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内疫情纪录片创作特征

2022-04-29袁月

客联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

袁月

摘 要:纪录片最初诞生于人们对生活事实的客观记述,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数的关键节点,纪录片都参与到群体记忆的构成当中。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局势骤变的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从公共卫生、社会生活、科教科普等各个层面进行探讨的纪录片作品。由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以及涉及社会层面问题的特殊性,国内疫情纪录片创作的特征在不同时空阶段也呈现出各自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疫情纪录片;创作特征;纪录片叙事

影像诞生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记录,纪录片因此是最早的影像形式,其基础功能之一便是对历史现实的记载。纪录片的首要天职是记录,其次是文化反思,最后是文明对话。[1]

新冠疫情自2020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以来,已演变为全人类面临的一场大灾难,必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沉重的一笔。与此同时,此次疫病流行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社会状态,甚至于社会学家将此作为划分节点,将人类历史分为“新冠疫情前的世界”与“新冠疫情后的世界”。

新冠疫情作为重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纪录片也在人类与病毒的对抗中发挥出其历史见证作用。在2020-2021两年期间,国内涌现出一大批从不同视角展现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的纪录片作品。一场全球性疫情剖出了一个纵切面,在反映人类生存意志伟大的同时,也成为映刻社会现实的镜子。

由于疫情期间的纪录片拍摄面临特殊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及拍摄过程本身的风险性,专业纪录片人进入疫情前线直接拍摄的条件受到各种限制。因此疫情纪录片不论是在创作主体、影像形式和制作流程等外在方面,还是在纪录片影像叙事等内部层面都呈现出诸多新颖之处,值得创作者和学者进行分析和讨论。

目前,国内不乏学者研究疫情纪录片的论文专著,分别从影像分类、传播效果和议程设置、纪录片叙事、创作流程等多个角度进行单向分析。但对于这一类型纪录片的创作特征在时空发展上所呈现的特点,尚且缺乏深入研究。

一、疫情纪录片创作的外部特征

疫情纪录片创作外部特征,主要分为创作体裁、创作主体、制作流程这三个方面。

从固有的创作分类来看,国内的疫情纪录片主要分为新闻片、纪录故事片和科教片三类。新闻片主要是指在疫情最初的一些前线的影像纪录,作为新闻内容承担疫情信息的传递作用。官方资料是构成此类纪录片的主体部分,偏向突出对事实的精准传递,如官方媒体对于疫情状况的一系列跟踪报道,以民众自发纪录素材整合而成的纪录片作品《武汉,我的抗疫日记》,日本导演竹内亮的《南京抗疫日记》等等。纪录故事片是在疫情形势发展过程中,通过跟踪纪录了解现场情况,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素材,在确定表达主题的前提下,梳理出较为清晰的医患、官民等人物关系,将讲述具有一定情感立意的故事为落点。该类纪录片构成了疫情纪录片最基本的主体,也是大众共情点最为密集一类疫情纪录片。代表作如哔哩哔哩弹幕网联合民间影像机构出品的纪录片《在武汉》,上海纪实频道出品的《人间世》等。科教片指的是随着工作开展对疫情的了解增加,为满足大众对疫情本身性质特点的认识,创作者们从生物科技原理或公共卫生科学层面做知识讲解的一类纪录片。此类纪录片代表作有腾讯视频出品的《中国战疫录》、优酷平套台出品的《山河无恙》等等。

从创作主体来看,疫情纪录片的创作呈现出生产主体多样化的特点。从特写角度,身处风暴中心的普通民众对自身生活状况的纪录,在向外界传递第一手信息的同时,也成为疫情纪录片最早的一批创作者。官方和传统媒体从传播事实的立场出发,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纪实影像的创作,是疫情纪录片创作最具权威的专业机构。互联网平台和商业影像生产机构从影像叙事的侧着点出发,贡献了以纪录故事片为主体的类型内容,聚焦于疫情背景下的社会关系探讨和情感共鸣。

