玩手机、玩电脑、打牌等,同时不要久坐,尽量每隔45分钟改变一下体位,“学生每上课45分钟休息10分钟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患有颈椎病的自己,王锡阳也注意了很多。有时间他喜欢在烈士公园散散步,晚上在健身房健健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964年出生的王锡阳今年58岁,聊到何时退休,他称:“中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前被要求65岁退休,现在又推迟了,到70岁了。”

对于这个退休年龄,他的内心并没有波澜,毕竟他从来就没有想过退休。自从1988年,一个年轻小伙走上手术台,如今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已经是一个教授专家,34年的光阴亦将他的两鬓微微染白。

“摇梦灯青,惊霜鬓白,初心犹守。”散步的时候,王锡阳喜欢背诗,当代诗人彭靖的这首《水龙吟》,他一直能背。

编辑/欧阳璐

猜你喜欢

湘雅医院颈椎病脊柱
科学防治骨关节炎,做骨骼健康老年人——专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想在抗击疫情一线的通知致敬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防治新冠状肺炎工作纪实
书法:人是铁饭是钢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述说湘雅故事(连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