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弹一星”功臣姜太和的家国情怀

2022-04-29徐炯权贺程

老年人 2022年6期
关键词:太和两弹一星村民

徐炯权 贺程

20岁刚出头,他便响应祖国号召,跟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一起,隐姓埋名扎根在大漠戈壁、荒野山区的原子弹、氢弹试验基地,创造了“两弹一星”奇迹。退休回到老家,他不惜拿出晚年积蓄,倾力修路修桥、帮扶邻里,建设美丽乡村。

这位“两弹一星”功臣,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湖南省宁乡市黄材镇井冲村,采访了现年80岁的老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退休工程师姜太和。

隐姓埋名,“两弹一星”功臣的激情岁月

2022年5月6日上午,在姜太和家里,老人拿出他的由原单位颁发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的两枚纪念章和两本荣誉证书,以及盖有原中国核工业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鲜红印章的科研成果奖励证书,向本刊记者回忆他的激情岁月——

1942年12月,姜太和出生在井冲村,6岁上学。高小毕业后,他考上当时的宁乡县一中,却因家庭贫困,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只能选择另外一所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姜太和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课认真听讲,勤做笔记,常常挑灯夜读。在学科专业上,他尤其酷爱数理化。

1958年,姜太和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地质学校。当时,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在一些大中专学校设置了分析化学课程,姜太和也开始了对这门高端课程着迷。

“上级命令你去北京,执行一项机密任务。”姜太和仍记得,他毕业的时候,校长这样小声地对他说。

1962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将全国杰出的科研人员、擅长数理化的大中专毕业生,调入北京第九研究院工作,姜太和便是其中之一。他带着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从长沙来到北京,白天搞理论研究,晚上在单位开办的英语、俄语、日语速成班学习国外分析化学先进技术。当时,美国、苏联和日本在核武器研制方面比较领先,为了看懂原文,姜太和四处请教老师同学,后来又跟一起住地下室、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学习日语。经过几个月“见缝插针”的学习,姜太和将掌握的原子弹设计理论加以梳理、提炼,参与攻关工程组的研讨,并献计献策,为原子弹试爆成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传来一声巨响,空中升起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人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在北京的姜太和得知消息后也喜极而泣。他不知道的是,命运将他与这块令他血脉偾张的西北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1964年冬,为了氢弹的研发,上面指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全体职工迁往青海海晏县金银滩——211厂。接到调令后,姜太和立即放弃首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前往211厂报到。

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姜太和感到胸闷气短,他发现这里的环境,比想象中更加艰难。入夜之后更是寒冷难耐。时值冬日,他和同事睡在帐篷里,由于寒冷,呼出的气都结成了冰,第二天起床后,他发现头发和被子都粘在了一起。

工作环境比居住环境更显恶劣。不仅没有仪器设备,连实验室也没有。姜太和和同事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盖起一个以沥青油毡作顶棚、芦苇秆抹灰当墙的工棚,权当实验室。

与北京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相形见绌。然而一想到国家的安危,想到这么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在默默坚持,姜太和的信念就变得更加坚定。

姜太和拣了别人不用的旧手套箱,加工一些简单器具,便开始了氢弹自动点火装置的实验工作,这是氢弹爆炸的关键核心技术,技术难度大。当时没有参考数据,全凭攻关组不断摸索试验。

姜太和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数十天待在实验室,连续的高负荷作业,突破了他身体的承受极限。一天早晨,他身子一软倒在了实验室,同事见状,立马将他送往医院输液,这才挽回了性命,等身体好转后,他又钻进实验室搞研究。

在困难、危险面前,姜太和毫不畏惧。他始终以钱三强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千里马是在茫茫草原的驰骋中锻炼出来的,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雨的搏击中铸成的。

经过两年多反复艰难的探索,他参与研究的自动点火装置技术终于攻破。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姜太和激动得热泪盈眶。

1969年,姜太和又随第九研究院迁往四川深山902基地,他们克服更多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功地进行了中子弹等继原子弹、氢弹之后的一系列核试验,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坚守秘密,“不顾家”男人有大爱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国家的安全,姜太和义无反顾奔赴远方,将几乎全部精力献给国家,而留给家人的微乎其微,对家人的亏欠,成了他心中永久的悔。

1966年,经家人介绍,姜太和与他小学时的同学伍珂云结婚。伍珂云当时在井冲小学任教,夫妻俩一直分居两地,聚少离多。姜太和严守国家机密,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他从来不跟别人提起,哪怕家人也一样。妻子伍珂云曾试着给他写信,但每次寄出去的信都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伍珂云感到不解,姜太和谎称,他的工作地点不固定,叫她以后不要写信了。

几年后,他们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丈夫不在身边,伍珂云一边教书一边操持家务,带孩子、细心照料婆婆,忙得不可开交。令人痛心的是,一个孩子后来患有脑膜炎,落下了终身残疾。

第三个孩子即将出生时,姜太和跟单位请了假,决定赶回去照顾妻儿,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他联系好了当时的宁乡县人民医院,夫妻期盼着重逢,期盼着新生命的降临。

岂料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的盼望又一次落空了。

“国家又给我们分配了一项紧急任务,你是技术骨干,不能走。”领导劝他。

在大家和小家面前,姜太和毅然选择了前者。

丈夫久盼未归,原定的医院又去不了,伍珂云只好在家里待产,请赤脚医生接生。没有想到,孩子出生时感染了破伤风,十天后不幸夭折了。伍珂云伤心欲绝,姜太和的母亲晕倒在地。

