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高校合唱艺术的推广及育人对策

2022-04-29王可迪苏严惠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合唱美育育人

王可迪 苏严惠

[摘要]本文立足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强化学校美育工作的大背景,通过分析合唱“美”的主要体现,剖析合唱艺术与美育育人的共性,提出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合唱艺术,使之成为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的观点;结合当前高校非专业合唱艺术在开展合唱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标美育育人要求,阐述新时代高校合唱艺术育人对策和原则。

[关键词]美育;合唱;育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50-03

蔡元培先生曾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也是教育的一个过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学校美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强调培育时代新人需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2]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二者有着相同的育人特点。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梁启超先生曾强调:“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3]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灵而达到教育人、感化人的目的。合唱艺术是一种群体性、多声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特征十分鲜明,因其具有群体、多样性的特性,参与面广,感染力强。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国家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背景下,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合唱艺术,使之成为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

一、合唱“美”的主要体现

合唱艺术发展历史悠久,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和谐均衡为其突出的艺术特征。一般而言,合唱的规模有大有小、技巧有繁有简、表现形式上可以有伴奏或无伴奏,艺术风格呈多样化,是凝聚陶冶团队心灵、便于群体参与、可普及化的艺术形式。

(一)群体性和多声性,是合唱艺术“美”的主要外在特征

合唱艺术是一种由众人参与集体演唱的声乐艺术,其有别于独唱、重唱等声乐表演。合唱团队的每个声部原则上要有三人以上参与其中,因此一个编制最小的混声四部合唱团队,在人员组合上至少也有12人以上;中大型的合唱团队可有40人、60人甚至100人以上,参与面大,受众面广,从外部形态看群体性特征明显。

另外,说其多声性是因为一个常规编制的混声合唱一般为四部混声合唱,有时因演唱作品需要,还会涉及混声六声部、八声部以上作品,演唱时团队传递出的音乐丰富而立体,和声效果非常打动人,使参与合唱活动的群体及欣赏合唱表演的听众很好地产生了愉快的审美熏陶和美的情感体验。

(二)多样性和和谐性,是合唱艺术“美”的主要内在特征

合唱艺术因其群体性及多声性的外在特征,因此音乐表现力很强,从而带来了多样性美感。一是拓宽了音域,混声合唱宽广的音域使合唱在艺术表现上有了更大的表现和起伏空间,音乐效果更具厚度和立体感,音乐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二是音色对比丰富,如混声合唱中男女多种声部类型的音色组合在一起,声音的层次丰富,听觉的冲击力大,无论是歌者还是听者,都能得到艺术美的体验。三是力度张弛可塑,可很好地驾驭众多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弱唱时扣人心弦;强唱时震撼人心,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大大提升审美效果。四是气息长短可控,气息的控制是合唱团队成员演唱时一项重要能力,直接影响作品表达。演唱过程中,合唱可进行循环呼吸,只要作品有需求,只要指挥有要求,可使歌唱连绵不断,为刻画作品、表达情绪、提供和声衬托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合唱艺术的和谐性特征,是合唱一个重要的内在特征,也是合唱艺术的本质追求和魅力所在。合唱“和”为美的审美境界,也是中华美育精神所追求的内在本质。

(三)综合性和合作性,是合唱艺术“美”的主要育人特征

合唱艺术是音乐艺术学科中一门综合性和合作性很强的学科,合唱团队要表达和演唱好一个作品,除了团队成员要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外,对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也有一定要求,如音准、节奏、识谱、乐理知识、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情感表达,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可以通过在合唱团队长期的训练和实践中得以提升。而合作性,也是合唱艺术重要的特征,同个声部的合作,共同营造声部内部整体的声音和谐;四个声部之间的合作,该突出时就得“出手”,该衬托时就得“谦让”,某种程度上说,演唱过程中的合作,也是教育人的过程,是良好合作精神熏陶和教化的手段,也是学校开展美育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当前高校开展各类非专业合唱艺术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对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对学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合唱艺术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开展高校非专业学生美育育人的重要抓手,还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重歌唱技术层面,弱化了文化和艺术内涵启发和引导

