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马白山将军
2022-04-29詹卓昌
詹卓昌
马白山是琼崖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考验,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他曾直接指挥琼西抗日游击战,带领抗日军队由弱到强,成为琼崖抗日斗争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海南地区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成为琼崖抗日斗争的主战场之一。
攻克琼西重镇那大
1939年10月21日,马白山亲自指挥琼总第三大队打响攻克那大的战斗。此役,我军击毙日军指挥官一名,毙伤日军多名,活捉伪军中队长以下官兵8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子弹数千发,军用物资一批,这是琼崖抗战初期我军首次攻克的重要城镇。此次攻克那大的战斗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第一,使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那大地区以至整个临儋地区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自觉行动。马白山战前主动与那大当地进步人士广泛联系,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争取更多支持我军在那大地区开展抗日作战的力量;还与各方人士在南丰乡松门村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军民携手攻打那大事宜;同时在洛基、陶江、南丰、和祥、清平、蓝洋等乡组建农民武装队伍,配合第三大队抗击日军。
第二,为我党创建以木排为中心的大南区抗日根据地奠定基础,有利于发展琼西南的抗日斗争形势。为攻克那大,琼崖特委指派谢凤安、符志行、王茂松等人组成临时党支部,继续在那大地区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民主力量。1939年12月,特委决定由临儋两县划出清平、洛基、那大、南丰、蓝洋、和舍、南宝等乡镇成立大南区抗日民主政府,作为美合根据地的外围据点,在“美合事变”中为掩护特委机关突围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7月,在大南区民主政府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临儋联县办事处。后来,琼总第四支队也将该地区作为军事基地,在此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为琼崖特委、总队部西迁创造条件。1939年10月初,琼崖特委和总队部对当前抗日形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琼崖抗日战争由琼东北的琼山、文昌扩展到琼西南的澄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等5个县,而特委、总队部当时仍偏在琼文一角,不便领导全局,且琼文地处平原,为日军注目地区,不易坚持持久抗战。另一方面,琼崖国民党当局此时已加紧反共,琼崖的抗战将出现复杂的形势。为了适应发展和变化的抗战形势,特委、总队部正在积极酝酿,准备向澄、临、儋山区迁移,创立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此,特委派马白山到第三大队加强琼西抗战的领导,攻克那大的战斗也就是为实现特委的战略目标迈开可喜的一步。
组建琼总第四支队
在抗日斗争中,马白山体现了一名军事指挥员独具特色的政治谋略。1941年初他向特委提出组建第四支队,并自动请缨担当组建第四支队的重任。虽然组建第四支队是抗日形势的客观要求,但是在艰苦的抗战年代,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组建一支几百人的武装队伍谈何容易。作为原第二支支队队长的马白山,完全可以不必去担这个政治风险,但是为了解除琼崖人民的痛苦,取得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并没有考虑个人的任何得失,凭借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成功地完成了组建第四支队的任务。第四支队1942年3月正式组建,1943年3月成为一支抗日主力部队,对琼西澄、临、儋等地的抗日斗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支队在马白山的指挥下,凭着全体指战员的勇敢和智慧,一开始几乎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赤手空拳与日军搏斗成长起来的。1942年8月27日,第四支队在澄迈县活动的第一、三中队,派出短枪班,袭击在仁兴附近的补朝岭修建据点的日军,缴获轻机枪1挺,毙敌3人,我方无一伤亡。9月马白山在率第一、三中队和临高县基干中队进攻驻在东江乡敦灵村的国民党顽军游击大队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他不顾剧烈伤痛,当机立断任命潘江汉为此战指挥员,继续率领第一、三中队战斗。10月第四支队第二大队长符志行率一支由11人组成的突击队,在临高县巴总桥伏击日军军车1辆,歼敌9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5支、短枪1支,我方无一伤亡。