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模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

2022-04-29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模劳动育人

吕 婵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上海 201209)

0 引言

劳动教育是系统性开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对高校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新时代赋予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新的内涵,新时代呼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有新的作为.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1]的功能,显现育人实效.

大学阶段培养的是日后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而劳动模范则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传递着劳动者的正能量,展示着劳动者的奋斗精神,被誉为“最美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所彰显的精神风范、道德力量以及动人的劳模故事凝结而成的劳模文化,有助于具象化地引导大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激励青年学子创造性地开展劳动,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劳模文化育人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途径,能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效载体、精神动力和生动教材.因此,探索和研究新时代劳模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研究和探讨新时代劳模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探索切实有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1 劳模文化的内涵意蕴与时代价值

1.1 劳模文化植根于劳模群体长期的奋斗实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劳模文化植根于劳模群体长期的奋斗实践,是劳动模范在生产实践中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生动写照.劳动模范评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文化现象,我国的第一代劳模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们用自身的拼搏努力和不懈奋斗,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的劳模精神由此发轫.从此以后,新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劳动模范不断涌现,“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抓斗大王”包起帆……劳动模范成为时代进程中一个有着鲜明特征和独特寓意的荣誉.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进代表的一代代劳模们,以其昂扬的精神面貌、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优良的劳动品德,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以自身精湛的劳动技能水平实现了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之路,这条奋斗、实践、创新的路上始终闪耀着劳模文化的光芒.

1.2 劳模文化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中国优秀的传统劳动文化,为劳模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民族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对劳动实践的认同、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对劳动文化的传播.在我国远古神话中,就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充满人与自然搏斗,彰显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大无畏精神的故事.在古诗文中,有表达对剥削者不劳而获不满的,如《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有生动描绘古代冶炼工人火热劳动场景的,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有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吃苦耐劳、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古诗文中源远流长,也溶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魂.劳模文化所蕴含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中“崇劳厚生”精神的继承和阐发,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厚植的文化基因.

1.3 劳模文化蕴涵了丰富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

先进文化引领时代航向,优秀精神彰显时代价值,劳模文化的内涵特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彰显出相对应的精神特质.从吃苦耐劳、努力生产、以主人翁责任感对待工作的初代劳模,到具有熟练操作技能、良好生产能力的“老黄牛式”技术工人,再到“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的新型劳动者,劳模文化在变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元素.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劳模文化也呈现出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是新时代劳模文化的时代品格,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是劳模文化在新时代的鲜亮底色,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是新时代劳模文化的实践指向.弘扬新时代劳模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劳模引领社会大众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汇聚起“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中国力量.

2 新时代劳模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2.1 劳模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高等教育直接面向职业,是培养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最后一站,高校要站在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将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劳动模范是最美的劳动者,彰显了榜样力量,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伟大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劳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岗位意识、职业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劳模文化的融入有助于高校劳动教育聚焦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引导大学生以劳模为榜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端正就业择业观,培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2]的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更好地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2 劳模文化有助于拓展高校劳动教育的厚度和广度

劳模文化融入专业学习的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和网络、新媒体第三课堂,可以丰富拓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厚度和广度.劳模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及企业行业专家受聘担任大学生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可以建设一支更加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既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指导,又能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授课,以劳动者的视角解读自身在实践中对劳动的认识和体悟,进一步增加劳动教育知识的厚度.劳模进校园把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积累的劳动精神财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熏陶下,进一步得到认识和精神上的升华.学校可以依托劳模资源,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连接贯通,为专业实践劳动“搭桥铺路”.劳动模范和企业行业专家带领学生下企业参与生产劳动,亲身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知行合一,引导青年学生将劳动实践能力发挥到未来的工作岗位当中,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走近劳模,拍摄制作劳模文化新媒体宣传作品,通过多元化的呈现,学生新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

2.3 劳模文化有助于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劳模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在校园中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劳模文化所内蕴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具象化的劳模榜样,可以通过校园景观塑造、劳模故事宣讲、主题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弘扬,通过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电子屏、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号、B站、抖音、快手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一方面强化校园舆论导向,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3]的主旋律,成风化人,润物无声,促进大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以及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另一方面让学生学有榜样,促使其厚植奋斗理念和劳动情怀,发挥劳模榜样育人的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价值认同.