合唱艺术是通过声乐表演的表现形式,以人声为乐器,用人声表现音乐。不可否认,一个优秀的合唱团队演唱一首合唱作品,需要在声音上有科学而严格的训练,体现合唱应有的声音规范和要求。但当前高校非专业的合唱团队在校园开展合唱活动,在排练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歌唱技术,弱化对学生进行文化和艺术内涵启发和引导的现象。虽然对于非专业学生而言,歌唱技巧的训练也很重要,但如果只用训练独唱的歌唱方式训练合唱,单一地强调声音技巧,而忽略合唱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情感表现和艺术启发,从美育育人和合唱艺术化的角度看,必然会出现本末倒置现象,育人效果不佳。

(二)重比赛演出任务,弱化了日常规范训练的重要性

由于合唱艺术的群体性特征,合唱活动成为高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以及重大节庆纪念日开展群众性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组织合唱歌咏比赛演出,或者在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综合文艺节目表演中安排合唱节目,能起到师生参与面大、覆盖面广的作用,因此临时排练一两首合唱作品,用于参加合唱比赛或合唱表演,是学校开展活动的常态,结果学生参加了临时的排练,仅仅为了唱会一首歌,练整齐一个作品,连什么是合唱艺术都不了解,把合唱艺术理解为大齐唱、大合唱,背离了合唱艺术真正的含义和育人本质。重临时的比赛和演出任务,临时凑成一个团队;未能规范组建合唱团,开展常规科学的合唱排练;功利性地开展合唱活动,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合唱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重嗓亮声大,弱化了合唱艺术和谐的本质追求

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于“五四”运动前后,植根于抗日救亡时期,是爱国运动中号召广大爱国民众团结一致抵抗外敌、凝心聚力的有效载体。于这样历史背景发展起来的合唱活动,合唱艺术等同于歌咏活动,众人同唱一首歌,嗓亮声大就是硬道理,仍是当前我们广大民众的传统认知。因此,如果没有专业的合唱指导老师引导,将完全忽略了合唱艺术的和谐性特征,也体验不了合唱艺术以“和”为美的审美标准。笔者作为合唱指挥专业的师范生,在艺术实践中多次作为“朋辈”专业指导老师,在协助非专业大学生组建合唱团,开展排练合唱的过程中,一直极力给我的“朋辈”学生重塑合唱艺术观念,解决对合唱艺术的认知问题。

三、从美育育人的视域思考新时代高校合唱艺术活动应把握的原则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的纲要性文件,对学校开展好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4];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提出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做好美育工作,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5];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6];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这是国家办公厅在2015年之后再次出台的第二个国家层面的美育文件。[7]

因此,高校合唱艺术活动如何从美育育人的视域,进一步思考新时代高校合唱艺术活动应把握的原则,尤为重要,任重道远。

(一)深研合唱作品的深刻内涵,从情感上突出“美”,夯实审美积淀

合唱艺术是一门极富内涵的艺术,与文学、文化特点、创作背景等因素紧密关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不同词曲作家创作的作品其风格各异,各具特点。在排练过程中,合唱指挥需深研合唱作品的深刻内涵,引导合唱队员以饱满的歌唱状态将歌词与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性格、精神、情感、情绪等内容,全面、准确、深刻地展示出来,将词曲作家所注入的丰富而又不同的感情表现出来。当前,我们所理解的合唱艺术还比较停留于侧重歌唱技术的认识,一味追求声音而非情感表达,缺乏艺术内涵。作品内涵和情感表现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绝对没有美感可言的。因此,合唱艺术在演唱表达时如缺乏情感表达,必定会背离美育的本质。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目前所就读的华南师范大学,在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授苏严惠老师的带领和推广下,面向专业及非专业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开设通识选修课《中国合唱之美》。一方面苏严惠教授亲自授课,采取理论讲授与合唱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合唱知识讲授、经典作品鉴赏、代表性作品合唱体验等系列合唱专题的形式进行,在音乐与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学科的交融中,引导各专业大学生通过合唱实践,深入体验、感悟和思考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另一方面,开创合唱艺术“朋辈”教育的模式,通过选拔优秀的合唱指挥专业苗子作为“朋辈”合唱指挥导师团,统一训练后化身“美育蒲公英”使者,分别到其他学院进行指导,帮助他们以学院为单位创建合唱团,为他们进行常规合唱训练,再通过学校团委主办的每学年组织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大赛,搭建舞台检验训练成果,展示美育育人成果。这一过程,无论对于音乐学院专业的学生,还是非专业大学生来说,既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学科交叉学习过程和审美积淀的过程,当积淀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审美体验,这就是美育育人的成效,值得当前高校开展以美育育人为导向的艺术活动学习和借鉴。