第四支队组建后的一年时间里,广泛开展游击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第四支队是我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斗争大好形势的坚强柱石。第四支队拔日军据点,伏击日军运输车,消灭汉奸,打击顽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使党的各级组织迅速发展,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如雨后春笋建立。以木排为中心的大南区抗日根据地,初创时仅有一个临时党支部,在四支队建立后,成立了区委,下辖10个党支部,同时成立了区抗日民主政府,下辖4个乡民主政府。在琼西各县区乡抗日政权普遍建立的基础上,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首先成立,接着澄迈县、临儋联县办事处、儋县抗日民主政府等县级抗日政权也相继成立起来。在党的领导下,第四支队和抗日政权互为依存,相得益彰。这就是马白山建立起来的琼西抗日斗争体系。
第四支队开展粉碎日军的“蚕食”斗争,把琼西变成琼崖抗日的主战场。1943年初日军开始把“蚕食”的重点由琼东移向琼西,这是第四支队与日军进行最激烈、最勇猛的战斗。其中,我军与日顽军进行的主要战斗有:1月,第二大队在儋县洛基乡白南岭伏击日军车队,杀伤敌军40多人后撤出战斗;6月7日,第二大队在儋县景贤乡迈格村遭几倍于我军的日军包围,还有两架敌机狂轰乱炸,我军与敌激战一昼夜,毙伤日军60多人,最后安全突围,这是第四支队组建以来首次与日军正面交锋,给敌以迎头痛击,威震敌胆;7月,四支第一大队和一支第二大队协同作战,在那大至大成公路伏击日军,击毁军车2辆,歼敌30余人,缴手提机关枪1挺,步枪20多支;8月,四支队第一、二大队还进行了四行保卫战,经两昼一夜的激战后,将顽军保六团团长杨开东带领的该团两个营和国民党儋县县长王焕指挥的游击队共1000多人击溃,毙伤顽军连长以下数十人。第四支队在反“蚕食”斗争中,不仅保卫了以木排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还建立了以南正山为中心的四里根据地和儋白边区民主政府。
开创白沙起义后的新局面
马白山在指挥部队与日、伪、顽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政治见解也日臻成熟。他非常自觉地把军事斗争服务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非常自觉地服务于党的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民主力量的政治路线。白沙起义到建立白沙抗日根据地,就是马白山把军事与政治有机结合的成功典例。
马白山对白沙起义失败后找上门来的黎族同胞认真对待,体现了一个军事指挥员政治眼光的敏锐性,这对实现开辟白沙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940年党中央就提出建立五指山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琼崖特委积极为建立五指山根据地创造条件。但是由于白沙县原是国民党顽军的后方,境内驻有琼崖国民党政府机关及重兵,而当时我党在白沙又缺乏群众基础,故不可能一下子创建根据地。而这时白沙黎、苗族人民举行武装起义,为我党进入白沙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马白山抓住了这个机遇,在临儋联县和四支队部驻地,与联县县委书记李汉、民主政府县长符英华一起,会见了白沙起义失败后王国兴派来寻找共产党的代表吉有理、王文聪、王高定3人,随即又派支队政治处主任江田带领他们前往六芹山特委、总队部驻地,介绍白沙起义的情况,为特委、总队部作出进军白沙的部署提供信息。
马白山为实现党的战略决策,自觉将开创白沙抗日根据地付诸军事行动。1944年1月10日,马白山派支队参谋廖之雄和临儋联县政府民政科长王茂松等人同起义的代表返回白沙县,与王国兴共同研究和制定坚持斗争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同年2月初,为配合特委加强对白沙县工作的领导,加快进军白沙的步伐,马白山又选派政治处宣传股长郑心梓与临儋联县县委委员朱家玖一起进入白沙,和原在白沙的廖之雄组成黎苗民族工作委员会,配合四支队向白沙的阜青、龙头乡发展。在反“蚕食”斗争中,四支队挺进儋县四里的主力部队,积极向白沙的阜青、龙头乡活动,建立了阜龙文头山根据地,为进军白沙腹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45年1月,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决定迁驻阜龙文头山,第四支队抽调重点大队与第一、二支队重点大队到阜龙及其周围地区,从3月至6月,先后在光雅、可情、可任、那雅、牙利等地攻击国民党顽军守备二团和白沙县反动游击大队,共歼敌100多人,缴枪数十支。7月初,白沙县地方反动政权大部分垮台,阜龙、红毛、细水、元门等13个乡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白沙县抗日民主政府,最终实现了党中央关于创立白沙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建设海南大特区的事业中,我们也应自觉地把本职工作和党基本路线相结合,以期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儋州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