3 新时代劳模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

3.1 抓好顶层设计,构建劳模文化育人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活动创设、评价方式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努力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劳动和育人的结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建校之初的定位就是一所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型大学,学校成立60多年来,无论是办学初期“新型劳动者”的培养,还是八十年代“知识劳动者”的培育,或是九十年代“技术劳动者”的培养,直至21世纪“智慧劳动者”的培养,学校始终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涌现出了130多位省(部)级及以上的劳模校友,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炼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态——劳模文化,并将劳模文化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涯全过程.2021年2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了上海劳模学院,成为全国首家省级劳模学院,这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创新和丰富劳动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成为弘扬新时期劳模文化的有效载体.

新形势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深入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劳模育人文化传统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目标,制定全面推进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积极打造以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为思想引领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展与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实践课程等纵横贯通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把劳模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努力培养精技术、重责任、国际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2 以劳模精神为价值引领,贯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教人干活,其深层次目的是人格的培养,锻造不惧劳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有始有终的毅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教育的两种形态.显性教育注重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隐性教育则是通过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4].二者在目标上一致,形式上互补.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劳模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过程中,既旗帜鲜明又润物无声,有机贯穿于大学生劳动教育显性和隐性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一是劳模精神融入课堂,打造劳动教育“金课”.研究梳理劳模精神融入课程的知识点,将劳模精神的传播融入教学体系,从教材、课程、师资三方面着手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劳模精神与创新创业》《工匠中国》等校本课程,逐步形成“教师研究劳模、教材诠释劳模、教学展示劳模”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阐释“劳动神圣,崇尚劳动;劳动者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内涵;解读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明确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课程中劳模成长奉献、生动鲜活的案例,让学生认知劳模、认同劳模、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劳模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赋予劳动教育课程思想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的作用.

二是依托劳模校友群体,创新劳动育人模式.一方面将劳模“请进来”,聘请劳模组建讲师团开设劳模大讲堂,劳模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定期为学生举办系列主题报告,让学生走近劳模;设立劳模专家工作室,与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对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理论阐释与价值凝练;开展劳模与学生结对活动,聘请包起帆、李斌、徐小平、郁竑等杰出劳模校友担任学生人生导师、学习导师和职业导师,探索人才培养“劳模导师制”.另一方面跟随劳模校友“走出去”,推动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职业劳动体验和劳动实践锻炼等活动,使劳动教育与专业结合,劳动教育与就业结合,劳动教育与服务社会结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劳模文化育人实践,引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堂里将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强化氛围,优化环境,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尚.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文化涵育人,精心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使之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劳模精神深刻地融入校园建设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凸显和强化含有大学精神的文化符号,建立了具有强烈劳模文化印记的“一个馆”“一抓斗”“一长廊”“三座桥”.“一个馆”即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一抓斗”即起帆抓斗,“一长廊”即劳模文化长廊,“三座桥”即以优秀劳模校友包起帆、郁竑、孟德和、李斌名字命名的三座桥——“起帆桥”、“竑德桥”和“文武桥”.这些被赋予丰富内涵的物质标识已不再是校园中各种事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劳模精神的独特载体,激发着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一种散发着迷人魅力的文化符号,营造了浓厚的劳模文化氛围,优化了劳动育人环境,增强了广大青年学子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认同感.

3.3 结合校园活动宣传弘扬劳模精神,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教育“活起来”,以更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走进大学生内心.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契机,将每年5月设为“劳动教育活动月”开展系列展示、比赛和评比表彰活动.“劳动教育活动月”期间,全校开展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劳动技能大赛、劳动标兵评比,设计开展各类劳动与职业技能大赛,邀请劳模作为特邀嘉宾在比赛中展现绝活技能和高超技艺,一方面展示劳模风姿劳动风采,激励学生以劳模为榜样,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对相关职业岗位产生认同感与共鸣;另一方面展示劳动精神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的场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潜能.学校组织开展“劳动美”摄影比赛、“最美奋斗者”微视频创作等主题活动,并结合校园新媒体阵地,推出更多轻量化、可视性和互动性强的劳模文化宣传作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可知可感可学,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劳动教育体系,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是内涵式教育,积极探索劳模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使其成为劳动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开展好、落实好,在劳动育人的实践中,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