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插画”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研究
2022-04-29麦敏惠
麦敏惠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字插画;探究挖掘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数字插画”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必然属于美育教育课程的一种,除了要培养学生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绘画技能及创意创新思维外,更要深挖课程中可用的思政元素、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1] 。特别是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目前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要引导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和体验何谓艺术,提高学生感受艺术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庸俗媚俗倾向,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爱国情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更是顺应时代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必然手段。
1“数字插画”课程教学思政建设现状
当代学生正身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潮流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以互联网、手机端等各种形式方方面面地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中,纵使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规范各种网络信息内容的输出,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内容。加上网络平台虽然不是法外逍遥之地,但网友教育水平的差异及生活阅历的不同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差异上的冲击乃至有失偏颇的内容,依然能够轻而易举地涌入这些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孩子的世界中,加上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他们很难做到准确甄别信息这一步,影响不可谓之不深远。
学校教育作为每个适龄受教育阶段孩子成长过程中漫长而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学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输出把控就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知识型人才的基地,必然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只有将课程思政切实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中,在推进专业课程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同时接收到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看清自我、认识世界以及了解中国发展大势,不知不觉间就为他们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心。
就目前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实施现状来看,针对数字插画设计教学的系统专业的思政元素教育内容相对较少,一些专门的思政教育元素往往更多地出现在特定学科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形式也较为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思政教育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即使在一些类似“数字插画”的其他藝术设计课程中融进思政元素内容,也可能存在思政理论复杂化或概念单一化等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实现启发式教学。再加上部分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因自身知识储备不够、案例内容单一,或者所讲授的观点与思想较为陈旧,与时代不接轨,跟不上学生较为关心的时事热点,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数字插画”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专业的学生显著地拥有信息媒体化时代的特点:开放性、兼容性、共享性并存,具备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区别于传统的艺术生,在保有艺术生该有的艺术修养及创意思维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在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接收消化程度上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专门针对插画设计该课程所编写的课程思政培养教材少之又少,因此,在对该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思政元素是否能够结合当下社会时事热点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教授,尤其是插画练习的实训项目里,如何将思政思维方式融入插画创作中,是专业教师在设计思政教育实施方案时必须认真挖掘考究的方向。
2“数字插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1贴合时代,紧跟热点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爱在网上玩梗刷热搜,对于当下社会发生的时事新闻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自我的观点。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极其丰富的新闻资源挖掘可用的思政元素,主要从接地气、具有亲和力这方面着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保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这种环境和情感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将为这个时代留下特殊的印记,也为未来的学子提供了新的一批思政素材案例。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必然是熟悉的,但是这种熟悉也许只建立在家乡的居住环境、美食、交通等衣食住行的表象上,若要做出系列化、信息化的插画作品并且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就必须深入挖掘和了解更多的信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了解到国家对于自己家乡所采取的一系列护农助农的利民举措,如改善农村的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在一些农产品丰富的地区建设起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帮助农民学会使用各种自媒体平台销售农产品,打开销路。学生必然会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国家为振兴家乡所默默付出的努力,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而且,正因所了解的信息越多,学生的灵感就越多,可发挥的空间也越大,出现在作品中的元素就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风景、美食,而可能会有志愿者的身影、农民使用抖音卖货等接地气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有趣画面。
2.2国潮崛起,文化复兴
近年来,国潮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各种行业的关键词中。那么什么是国潮? 国潮,要彰显中国的文化魅力,通过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段的结合,引领设计师的中国思维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工匠精神取代了之前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宣扬的日本工匠精神,中国工匠执着专注、一丝不苟、注重文化传承的精神得到了最大化展现,也是国人向全世界输出中国文化、中国品牌和中国潮流的新型展现方式。近年来,我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层出不穷,无论是影视、动漫、综艺,或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饰、数码电子产品、品牌IP 等,皆有以国潮为元素的优秀例子的身影。普通民众对于带有国潮元素的产品显示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比起国外元素的文化输入,成长在从小耳濡目染所接受到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人对于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国潮元素显然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特别是中国文化历史底蕴尤其丰富,加上近些年中国国力在世界范围内肉眼可见的日趋强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许多国潮品牌成功在海外完成了文化传递,输出的不仅是国货品牌,更是民族文化和青年力量。因此,在“数字插画”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的“中国风”元素可谓非常丰富,包括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如刺绣、扎染、漆雕等;中国经典人物形象IP,如孙悟空、关公、嫦娥、诸葛亮等;中国特色传统戏曲如京剧、川剧等;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建筑、文化古迹IP,如故宫、敦煌等。包罗万象的中国风元素在艺术创作中很好地提供了素材及原型,学生在课程中既能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里的情节,重新认识故事里各种角色的人设定位和情绪表达,并由此以自己的艺术感悟重新转化成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应用到实际作品的创作中。
除了经典流传的传统文化故事外,还可以从身边的素材进行挖掘。本校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所处惠州市区内有一享有“苎萝西子”之誉的惠州西湖风景区,西湖始建于北宋时期,又得益于大文学家苏东坡当年被贬谪于此,并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再加上还有以李商隐、杨万里、祝枝山为代表的400 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此地,让惠州西湖由此名声在外。鉴于惠州西湖有着2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景区内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皆保有原有的形制造型及艺术风格,结合景区内各种素雅天成、曲折幽深的山水景蕴,非常适合用于数字插画的取材创作,学生在搜集相關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当年苏东坡与王朝云深沉而平凡的爱情,陈尧佐叹喟惠州“溪山奇胜”的赞美之情,祝枝山在元妙观与桃花溪边现名祝屋巷的地方呼朋唤友、饮酒吟诗作乐的潇洒不羁……这个过程既让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得以通过多元化的媒体形式流传,也让思政教育的目的得以有效实践,令学生能够正视历史、了解广袤中国大地上不同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3职业素养,服务社会
每一位学子都希望在未来的职场中取得成功,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职业素养是各职业内在的行业规范和约束要求,是对从业者在职场中所展露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综合品质的评价。除了一般共性的职业素养外,不同学科专业对应的职业素养要求会存在各有侧重甚至差异巨大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训时也应根据其专业特色和岗位特点有所选择,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更是要从本专业和本课程的实际出发,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未来所从事岗位的职业要求出发,探究符合该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提高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该课程针对的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本专业比起纯艺术专业,更加侧重和强调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会更多地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媒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意转化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由于该行业承载着将中国厚重的文化进行艺术化、潮流化的艺术再创作,之后再以多媒体的形式传播出去的重任,把一些晦涩难懂的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以简明直观且美观的方式多元化地呈现出来,更能将国内各种经典佳作以新媒体方式重新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在校实践创作时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在插画实训作品的创作中除了要代入中国工匠精神,还要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将他们年轻活力富有创意的想法与传统文化进行碰撞,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带动更多新一代的年轻生命更好地关注和热爱我国历史文化,渐渐加强新生代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事业中。中国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正是顺应时代、满足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树立文化自信、提高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2] 。
3结束语
教育的本质是为培养人,因此,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与专业特色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目的需保持一致。目前,课程思政在具有学科特色的各类学科领域里的研究应用还有很大的空缺,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挖掘可用的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授者更应该注重结合国情和实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出发,让思政元素做到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对自我、国家的强烈认同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和精神滋养,使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参与到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提升主人翁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就尤其突出,要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强塞,前期的元素挖掘就是课程思政设计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