从制作流程来看,疫情纪录片除了沿用以往的采访拍摄模式,第一次大规模开创了“云创作”的模式。除了官方和专业媒体人的影像纪录,普通民众日常纪录的手机视频被吸收进入素材库,成为疫情纪录片制作的流程环节之一。值得注意的一点,部分疫情纪录片采用了“内容众筹”的短视频剧集形式,收集大众在网络平台的UGC视频作为素材的全部来源。如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坊出品的《手机里的武汉新年》,是与快手短视频平台合作,从无数用户的上传作品中加以遴選,经过二次逻辑加工重构的纪录片作品。系列纪录长片在全面反映现实、生动刻画人物方面有所优势,短视频则使得迅捷传达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成为可能,两者的相互补充改写了纪录片传统的创作方式,“泛纪录”成为疫情之下纪录片创作的新特征。“云创作”的纪录片制作流程打破了时空限制,充分发挥了各方制作人员的专业优势,同时规避了创作者本身过度的主观见解,实现了原生态纪录的回归。私人化叙事和公共化传播成为疫情下云创作的典型特征。[2]

二、疫情纪录片创作的内部特征

疫情纪录片创作的内部特征主要通过纪录片影像叙事体现,其中叙事视角是疫情纪录片创作最富特性的一个维度。

总体而言,国内疫情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呈现出主流叙事与微观纪录相结合的特点,官方全局的事实传达与公共关系情感的刻画均有集中表现。出于对真实性的强调,诸多系列纪录片都在叙事中借鉴“直接电影”理念,强化了对第一视角的呈现,通过当事人对疫情亲历的纪录和回忆,完成纪录片”在场效应“的构建。“在场”可以定义为传播技术所促发的在传播交往过程中能够意识到与他者共在的沉浸效果。在纪录片创作领域,“在场”可以被简单化理解为拍摄主体与被摄对象同处于事件发生的“真实”现场。[3]

国内疫情纪录片在叙事上集中体现的另一大特点,则是平民化视角与观察式纪录的广泛运用。视角的平民化是指,规避塑造榜样偶像的陈词滥调,将镜头聚焦于那些亲历疫情、生活轨迹发生变迁的普通人们。观察式纪录是指通过参与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自身体验理解其思想情感,通过与被摄对象交流还原加深生活真实感,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参与式叙事”。这种纪录方式借鉴了“私纪录片”的思路以第一人称叙事带领观众进入讲述者所经历的世界中,以真实引发观众思考。[4]在众多的疫情纪录片中,《好久不见,武汉》是使用这种叙事方式的集大成者。该片全程都由导演出镜与被摄对象交流,导演的思考与情感也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较为鲜明地传达给观众。导演与被摄对象同时出现于影像画面当中,两人在镜头空间内的互动,使得其生活事件显得十分鲜活可信。此外,该片选取的拍摄对象,均是亲历疫情并产生人生轨迹改变的个体,他们因疫情遭受营生困境,失去亲人,和爱人长久分离或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都是被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

三、结语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以及社会背景时空的特定限制,疫情纪录片尤其突出对“亲历事件”性质的强调。疫情纪录片的创作特征,也相应产生对应的时空分布特点。

在疫情爆发初始,民间自媒体是其创作主力军和素材来源,信息传达与事实还原是第一要义。而后,随着局势得到控制,相关的专业制作团队和机构得以跟进,作细致的线索处理和故事呈现,并在此基础上从各个层面层级讨论疫情这个大主题。疫情纪录片在创作立意上的时空发展态势,也形成了一条从传播事实到关系探讨,再到情感表达和社会反思的链条。生活在南京的日本导演竹内亮,在疫情发生后拍摄的《南京抗疫现场》呈现出直击疫情发生后的第一现场,《我们的“疫”天》云创作还原民众抗疫的众生相、《好久不见,武汉》以参与式视角带观众体验解封后的武汉生活,《后疫情时代》以一种思辨态度总结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则全程对应体现了这一链条。

参考文献:

[1]张同道.新世纪中国纪录片的美学嬗变[J].当代电影,2020(7):30-34.

[2]赵捷.《今日龙抬头》:抗疫之下的纪录片创作传播新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7):1

[3]杨雅,喻国明.试论技术现象学视域下“媒介技术在场效应”[J].当代传播,2018(01):54-59,74.

[4]孙可佳.泛化的私人影像:作为私纪录片之新媒体形态的Vlog[J].数字人文,2021(2):11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
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与创作特征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论传奇类电视剧的创作特征
明清女性词坛创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