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歌剧唱段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中的运用研究

2022-04-29苏丹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苏丹

[摘要]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中,始终将课程思政作为根本导向,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完善,又要通过课程教学深挖中国民族歌剧唱段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从传统的单一教唱模式下转变,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始终彰显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因此,既要充分挖掘中国民族歌剧唱段的思政内涵,又要运用歌剧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运用歌剧中的思政元素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养成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品格,以中国民族歌剧唱段为切入点,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课程思政;声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59-03

中国民族歌剧唱段是高校声乐教学常用内容,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下充分挖掘中国民族歌剧唱段的思政内涵,以其为切入点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赋予其更高的思政价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习近平

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开始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进行转变。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内涵,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去,成为了高校课程改革建设的方向之一。由于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培养任务各不相同,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切入点,促进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是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要解决的问题。

音乐专业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承担着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声乐课是高校音乐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传统的教學内容和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教育,将“育人”与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表演能力融合起来,找准切入点选对教学内容很重要。很多主旋律的声乐作品,经常会出现在高校声乐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些作品的内容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信念引领,但是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下,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全方位、多方位的育人效果,对教学内容的思政深度和广度还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本土化的戏剧艺术形式,它运用了西洋歌剧主题贯穿的创作形式和幕、场的基本结构,借鉴中国戏曲“抽象化”的表现手段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在课程思政的大视野下,可以选择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唱段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积极探索高校声乐课的课程思政方向。

一、充分挖掘中国民族歌剧唱段的思政内涵

中国民族歌剧是以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演出为标志,后来经过历代作曲家、戏剧家及歌剧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个民族歌剧的创作小高峰,一批旋律优美、结构成熟的优秀民族歌剧涌现了出来,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伤逝》《原野》《党的女儿》《悲怆的黎明》等民族歌剧的出现,赋予了中国民族歌剧更高的审美层次。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部部制作精良、规模宏大的中国民族歌剧出现在歌剧舞台上,如:《野火春风斗古城》《运河谣》《长征》《林徽因》《周恩来》《沂蒙山》等。纵观这些歌剧作品,其题材大多集中在革命抗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作品几乎将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各个阶段的革命抗争历史都呈现了出来,并且都弘扬着惩恶扬善的主基调。从题材上来看,中国民族歌剧有着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

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不可能将整部歌剧搬到教学中来,但是其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可以作为声乐教学的内容,将歌剧的主要思想基调呈现出来。如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将喜儿控诉旧社会将人变成鬼的无奈呐喊呈现了出来,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喜儿当时的情感基调,并介绍歌剧的大致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感同身受。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唱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主要展现了韩英书记在刑场上与母亲对话的场景。在这首作品中,韩英从其二十六年前的出生讲起,首先痛述了洪湖渔民的疾苦和鱼霸对劳苦大众的欺凌,然后描述了共产党的到来为洪湖渔民带来了光明。最后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英勇就义。歌剧《党的女儿》中七叔公的唱段《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描述了一名采药老人的内心独白,七叔公讲述了其一生的阅历,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并表达了他渴望加入党组织,并为党“头可断、血可抛”的坚定信念。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声音传递作品的感情基调,以这些经典唱段为声乐教学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作品演唱能力提升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歌剧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似声乐课的常规教学,却将学生拉入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人物情感的传递与表达既加深了学生对革命历程的认知也坚定了学生的革命信念[2]。

二、运用歌剧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

中国民族歌剧大多弘扬着惩恶扬善的主基调,演唱这样作品的同时,对塑造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歌剧《悲怆的黎明》讲述了建国初期,一群东北解放区的有志青年,面对即将胜利的曙光,一起相约建设新家园。然而,面对祖国的需要他们毅然的奔赴前线,最终长眠在黎明时刻。其中袁思明的唱段《夜幕降临》,将袁思明淳朴的书生气和对生活的美好畅想刻画了出来。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的唱段《永远的花样年华》,描述了女共产党员金环在面对日军屠刀和丰富诱惑的同时,毅然选择坚定信念,将年龄永远定格在了花样年华。歌剧《夏日彩虹》讲述女教师杨彩虹,扎根山区教育事业,最终为挽救落水儿童而献出生命的不凡经历。她的唱段《五年前你说你爱我》,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他的恋人对她从深爱到抛弃的过程,面对爱人的背叛,她还是选择坚守初心,扎根她热爱的教育事业。

在演唱这些民族歌剧咏叹调和唱段的同时,声音的展现和人物的内心独白会不自觉的产生共振。不管是革命先烈的高尚信仰还是小人物的初心不改,都弘扬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三、运用歌剧中的思政元素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发展的历程中,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导向,这些歌剧在创作手法上都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的作曲技法。中国戏曲的“板腔体”和“手、眼、身、步、法”的舞台艺术表演原则广泛应用于歌剧创作中。学习演唱中国民族歌剧唱段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

