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融共进的路径研究

2022-04-29李阅民刘春波韩玉芳

理论观察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李阅民 刘春波 韩玉芳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要行稳致远必须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动能转换顺利推进需要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事关高职教育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却需要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三方面共同发力。政府部门要加大统筹、协调、支持的力度,充分重视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职业院校要明确自身定位,主动识变、应变、谋变,努力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企业要自觉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2 — 0138 — 04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刻洞察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行稳致远必须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1]。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加持。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事关高职院校培育什么人、怎么培育人以匹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却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各尽其能、戮力同心。

一、政府层面:要积极统筹协调支持,充分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布局高职教育

2010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里又提出“新建城市、城市新区和各类产业集聚区建设要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布局”,要“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依据上述文件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要根据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编制与之匹配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努力做到人才需求与供给相适应。

合理规划、布局高职教育,包括优化高职院校布局和优化专业布局两个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布局,不仅包括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新建高职院校,也包括对现有高职院校优化整合,使之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专业布局,既包括根据人才需求结构,指导各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也包括推动各高职院校之间协同发展、错位竞争。

(二)建立协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除合理规划、布局高职教育外,各级政府还应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的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关键一招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级政府应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按照“政策—机制—法律”的路径推进。

关于鼓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已于2017年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已于2019年颁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但这两份文件都是原则性的,文件落地需要的相关激励、配套政策,亟待地方政府抓紧制定并实施。

关于推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机制,应由地方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双向参与。在三方合力构筑的“政-企-校”协作机制下,共同探讨人才供、需大计,协商解决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关于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推动建立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利用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强制性使其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2]。

(三)拓展投入渠道,提高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虽然稳步提升,但高职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仍然偏低。

各级政府应努力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除提高财政拨款比例、额度外,还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减免税费、奖励表彰、购买服务等措施,吸引社会各界投资、捐赠高职教育,努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多元成本分担机制和经费保障体系。

二、学校层面:要主动识变应变谋变,努力对接区域产业需求

(一)明确自身定位,自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数量错位(总量供大于求)、结构错位(专业不匹配)、能力错位(技术技能不足);深层次原因,一是很多高职院校习惯于关门办学,没有把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办学宗旨[3]。二是不少高职院校盲目追求“高、大、上”,办学不接地气。所谓“高、大、上”,即办学目标设置高,不切实际;办学规模追求大,不求质量;办学层次希望上(台阶),不讲水平。

高职院校一般为省、市属院校和民办院校,其办学宗旨应立足本校实际,面向本地实际,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所谓本校实际,主要是指本校特色、本校条件;所谓本地实际,主要指本区域现存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立足本校实际、面向本地实际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基点。任何脱离本校实际和本地实际的计划、行动,任何单纯为吸引生源、扩大学校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等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盲目增设所谓“热门专业”之类的做法,都会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都不能有效助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如果导致“三个无益”,即无益于学生、无益于自身、无益于区域经济发展,那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

(二)找准产业痛点,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要改变专业布局脱离新经济形态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的现象[4],就必须从关门办学走向开门办学,主动识变、应变、谋变,自觉研究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积极深入企业、行业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做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结构,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能力培养对接岗位需求,真正做到“需求牵引、应用为王、实效至上”,为产业发展输出高素质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面向未來立足当前,做好人才培养的预调微调工作

人才培养始终面临一对矛盾:既需要一定周期,又得面向实际。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既要准确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又要摸清现实人才需求。

首先,要认真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准确预测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一般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每五年都会编制一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定期编制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时还会针对某个领域发展趋势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如2018年山东省印发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这些规划,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情况及国家发展战略精心编制的社会经济发展路线图。以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高职院校应深入研究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最新编制的发展规划,准确研判人才市场未来需求变化的趋势。

其次,要建立人才需求调查常态化机制,及时把握人才需求真实现状。

在中央和地方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推动下,一方面既有的行业有企业开始技术升级、设备改造,甚至转轨发展,另一方面新企业、新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两种趋势相叠加导致人才市场需求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高职院校应建立产业人才需求调查常态机制,通过及时对本区域的企业(雇主)、本校毕业生(求职者)、人才服务机构(中介)的调查,准确把握本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真实现状。

建立企业(雇主)调查机制。学校就业办公室要将企业(雇主)调查作为下半年的主要工作。企业(雇主)调查既要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类别,又要了解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还要将历年调查数据作比对,研究其变化情况及趋势,及时撰写研究报告。

建立毕业生(求职者)追踪调查机制。学校的校友联络办公室要将毕业生就业状况追踪调查常态化,及时了解学生求职过程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每年撰写调查报告。

