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4-29张鹏富
张鹏富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69)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思维意思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深学生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树立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法制意识.因此,高校应该以时代发展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探索课程发展途径.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课堂质量,提升高校思想教育水平,树立良好的法制思维.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发展观念,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为国家培养出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进而推动社会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1].
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是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所谓社会核心价值观,根本上讲就是一种品德,既指一个人的私德,也指一个人的公德,更是指要胸怀国之大者.”鉴于此,当代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栋梁,就必然肩负着倡导社会公德,胸怀国之大者的重任,肩负着为全社会社会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向善的,和谐美好的社会重任,是社会道德的中坚力量[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作用,就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培养优良的道德意识、拥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的判断标准,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道德责任,主动在大学学习期间提升踏入社会后躬身践行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从而实现培植一种有益于国家,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进而实现引领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1.2 是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要求
党和国家在新发展时期,提出四个“全面建设”,其中全面依法治国是重中之重.作为大学生肩负着新发展时期的脊梁作用,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缺失系统的法治教育,所以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律意识,帮助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自觉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是学生全面成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立德树魂的课程就显得意义重大,而要落实好这个根本任务,就需必须要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心,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切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根本.
2 新时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教材内容架构不够科学
内容是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从教材整体总览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涉及法律知识部分的内容过少,只涉及对国家主要法律的总体概述,理论性太强,影响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且没有对相应法律知识的整体结构、立法精神的阐述,显的比较突兀,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理解,从而使得法治精神的培养的效果不佳[3].
2.2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的是教学效果.教师授课内容必须要依托教材内容,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材的知识架构;另一方教学更不能只扣教材,容易导致产生于照本宣科现象,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转化、延伸,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内容的贴近性、知识的准确性、思想的高度性、理论的深度性才能从根本上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乐于学习.这些都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2.3 现有的教学方式还不够科学有效
教学方式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从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改革改革实践来看,教学的形式改革较多,缺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知识掌握效果方面的改革办法不多,很大程度上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不能让学生养成的知行合一的学习习惯.
3 新时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途径与建议
3.1 结合形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编著应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思维出发,从青年大学生最迫切的认知需求入手,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系.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根据时代和党的理论创新发展要求,形成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均衡、新颖,贴合发展实际,增强实效性.
3.2 着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转化,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对课堂的把控,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习总书记对新时期思政教师“四有+六要”的要求,着力加强建设教师队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比如,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网络培训,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学习,采取公开讲授、教师互相听课的方式开展教师评比大讲堂,激励教师自觉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借助网络平台实行资源广泛共享,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以竞赛、开放式课堂形式为依托促进教师的成长,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4].二是通过采取聘任行业领域内的名师、大家,参与教学.在丰富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特别是在法律基础知识方面,可以聘请一些法律专业人士和教师一起备课,一起上课,在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执业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知识传授的专业度、新颖度、实践度,增强教学效果.
3.3 深入拓展课程建设视角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放思政课建设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下,不仅要充分注重思政课内部的关系、思政课和选修课程的关系,还要高度重视思政课与内部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比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宪法法律”等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相互联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要把“基础”课程放在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大背景下,放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大格局下来建设.
3.4 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与路径,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方式是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高校新时代教学改革中,需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目标,探索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途径,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的可读性.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性.如利用当地的资源,在课堂外开展移动课堂教学.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让学生走近革命圣地,触摸历史,感知精神,从英烈们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5].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课堂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课堂内容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热点展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为基础,对社会热点进行讨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基础课》与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基础课》教育方法、手段、路径创新,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比如,可以对计算机精英网络犯罪的真实案件进行讨论,对犯罪案件的始末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作案人员心理,引导学生对高素质人才犯罪心理进行讨论,链接课本知识与案例内容,具体分析国家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相关界定条款,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提升学生对该类事件的解读能力,促使其充分认识到法律素质对人生发展的作用.良好的法律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轨迹,这样的教学实践对于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以及时事分析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结语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应该紧密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实际,在大思政的格局下,不断拓展课程建设视角,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与路径,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发挥创新力量推进新时代教学水平提升,从根本上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