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2022-04-29薛志文高文莲
薛志文,高文莲
(吕梁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山西 离石 033001)
2019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8号文件 《关于公布2021年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比赛项目的通知》,吕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提出“课证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证赛”一体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职业化需求.将教学做有机融合,教学作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考证作为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比赛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1].
1 课证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构思
1.1 构建“1134”课程体系
为了与IT行业应用要求接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计上,我们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技术为依托,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能力,重视实践,强调素质,因材施教”的原则,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知识、能力、素质、实践并重”的课程设置原则,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和实践,构建了“1134”课程体系,即 “通识教育平台一个、专业教育平台一个、核心模块三个、企业模块方向四个”的理论教学体系.
1.2 修订教学大纲进行
把课堂教学内容、证书考试大纲、比赛需要掌握的技能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选择适应课证赛一体化的教材,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实现教学与考证的衔接[2].从2014年到该项目实施以来,根据IT行业软件工程师技术标准,按照“数谷吕梁,智赢未来”发展战略及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课证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共修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5轮次,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精炼,专业方向更加适应需求,培养手段更加符合软件工程师标准,培养质量持续跟进产业技术更新步伐,最终实现“课程内容”“考证内容”“比赛内容”的高度契合.如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根据考取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证书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将课堂教学内容和考证内容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考取计算机网络三级证书的通过率,同时也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3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课程平台辅助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注重大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构,整体推进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形成基于线上线下结合的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与比赛模块中的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项目驱动与在线平台、思维导图相结合,采用分组合作,以优秀生为项目经理,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在教师引导下“兵教兵”“兵强兵”,全体成员共同提高,课下布置预习任务单、思维导图和前测,课上讲学练测交融,线上平台讨论答疑.课堂中以启发式、翻转课堂、团队协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
1.4 构建全方位、多元化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
针对教学评价单一,教师无法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我们从设计教学过程开始就充分考虑质量保障目标、方法和措施,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中动态进行质量跟踪和监控.通过教学过程的跟踪监控,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确保教学目标实现,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经过前期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涵盖课堂教学、上机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校企联合实训、专业技能大赛、社会问卷调查、考研深造、就业率等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
2 课证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构思
2.1 多元化组建“理论和实践兼修”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持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通过内部发掘和外部聘用的方式建立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双师”队伍.[3]校内指派具有学术头衔的教师指导前瞻性实验以及竞赛.校外聘任一批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指导校内组织的技能大赛,同时,聘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工程师承担产业实践教学.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课证赛一体化打好基础.
2.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课题在已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上进一步优化,制定了契合课证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4].
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素养培育不足、毕业后在企业的适应期和学习期较长的问题,采用项目工程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过多年实践形成“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图2).
图2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构建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机制
针对传统的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成立企业工程师参与的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和毕业设计指导,将最新的行业需求及技术创新带进课堂.同时,与企业建立了立体化的合作机制,实现从工程技术到人力、岗位等资源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与申报项目、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互利共赢的模式,成为产教合作的持续动力.技能大赛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前期铺垫,具体在赛事过程中,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指导学生参与赛事,并讲授相关的部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技能大赛与教学结合的尝试
做好专业认证,贯彻省教育厅、工业与信息化厅联合发文精神,实施卓越工程师建设,落实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对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做好软件工程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
2008年,吕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成为首批1+X证书(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专业.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全国软件工程师资格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并把学生取得的证书与相对应课程的期末成绩挂钩.
“证书”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相关科目的证书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取得计算机网络三级证书、JAVA二级证书、Python语言二级证书可以免试相对应的《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并按证书等级给予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3.1 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技能大赛的主题一方面是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将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事业当中[5].技能大赛以教师指导,学生组队参加的形式举行.对学校而言,既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又可以锻炼学生.因此,在修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以竞赛方式纳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具体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竞赛方案、团队合作精神、竞赛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竞赛的答辩情况等从各方面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所在团队的成绩,使得教学改革和技能大赛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
3.2 技能大赛与教学实践内容相结合
技能大赛以教师指导,学生组队参加的形式举行.学生组队参与大赛,一方面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精神,更多的是学生可以提早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以解决项目问题为目的,拓展知识面.整个过程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指导学生参赛,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更多的可以从指导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让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一部分大赛内容,以项目驱动的形式组织实践教学,并从理念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中,把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纳入考核范围,提高教师参与大赛指导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3 技能大赛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
吕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了“兴晋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学生参赛人数达到软件工程专业人数的50%以上,共获奖76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及三等奖52项.各类大赛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下一步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施“课证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吕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探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