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发展路径研究
2022-04-29张梦娜
张梦娜
摘要: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支点。文章以县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发展的困境:思想观念亟需转变,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县域产业发展问题突出 ;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并针对县域发展困境,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县域发展路径:提高各方思想认识,大力宣扬当地优秀文化;吸引人才助力县域发展;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精准扶持,资源落实到位,以期为县域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县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2)12-008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章标识码:A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乎乡村自身发展,更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渐上升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方面,更进一步要求从城乡发展的视角出发,探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支点。而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处于统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关键环节,同时发挥着联结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作用,能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以县域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驱动县域发展的基础动力”[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4];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县域建设的具体任务举措[6];《关于推进以县城作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全面系统提出建设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发展目标等[7]。从多个相关文件的出台可以看出,我国十分重视县域发展。
1 县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县域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一方面,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域产业化也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县域根据自身特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既能带动城市周边乡村发展,又能推进县域和周边中心城市的衔接,从而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2 县域发展维持社会秩序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来统筹发展与安全,在秩序稳定的前提下,“稳中有进”地推进现代化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县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流动中提供了“安全阀”,即为进城务工人员返乡提供了“担保”,以避免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因融入城市困难而造成秩序动荡。县域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秩序安全,这一“稳定器”功能对实现共同富裕而言具有前置性、基础性作用。
1.3 县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源泉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 991 162人,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 787 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 415 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 361 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7]。从供需的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实现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县域人口比例较大,县域居民人口增多,日常消费水平也会相对较高,包括基本的吃、穿、住、行、医疗、养老等需求,县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阵地;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分析,县域向上可以和城市结合,向下可以和乡村相衔接,是乡村和城市的中转点,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更好地向上、向下分别带动城市和乡村的资源流动和分配,因此,县域在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1.4 县域发展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一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县域发展逐渐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如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随着县域的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会逐渐完善,例如,交通工具、通讯、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方前来考察,可以更好地带动当地实现产业振兴,进一步造福于人民群众。三是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一方面可以改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更好地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真正做到发展成果有利于民。
2 县域发展面临的困境
县域发展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困难亟待解决,具体如下。
2.1 思想观念亟需转变,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
一方面,推动县域发展,转变思想观念尤为重要。从政策上看,政策偏重于大城市,对县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源、市场、人才等不断向城市流动,县域很难实现大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对县域发展也不够重视,把有助于县域发展的一系列举措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注重表面功夫,不考虑县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纸上谈兵,落不到县域发展的实处。另一方面,当地居民缺乏文化认同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当地居民却对当地特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文化认同感。
2.2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由于县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业环境差等因素,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县域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影响县域进一步发展。
2.3 县域产业发展问题突出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动荡性,这给我国县域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8]。我国很多县域产业发展问题突出,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规模小、发展基础薄弱等。具体来说,一些县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顾企业实际、人力物力资源和市场供需等因素盲目进行生产;产业园区建成后人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频出,造成资源浪费;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部分县域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失去外界的帮助和政策的支持,很难实现进一步发展。
2.4 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9]。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改善,县域人居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凸显。
3 推动县域发展的对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县域发展,必须在尊重生态的基础上,立足当地发展实际,紧扣发展主题,科学制定和规划发展方向。文章将从提高各方思想认识,大力宣扬当地优秀文化;吸引人才助力县域发展;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财政精准扶持,资源落实到位等方面推进县域发展。
3.1 提高各方思想认识,大力宣扬当地优秀文化
一方面,政府应积极组织召开工作会议,让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并借鉴其它县域的发展模式,破除思维固化;同时,引导村民正确认识当地传统文化,转变传统思想关键。另一方面,利用微信、短视频等互联网方式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引导村民积极宣传优秀文化,让优秀文化渗入人民群众内心,进一步提高文化认同感。
3.2 吸引人才助力县域发展
县域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成本和用工难度,因此,吸引人才助力县域发展尤为重要。
首先,要大力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应明确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引进并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人才;当地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当地企业要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企业形象,充分保障员工权益,增大企业对求职人员的吸引力。
其次,在吸引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留住人才。留住人才应提升劳动者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制度留人。例如,保障工资绩效和福利、改善县域就业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等。
最后,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实行物质激励,要善于运用物质激励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人才物质激励的“含金量”,加大物质激励的资金和财政投入,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打好感情牌,充分调动人才的情感,为乡村振兴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三是“严考重赏”,强化和负强化并重的激励方式,注重“奖”与“罚”并用。四是对人才的激励重点在于对人才的培养,要做好人才的职业规划引导[10]。
3.3 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县域发展要依托县域特有资源和特色优势,纵向发展形成一条从农村到县城到城市的发展道路,横向延伸产业链,从原生态到精包装,实现聚焦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进而形成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功能多元的县域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为县域产业发展添加新的优势。
3.4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态度和坚定决心,也为我们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了基本思路。
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基础,好的环境能够更加推动县域各方面的发展。没有绿水青山为基础,我们经济发展就无法可持续推进。措施如下:一是在尊重区域特色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通过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乡村的田园风光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快县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绿色工程和清洁行动,提升卫生水平;三是优化县域垃圾处理设备和场地,快速高效地处理日常垃圾,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5 财政精准扶持,资源落实到位
一是当地政府要精准财政扶持,合理分配资金,做到资金高效利用。县域政府应该统筹财政资源,建立健全统筹规划、多主体参与的财政分配机制,重点推进“精细化”财政支持。在获得外来投资时,政府部门要落实到位,把资金分配给合适的当地企业,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资金扶持链条,有利于当地企业发展建设。二是对于县域拥有的各类资源,政府不仅要合理分配,做到物尽其用,也要保障财政、税务、投资、金融、土地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保障资源高效流动,落实到位,为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县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节点。实现乡村振兴要发挥县域这个重要节点的承上启下作用。文章通过探讨县域发展的现存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以期助力县域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推进“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EB/OL].(2021-02-01)[2021-02-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46174368517-3252&wfr=spider&for=pc.
[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EB/OL].(2021-03-31)[2021-03-31].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203/t20220331_153488.shtml.
[3]乡村发现.黄振华:县域、县城与乡村振兴[EB/OL].(2022-09-29)[2022-09-29].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YxNTcyNQ==&mid=2650290547&idx=2&sn=e6d3b46217d2fede99bc4af425bc4215&chksm=87ff53f1b088dae7a4cf0e23f6d6633b62a54677bff058a7b1066fb17b1755e08b7cf742f237&scene=27.
[4]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0-11-0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2021-02-21].http://www.moa.gov.cn/ztzl/jj2021zyyhwj/zxgz_26476/202102/t20210221_6361865.htm.
[6]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03-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7]中国政府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5-11)[2021-5-11].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8]高强,程长明,曾恒源.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逻辑理路与发展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6):61-71+2.
[9]央广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EB/OL].(2022-08-25)[2022-08-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085408978187456&wfr=spider&for=pc.
[10]王甜.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乡土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乡村科技,2021,12(04):15-17.
[11]澎湃新闻.孙要良:为什么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EB/OL].(2019-07-23)[2019-07-23].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394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