例如,歌剧《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解放区,小芹的唱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出现在歌剧的第一幕,苍劲古树、古朴石桥,一幅唯美的中国山水画面展现在观众眼前。这时小芹身着中式对襟短衣、长裤,手挽洗衣筐,以中国戏曲小碎步的形式跑场出现在观众面前。宁静的乡村和俊俏的村姑将极富中国传统诗意的中国乡村刻画了出来[4]。

再如,在歌剧《党的女儿》中,七叔公的角色由男中音扮演,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中更多的是崇尚高亢明亮的声音,并没有中低声部的概念。在声乐教学的传统认知中,男中音更多的是演唱一些美声风格的声乐作品,而在这部歌剧中七叔公的唱段却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其中唱段《忠奸自古两难容》,有大段的中国戏曲板腔体运用其中,将中国戏曲元素和美声演唱技巧融合得非常巧妙,也是中国民族声乐创作的一次大胆创新。

再如,歌剧《运河谣》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故事以京杭运河为背景,其中的同名唱段《运河谣》是歌剧的主题唱段。剧中主人公水红莲和秦生,身着中国传统服饰,一边摇桨一边演唱。一船、一河、一对爱人,写实中透露着写意,传递着中国的传统美学特征。

因此,不管是画面上的中国山水还是音乐上的民族元素,这些中国人独有的美学特征在歌剧创作中运用显得既亲切又时尚,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信念的热爱与传承[5]。

四、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品格

歌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形式,歌剧中的经典咏叹调在拥有动听旋律和震撼情感的同时,也拥有着较高的演唱难度。在塑造人物形象和传递人物情感方面对演唱者也有很高的要求。在歌剧《党的女儿》的第一幕中,主要讲述了女主角玉梅在刑场上被枪决的事件,歌剧唱段《血里火里又还魂》是玉梅在刑场上死里逃生后演唱的。在演绎这首唱段的时候,演唱者要趴倒在地,双手放在背后做被捆状,一开始的演唱声音要很弱,表现出玉梅死里逃生的虚弱无力,然后声音的强度逐渐增加,随之身体也慢慢地坐起、跪起,然后奋力挣脱束缚站起来。声音的色彩也逐渐从软弱无力到奋力呐喊直至最后定格在重生后的坚定信念上。这样的演唱过程对声音的控制力和机体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会让学生在初次接触这首作品时有一定的畏惧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去完成作品的演唱,有助于树立学生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的唱段《娘在那片云彩里》是一首极富戏剧张力的民族歌剧咏叹调,作品一开头的旋律就是大跳后的下行级进,紧接着一个八度大跳。上来就要求演唱者有灵活的气息控制能力和声音的戏剧张力,随后作品在低音区上讲述家乡的美好,并用欢快的节奏畅想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最终通过连续的八度大跳表达了杨母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这首民族歌剧咏叹调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将美声唱法的气息通道、头腔共鸣与民族化的音色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诠释这首作品,学习这首作品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踏实的学习态度,作品从接触、学习到最终可以完整地演唱下来,可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这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品格有很大的帮助。歌剧《沂蒙山》中林生的唱段《爱永在》,是近年来深受广大声乐爱好者喜爱的一首男高音咏叹调,作品旋律优美、气势激昂很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很多学生特别想演唱这首作品。但是这首作品拥有极其丰富的戏剧层次,从开头的娓娓道来,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战士思念远方的家乡和妻儿,再到激情澎湃的进行曲中表达战斗的激烈,以及最后的情感升华。一首作品几乎展现了林生在整部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并将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看似朗朗上口的旋律背后有着强烈的戏剧对比,要求演唱者有极高的演唱技能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层次。由于作品的难度较大又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在教学中选用这首作品作为鉴赏曲目,详细讲解作品的层次构成和情感深度,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演唱能力,踏踏实实地从力所能及的作品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6]。

民族歌剧中的唱段一般是具有较强戏剧性的声音旋律,对声音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演唱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戏剧情境中,运用音色的对比和情绪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这有助于培养具有舞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当然难度较大的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意志磨炼的一个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

五、以中国民族歌剧唱段为切入点,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

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内涵,促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是当前高校每一门课程所要面临的改革方向。声乐课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似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是准确把握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是高校声乐课程思政要注意的问题。课程思政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地影响,要实现声乐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共频共振,就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下功夫。中国民族歌剧为观众塑造了很多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革命人物形象,引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导向,弘扬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由于中国民族歌剧植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这些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特征和民族音乐元素。而一些经典的中国民族歌剧唱段,本身就是声乐教学中的常用曲目,是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和综合舞台实践能力优秀教材。所以说以中国民族歌剧唱段为切入点,是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一个突破口。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声乐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素养,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设置,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声乐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建设与改革[7]。

注释:

[1]

李俊丰,何婉文.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1):103—108.

[2]李雪.艺术思政同向同行——思政教育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4):89—91.

[3]常海峰.高校“课程思政”视野下的小号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20(13):54.

[4]周民.高校钢琴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7):34—36.

[5]吴俊廷.论民族歌剧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艺术研究,2014(01):112—113.

[6]石堯尧.我国原创民族歌剧对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J].艺术研究,2015(01):132—135.

[7]田中娟.“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探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9(06):96—100.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