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2022-04-29孙晓惠刘泽杉
孙晓惠 刘泽杉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引领青年大学生关注了解、学习掌握党的系列创新理论知识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四史”教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充分的资源。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着内容缺乏整体统筹和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以及价值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为此,力求在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下工夫,不断创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教学;路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2 — 0154 — 04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1];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2]。为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最新政策,着力把“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实质上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加注重凸显以丰富的历史资源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在党的百年奋斗中引领大学生汲取经验智慧和精神动力,从而滋养身心、提高自我,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四史”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一部“四史”也是一部党的理论创新史书,“四史”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在各门思政课程中均有涉猎,占据重要的地位,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四史”教育提供了立场的选择,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包括唯物史观的教育,资本主义发展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四史”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模块;“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四史”教育提供了实践的遵循,主要涉及对新时代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包括理想信念、人生观、精神状态以及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四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是一门历史类教育课程,通过了解党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何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党的领导、热衷于社会主义事业,教学内容涉猎广泛的“四史”资源,成为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必修课。不难发现,“四史”教育在各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广泛覆盖、紧密相连,不同课程各有侧重,体现在教学目标方向、内容架构,以及重难点等方面呈现差异。因此,为了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和育人效果,需要思政課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教材结构和教学体系全面把握“四史”教育的丰厚内容,讲透讲好精神要旨,既要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相互协同,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接受“四史”教育的浸润和滋养,又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二)“四史”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3]“四史”资源为处在“拔节孕育期”的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撑。一方面,“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有助于增强思想定力和政治判断力。当前,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筑牢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基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以及强国行。“四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增强政治免疫力。“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明辨历史事实,掌握历史脉络,理性看待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嘴脸,用历史智慧与历史经验与错误思潮作斗争,培养大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另一方面,“四史”学习教育是党的精神锻造史,有助于汲取信仰力量和践行使命担当。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一代代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勇拼搏,继承和弘扬党战胜艰难险阻的志气、底气和骨气,不怕牺牲、化危为机,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这样的境界和精神有助于新时代青年勇担历史使命,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勇气,提高认知困难挫折的能力,掌控把握大局大事的本领,培养推进实际工作的技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锐意进取的拼搏意志,矢志不渝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先锋。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四史”教育的内容缺乏整体统筹和系统规划
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研究、汲取、吸收党的系列理论知识,做到学史明理,提高历史思辨能力,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目标。然而,一些高校对“四史”教育内容缺乏整体性统筹和系统性规划,指导学生没有走深走实,甚至对信仰信念信心等党的核心理论和相关内容解读不到位,使“四史”教育的时效性难以发挥。首先,尚未进一步厘清“四史”之间的逻辑关系。“四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在时间维度上相互交叉,在内容体系上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统一体。部分高校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重视力度不到位,尤其是缺乏对其全局性与整体性的认知,主要教学单位与学工部门、大学生团委等部门之间的协同育人功能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从系统上把握“四史”知识的精髓要旨。其次,尚未进一步梳理“四史”的发展脉络。“四史”碎片化、单一化阻碍思政课教育教学,难以把相关的历史故事和重要事件串联起来,从而打通历史发展脉络,使“四史”学习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再次,尚未进一步抓好“四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虽能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开设“四史”教育相关课程,但对“四史”教育资政育人的功能认识不充分,出现各门思政课之间缺乏相互贯通、有机衔接。“四史”教育的最新内容未能及时融入到思政课教材之中,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补充到课程体系之中,使不同课程之间出现交叉重复、对应牵强、内容倒置等方面的问题。“四史”教育的内容因缺乏整体性难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甚至产生理论认知层面的困惑,“四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系统体现和整体落实呢?
(二)“四史”教育的方法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经过展开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的阐释与启迪教育,做到学史增信,从中把握历史经验,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部分高校在“四史”融入过程中,教育的形式单一,方法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呈现出内容缺乏层次,活动相似性突出等不足。一方面,网络宣传教育的优势未能充分彰显。从当前网络宣传教育的方式看,部分高校缺乏长效机制,停留在形式化的过程中,没有适应网络化的发展节奏,缺乏“四史”类网络精品课程和线上优势资源网站,难以生动诠释出“四史”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更多的呈现形式为线下传统活动的网络静态化、抽象化展示,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与大学生体验感、交流式的网络在线阅读方式互不对称,没有起到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传统化教学理念亟待优化。随着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课堂讲授、校史文化、实践教学等模式的交织交融,通过场景化体验感带来学习的内生动力,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育方式的传统化,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四史”资源库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把握不准确、不清晰,缺乏认真推敲和打磨的过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学过程又难以从大的党史观和历史观的维度解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更难以将“四史”知识对标现实生活,从而令学生产生困惑。
(三)“四史”教育的价值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