建立与人才服务机构(中介)联系机制。政府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擅长人才需求数量统计与预测工作[5]。第三方中介机构(如BOSS直聘、猎聘网、智联招聘等)发布的招聘信息也能实时反映人才需求实际情况。学校就业办公室应把定时走访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时常关注中介机构信息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撰写研究报告。

学校就业办公室和校友联络办公室撰写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报告,应及时送交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

最后,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专业布局,积极适配产业人才需求实际。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就业办公室和校友联络办公室撰写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报告,瞄准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推动专业迭代升级,将传统专业逐步转型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商科、新文科等,积极为新企业、新行业、新业态培养所需人才,主动匹配区域经济发展。

2.加强院校合作,戮力同心育人才

高职院校各有特色与专长,彼此之间应积极开展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要素协同等合作。这类合作既包括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协同创新、教师设备共享等等有利于各学校携手并进、同心协力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举措,也包括错位竞争,即各院校在相互沟通、协商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为我不为,力避同质人才过剩、严重“内卷化”造成资源浪费的举措。

在加强国内院校合作的同时,还应推进国际院校间的合作。为更好地赋能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瞄准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努力将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本地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携手育人才

对学校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推进“产、教一体”教学改革,最终实现“在生产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既培养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又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提高办学效率。

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一般不如学校。高职院校要认真研究、积极利用国家赋予的有关政策,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设置实际主动寻求与新型企业和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合作,努力推动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促进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优化和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双方人才共享、人才共育,专业链、产业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

(三)提高育人质量,积极输送优秀人才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院校不但要为产业输送急需人才,也要输送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首先需要拥有高新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坚持外引内培,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引进,既要引进“学院派”,即其他学校的老师与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又要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内部培育,既要选派一部分老师去相关高校进修学习,也要选派专业课老师赴相关企业工作学习。

培养优秀人才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创新教学模式,一要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职业教育,一般将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训分开进行。新形势下,应大力推动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即生产和教育一体化。二要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活动,一般是老师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新形势下,应积极倡导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不但包括教学途径的混合,即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也包括教学人员的混合,如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共同开展新课程的教学指导活动,老师负责相关理论教学,技术人员负责生产现场演示、指导。教学人员的混合,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三、企业层面:要自觉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于2019年也发布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企业要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大意义,积极利用国家赋予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自覺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主动与有关学校携手合作,以“企业进学校,学校进企业,校企联合攻关”等形式将产教融合推向深入,密切产业与课堂的联系,实现行业企业与学校专业“双向奔赴”,相互赋能共育实用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实际需要。

(一)扩展“企业进学校”的途径和方式

“企业进学校”,即企业以技术指导、资金支持、设备投入等方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企业来说,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既可以“以需定产”,更好地培养自身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又可以根据政策节省自建培训中心所需征地、建设、维护费用,甚至减免部分生产经营税费,优化投资收益。

(二)拓宽“学校进企业”的场域和领域

“学校进企业”首先是学生进企业。一方面企业要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助力学校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生产,“教、学、做”有机融合,共同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为学生选派技术技能人员作“师傅”,探索、构建新时代的“学徒”制度。师傅不但负责为徒弟指导技术学习,也负责传授企业文化,以便于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顺利完成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

其次是教师进企业。企业要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提供实践岗位,让专业课教师一方面有机会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有机会将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推动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三)增加“校企联合攻关”的力度和频次

“校企联合攻关”,即学校和企业在相关领域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企业在经营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路径的探索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题。这些难题,对企业来说是发展的障碍,对学校的教学研究人员来说则是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校、企双方密切协作,就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发力攻克这些难题。这种合作,既能提高学校教学研究人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又能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

总而言之,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应相互协作、共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发挥自身优势,规划引领、政策鼓励、统筹协调,推动各方齐头并进、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应发挥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在办学实践中既要摈弃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也要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闭门造车的懒惰思想,努力做到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势态,自觉对标产业的最新人才需求条件,主动开展供给侧改革,适时优化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充分利用国内外、校内外优势教育资源,不断创新师资引进和培养模式,大胆开展教学改革,倾心培养社会需要且质量高的人才。企业应主动发力参与产教融合,由传统的“聘用所需人才”转向新形势下的“投资、培养所需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隆国强.新旧动能转换的意义、机遇和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17(21):28-31.

[2]李梦卿,陈竹萍.“双高计划”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2(01):109-118.

[3][5]和震,柳超.职业教育规划需要人才需求预测的优化[J].现代教育管理,2021(01):85-91.

[4]马廷奇,王俊飞.从专业到专业群: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产业需求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11-15.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12 — 12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匹配发展研究”(YC2019020);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青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匹配发展研究”(2019507)。

作者简介:李阅民(1965—),男,山东单县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发展研究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普惠金融扶贫发展对策研究
抓住机遇 全面加快澜沧县烤烟产业发展
探讨促进文博事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