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

2022-04-29张晓雷

新教育·科研 2022年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张晓雷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选择课本内容时要注意把握地方性,围绕某个侧面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体现出学生认识的发展,展现出时代发展。在具体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问题和错误调整教学环节,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和历史论文的编撰中,提升其体验意识。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家国情怀的包含范围很广,教师要促使学生受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对价值共同体形成高度认同,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进而起到德育的效果。然而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和家国情怀相关的内容并不太多,而且和学生所生活的地方关系不大,所以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要积极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一、立足地方性,凸显个性

1.抓住某个侧面,深度探究

要更好地设计校本课程,教师就要在课程中体现出地方性,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先寻找各种乡土资源,然后设定各个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抓住某个侧面展开深度探究,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解放战争”有很多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侧面,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先安排学生围绕“南通历史上划时代的这一天”这个主题展开探究,尝试了解南通解放是哪一天,然后尋找相关的报纸杂志、历史照片等,展开探究活动。学生首先要整理历史信息,说说南通解放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然后再展开深入思考,探究南通解放标志了什么。学生搜索到了《江海导报》等各种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到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南通是国民党在苏北最后放弃的城市,所以南通的解放标志着通如海启全境解放、苏北全境解放,这为后来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就通过寻找旧报纸的契机入手,了解南通的解放过程,并辐射开去,探究解放战争的全部历史,对解放战争获得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学生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南通,增强了家国情怀。

在展开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师要结合各个侧面设计专门的探究主题,这样学生能围绕各种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样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

2.弘扬首创精神,有效育人

学者余文森认为历史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中具体化,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在设计历史校本课程时教师也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围绕育人这个主题展开创新设计,弘扬首创精神。教师要充分考虑本地的特点,考虑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具体学情,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这样的育人效果才会更好。

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一般都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促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并分析其影响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乏创造性,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可以将首创精神融入到其中,让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自己想象成是一名南通当地的商人,思考在当时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如果自己要经商,会选择怎样的商品。在校本课程中,教师为角色扮演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可以沿着这个方向思考下去:“贩卖鸦片可以让自己谋取暴利,作为一个商人,自然要选择更高利润的商品。但是鸦片会让人的身体受到伤害,作为一个善良的商人,又应该如何做呢?”这样的探究角度十分新颖,而且促使学生参与到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思考方式体会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变化,有助于起到育人效果。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意将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校环境结合起来,突出独特性。这样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才能符合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同时也能符合教育理念,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遵循发展性,完善调整

1.遵循认识的发展,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寄希望于设计一套通用课本,而要遵循不同年龄、性格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发展性的动态课程,这样就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随时调整,有助于学生得到全面成长。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认知的发展,要围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尝试完善课本内容。

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设计了校本课程,让学生围绕抗日战争期间南通人民的抗战历史主题展开探究,促使他们深入体会到南通人民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在完善校本课程时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性,一开始学生不懂得如何收集历史资料,所以教师用举例子的方式引入了县志等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入手搜索资料。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又发现不少学生虽然收集到了资料,但是却不懂得如何整理归纳。于是便设计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总结相关资料。教师让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先了解日军在南通地区投入了多少人马,军事力量如何,然后对照分析南通地区我国军队的驻扎情况,再对照战况进行分析。这样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感受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学生的家国情怀也得以激发。

教师是历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所以教师要消除畏难的情绪,认识到校本课程编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将其当成事业来做。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设计相应的课程,在一段时间后再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持久地进行课程变革,让校本课程得到完善。

2.遵循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

在编写校本课程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情况,还要遵循时代的发展情况进行不断调整。教师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阅读新闻,搜索相关的网页,要了解目前有哪些时事新闻是学生关心的内容,学生之间是否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这样才能让课程呈现出动态性。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主要展现的是东欧剧变后,世界两级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历史情况,并认识到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在设计校本课程时教师认识到教材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所以要将更多体现时代性的内容融入进去。于是教师便引导学生思考:“时至今日,世界的格局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现在还是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吗?在当今世界,中国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这样的校本课程便将历史和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教师让学生搜索网络新闻,了解我国在外交上的举动,分析我国外交策略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发现随着中国的国力提升,我国的外交也变得更自信,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提升了民族自信,他们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把握生成性,调整环节