(二)突出合唱排练中的艺术细节,从细节上强调“美”,提升审美修养

重视合唱艺术的排练过程,通过一个个艺术细节的刻画和呈现,来表现合唱音乐美。在合唱团队刚接触新的艺术作品时,需要对作品的音乐基本脉络进行分析布局,对作品音准节奏、重点难点,对团队成员胜任作品的能力进行训练,做好完成作品的基础。在艺术加工处理环节,主要是抓合唱各声部间的协调和色调处理,把全曲的脉络和高潮点明确表现出来。在艺术作品的情感升华环节,重点注意对思想内容的表现,运用生动而丰富的形象感和充满意境的想象感来启发合唱队员产生美的联想,从作品表现和情感表达等细节上强调“美”,达到审美修养的提升。

(三)引导合唱表演中的内在情感,从整体上呈现“美”,展示审美水准

虽然合唱排练过程是美育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可否认,合唱表演仍然是整个合唱艺术活动中最高光时刻,也是巩固美育成果的综合展示。合唱表演时,合唱队员要与指挥配合,全身心投入演唱,歌唱要充满内在情感,使观众从歌声、形体和情感中感受到团队合作、团队精神和团队艺术水准。当然,作为非专业的大学生合唱团队,在正式的合唱艺术表演时,要注意避免过于激动,情绪过于亢奋,或因精神紧张使声音失去良好的控制,影响到音准、节奏,甚至出现跑调、速度不稳等不良情况。一个经过系统训练,成熟而有经验的合唱团体,在合唱表演中应保持轻松、自然、积极的演唱状态和充满激情活力的精神面貌,表演时最需关注的是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艺术呈现。

2021年5月29日,在合唱指挥教授苏严惠老师的总策划和指导下,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以剧的形式首创演绎合唱诗剧《那里,永恒的中国》,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首演于广州大剧院舞台上。笔者作为骨干成员从作品筹划、配合组织、排练到演出全程参与,合唱诗剧演出成员涵盖华南师范大学各专业学生。经过近三个月的艺术训练和实践,全体大学生成员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合唱诗剧”,合唱艺术还可以进行怎样的突破;了解了爱国诗人戴望舒的人生经历、思想蜕变和爱国成长历程,使我们在诗文与音符中培植家国情怀与审美品质。舞台上,笔者全情投入,仍清晰地记得唱到第三幕“永恒的中国”时,不禁饱含泪水,深情地忘我歌唱,既为众多伟大的革命家、为永恒的中国,也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新时代!我们最终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彩的整体演出,圆满完成了这场长篇幅、高难度、高水平的原创合唱诗剧作品,诗美、曲美、剧美、合唱美,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美的教育和艺术积淀。经历了专业且高规格的演出,也让团队成员经历了一次成长和蜕变,团队深刻感受到艺术的神圣、坚持的力量、合作的重要、团队的影响、创新的魅力,以及以“和”为本质、追求卓越的合唱艺术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导向背景下,需要重视把合唱艺术作为美育育人的重要载体并大力推广。笔者作为音乐专业师范类在校大学生,也是学校合唱指挥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对象,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必将进一步思考合唱艺术的育人价值,挖掘合唱艺术的美育功能,丰沛艺术修养,提升思想的深度和温度,拓展合唱藝术美的广度和高度,努力成为学习美、感悟美、践行美、传播美的艺术教育工作者。

注释: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84.

[2]李洋.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生成、要义及特征[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1):79—85.

[3]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329.

[4]郭声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部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J].美育学刊,2021(01):1—7.

[5]新华社.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DB/OL].2018-08-30.

[6]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DB/OL].2018-09-10.

[7]同[4].

(责任编辑:庄唯)

猜你喜欢

合唱美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合唱艺术普及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合唱教学的美育功能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通俗歌曲改编为合唱的几点建议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