等到任务圆满结束,姜太和火速赶回宁乡,而等待他的却是妻子、母亲心中积压许久的怨气。

面对家人的责怪,身材魁梧的姜太和,泪眼模糊,好几次,他想将真相和盘托出,这样就能化解家人的误解。但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带着儿子夭折的痛苦,姜太和重新返回了工作岗位。他将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化作攻克技术难关的动力,不久又参与研制中子弹等试验项目。

1984年,经组织安排,伍珂云被调往距离姜太和工作单位200多公里的一个子弟学校任教。此时,她才知道丈夫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工程。顷刻间,她心中多年来积压的对丈夫的怨气被一阵春风吹散。

消除了误解的伍珂云,多次到902基地去看望丈夫姜太和。基地荒无人烟,气候异常恶劣,工作环境简陋,还有核辐射的危险。看到丈夫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在如此艰苦的地方忘我工作,伍珂云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心疼。可姜太和却从来没有诉说过自己的苦与累。他觉得,国家培养了自己,自己就应该回报国家。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这也是对家人的一种负责任的爱。姜太和这种默默献身国防科研事业的博大情怀,不但让妻子伍珂云感动,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孩子。一个孩子长大后,传承父亲的对数理化的专业志趣,在长沙市雅礼中学担任高中物理老师,为国家物理领域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英雄归来,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对凯旋的英雄不慕名利、甘于寂寞的礼赞。

1996年,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想到家里还有一位80高龄的母亲,1997年,55岁的姜太和请求退休回家。回到阔别已久的井冲,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个交通闭塞、到处是烂泥巴路的贫困乡村。他发誓一定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村民富起来。

要致富,先修路。2005年,姜太和主动与村干部联系,表示愿意担任村里公路拓宽硬化和桥梁修建的工程“总指挥”。经集中商讨、初步预算,村里决定修路修桥的费用按照受益村民人口均摊,每人筹资55元,余下的10000余元,姜太和表示用他和老伴多年来的退休金积蓄补上。尽管如此,少数几个村民还是觉得集资费太高,跑到姜太和家吵。姜太和耐心地跟他们解释修路的好处,几个村民就是听不进去,他只好自己垫付了那笔钱。

修路期间,姜太和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检查道路修建情况,晚上动员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村民齐心协力,经过4个月的努力,道路拓宽了,桥梁修建起来了,农产品远销其他村镇,看着焕然一新的井冲村,当时不愿集资的几个村民才知道误解了姜太和。

2008年,一场洪水使村里修建才几年的公路桥梁损毁,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姜太和第一时间自掏腰包购置材料、聘请工人,将桥梁重新加固。

有一年,国家给姜太和发了一笔慰问金,他第一时间交到村党总支书记姜仕强手上,说要捐给村里搞建设。姜仕强认为,这是国家对姜太和这位从事了几十年国防科研工作的退休工程师的生活补助,坚决不能收。他接连退了三次,总算阻止了姜太和的这个要求。

乐善好施,是姜太和老两口的习惯。不管村里哪户人家有困难,他们都会主动相帮。一个女孩考上大学,家里拿不出学费,姜太和与老伴商量后,拿出退休工资资助。一位老人得了重症,儿女东借西凑还差几万元医疗费。姜太和夫妇得知后,又拿出他们的退休工资替对方解了燃眉之急。老两口还把双目失明的张菊梅和孤寡老人戴元秀当亲人对待,经常给她们送去生活用品和做好的饭菜,陪她们聊天。

有人说,姜太和把自己和老伴微薄的退休金拿去支援村里的建设和帮助别人,不是蠢也是不顾家。姜太和听后坦言:“为了村民的利益,我愿意当这样的蠢人和不顾家的人。”

老伴伍珂云和女儿不但认同他的做法,还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姜太和心中清楚,他们当初离开老家在外地工作,左邻右舍的村民都主动帮他们照顾孩子和老人,他们也应该回报。再说,这些年单位和政府以及党组织对他们一家的关爱也不少,不但每年春节给他发慰问金,还给他们残疾未婚的儿子办了残疾证,年年都有补助金。

姜太和不但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左邻右舍发生口角、村民发生矛盾纠纷时,他还主动出面调解,每次给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总能说得双方心服口服。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号召: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中去。一天,姜太和被村党支部邀请去给全体党员上党课。他给大家讲述了自己如何不忘初心的故事,村民这才知道,这位常年穿着旧皮鞋、旧夹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人家,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两弹一星”功臣。

姜太和认为,乡村要振兴,村民要致富,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在他的建议下,近两年井冲村大力引进黄花菜等优良品种,形成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战也取得圆满成绩。2021年,井冲村的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较2020年增长5%。村里原先的水泥路变成了柏油路,路两旁还种了漂亮的花草。为了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还修建了健身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村民每天忙完农活,都兴致勃勃地去健身广场跳舞,去老年活动中心看书看报、听专家的科技和养生讲座。

看到井冲村的面貌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姜太和和老伴感到十分欣慰,老两口每天忙完手头的事,就手牵手走在田野、地头,欣赏村容村貌,开心地交谈,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编辑/徐炯权

猜你喜欢

太和两弹一星村民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