1.抓住学生问题,引导讨论

在利用历史校本课程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要把握住各种生成资源,加以引导,必要时调整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提升大家的学习效果。当学生提出问题,感到困惑时,教学者不能坐视不理,而要分析学生的问题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否紧密相关,并抓住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提升其学习水平。

如在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在校本课程中,安排我们参与社会调查,看看人们的生活和习俗出现了什么变化。我们的确是发现了不少变化,如移动支付的盛行等。但是,我觉得这种变化其实未必好,比如移动支付,可能会有一些安全隐患。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所以教师就结合这一点调整了校本课程的内容,让大家参与辩论活动,各自提出证据,说说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带来的好处更多还是坏处更多。在辨析中,学生认识到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要全面分析,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也认识到各种问题。

抓住学生的问题,引导其讨论,这能让校本课程的内容变得更为灵活,同时也能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预设有什么缺漏之处。这样有助于修改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协调,以求让教学环节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2.抓住学生错误,设置专题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错误的观点。围绕这些生成资源,教师也要合理分析,思考这些错误是个别学生才会有的,还是所有学生都容易犯的错误,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态度上有问题。在分析了错误的原因、严重性之后,再结合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相关探究专题,引导大家深入分析,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水平。

如在学习《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分析我国现在应该采取怎样的外交策略。有学生提出观点:“有的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不太友好,以前我国贫弱,所以无可奈何,但是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对这样的国家,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借助武力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在于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引入到了分析历史问题中,而且对我国的外交基本政策了解也不够深刻。所以教师就设置了专题课件,让大家探讨我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哪些基本理念始终不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来反思此前的观点,就能很轻易地发现自己在思考方向上出现的问题,并改正错误。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并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认知和理解上的错误,并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那么就能体现出校本课程以生为本的特点,提升教学效果。

四、强化参与性,深化体验

1.参与实践,撷取素材

参与性也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关键点之一,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深化体验。教师要促使学生参与到各种和家庭、社会、文化等有关的实践活动中,然后通过拍摄照片、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收集素材,这样就能进一步充实校本课程的内容,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校本课程设计的快乐。

在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教师设计了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校本课程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了各种传统风俗活动,如老式婚礼、老式葬礼等,并让学生在观看课件后展开自主探究的活动,了解当今南通的社会风俗具有怎样的特点,保留了哪些传统风俗,又有哪些风俗被革除,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鼓励大家通过拍照片、采访老人等方式收集素材,并将优秀的素材纳入到校本教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有学生拍摄了当今的婚礼现场,并提出其中有不少移风易俗的地方,如传统的闹洞房等习俗,常常闹得新郎新娘很尴尬,现在很多婚礼都简化了闹洞房的流程,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教师将相关的资料收入到校本课程中,并让学生收集更多信息。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到了各种不同的素材,这样就促使他们可以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这样学生能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进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参与编撰,升华情感

教师在展开历史教学中,若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那么学生缺乏情感互动,对家国情怀的体会自然也不够深刻。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编写校本课程的时候要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促使他们激发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引发其情感共鸣。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编撰中。教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每人负责一个年代,各个小组通过上网搜索,查询历史书籍,翻阅报刊杂志等方式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然后设计成多媒体课件,并在班级中播放该课件,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一起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他们认识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近期,我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太空站。学生在编撰资料的过程中也感到十分激动,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在整理校订校本课程后,教师还组织学生分享参与该活动的感受,让他们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编撰中,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提升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对各种历史问题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提升历史解释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玲丽.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之误区和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9(16).

[2]钟福堂.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03).

[3]祁长辉.巧借多元之力,促进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上旬),2020(01).

[4]金海亮.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33).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