“四史”教育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就要努力塑造知史爱党的国之栋梁,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做到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掌握历史规律,提高历史担当意识,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当前大学生深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冲击,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缺乏时度效果的引领,心灵抚慰缺乏针对性,使大学生在复杂的思潮中迷失方向。一方面,重教育内容,轻育人成效。“四史”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四史”学习教育突出为以历史观培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部分高校往往倾向于以教育内容为主,注重传统化的说教和灌输,把完成教学任务看成硬指标,使育人的价值和成效大打折扣,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困惑越积越重,容易引发过激的行为和不当的表现。同时,“四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关联性不强,在开展“四史”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主题不贴合,联系不紧密,更加缺乏用“四史”知识解读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焦点话题,难以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泛滥,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近年来,一些重大节日的关键点总会以隐蔽的方式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虚构、编造、篡改历史,混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削弱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甚至有人质疑开展“四史”教育有何意义、有何价值。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四史”教育融入教学体系
一方面,以“四史”中的丰富史料挖掘思政课教学中的观点原则。“四史”中包含着大量生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蕴含着许多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观点,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地进行融入剖析。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融入契机,探寻、挖掘、整合多门思政课中的原理观点,使“四史”与思政课教学实现有机融合,比如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切入点,属于“四史”教育中开天辟地大事件,解读剖析此重大历史事件,需要用“原理课”中的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层面的缘由,突出的历史性规律和发展前景;用“概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重大意义和必然性结果;用“德法课”中蕴含的实践方法对历史事件中所要表达的爱党爱国情怀、核心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传递、法治素质培养等进行恰当的融入。同时,要做好“四史”教育资源与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整体推进和协调规划,结合相关史料找准课程定位和侧重点,避免出现课程间授课内容的交叉重复甚至是倒置错位,使各门思政课教学体系有机统一、协调一致。
另一方面,用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常识拓展“四史”中的智慧经验。高校思政课蕴含的理论知识丰硕,比如“新民主主义理论”“五大文明理论”“两山理论”“理想信念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等,涉及多门课程,这些理论系统、体系完整、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泛、抽象性强,在讲授理论时应大量涉猎“四史”资源,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发展变化着的事件,把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充分把握上,尤其是运用辩证的思维能力,使思政课教学全面用好、用活、用足“四史”资源,彰显思政课的价值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四史”教育入脑入耳入心
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学生认知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举措。由于“四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饱含着惊天动地的壮举,具有定格学生思维记忆,产生头脑风暴的吸引力,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就其关键性而言,是提高思政课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创新方式。“四史”教育的融入过程依然需要手段的多样化、方法的鲜活化。一是注重实践教学,构建情景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国共产党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重要战役的遗址、重要领袖的故居,涵盖保留在博物馆、历史馆的文物等史料史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可感化可视化的实践中增长“四史”知识,提高认知,自觉接受党性教育的洗礼。
二是发挥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搭建“四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教师要把传统填鸭式灌输课堂与现代化网络课堂相融合,通过网络平台激活“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四史”的生动案例、精彩课件、优秀视频等相关资源分享到学习中心;积极开设“四史”教育专题网站,主要分为经典文献选读、重温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致敬英雄模范人物等模块,突出展示共产党百年来的恢弘史篇,以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促使大学生自主性筛选、自由化学习,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价值取向。
三是发扬校史文化,与校园建设相互契合。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治学理念和历史文化,有选择性地通过校史资料和典型人物进行渗透教育,实现校园风采与历史教育的交相辉映。发挥好校风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合理规划、安排布置教学楼、宿舍楼以及体育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尤其以庆祝重大节日、传承重大精神为契机,将“四史”教育通过一些重大的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在重温历史中,强化师生责任意识,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浸润,使“四史”教育落小落实。
(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青年学生对“四史”精髓要义的情感认同
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四史”教育活动,其重要性在于“四史”能否被受教育者主体所认同和接受,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看,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接收主体,促进和加强其接收信息的成效,不仅是“四史”教育开展的着力点,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四史”教育走进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是时代的口号,也是引人深思的关键。在“四史”教育中,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能够帮助大学生领会“四史”教育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旨,能够在日常交流和学习探索中提高对“四史”教育的理论认知,实现对“四史”知识的深层次认知;能够善用历史眼光、历史思维和历史视角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研究;能够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深入思考党是何以实现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从一叶扁舟到巍巍巨轮的沧桑巨变。通过“四史”教育的积累沉淀,引导大学生从党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汲取红色基因和精神养料,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四史”教育中塑造人生价值。高校要合理把握各门思政课教学与“四史”教育的有效契合点,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四史”教育为大学生清晰勾勒出我党何以从逆境中奋起,从艰难中挺起,从危难中崛起,始终保持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带领人民经过英勇斗争、勠力同心,实现了新的伟大飞跃。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帮助大学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之路的主流主线,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武装头脑,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自觉担当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开展“四史”教育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融入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载着传授知识、塑造价值、培养能力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受教育者学深悟透“四史”内涵和价值的依靠力量。面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对“四史”教育的时代价值缺失,对“四史”知识的教学内容匮乏,以及“四史”资源的开发能力不足等层面的问题,构建一支了解、热衷、力行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方面,增强教师开展“四史”教育的意识,提升教师“四史”知识储备和理论功底。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习贯彻“四史”教育的急先锋,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他们长期学习领会“四史”教育以来的各项要求,狠抓核心内容,真正发挥“四史”教育营养剂和教科书的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在“四史”教育中加强理论研究,全面把握各门思政课之间的知识架构和内在逻辑,有针对性地积极探索“四史”教育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以党的重要文献为主线,广泛涉猎与思政课相关的书籍史料,与思政课在交织交融中实现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开发“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功能,塑造教师深入研究“四史”的专业技能。“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蕴含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也具有相互融通性、交融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作为引领大学生对“四史”教育丰厚史料从“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视角来对待历史,通过对历史全时段、全流域、全过程的考察分析,审时度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全面提升教师的“四史”学习教育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2021-05-1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12 — 0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编号:SJGSZD2021026)。
作者简介:孙晓惠(1994—),女,河北唐山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