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著作研读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及价值研究

2022-04-29杨莹

关键词:研读批判性思维

杨莹

摘 要:经典著作研读课首先要选择适合法学教学的经典著作文本,文本的思想性、所涉及问题的根本性、传承性是决定其成为经典作品的重要因素。经典著作研读课程对于法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帮助法科学生掌握法学方法、明晰知识谱系、形成批判性思维。教师的精心准备是法学经典著作研读课程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外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围绕着经典作品文本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革新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估的方法。

关键词:法学经典作品;研读;批判性思维

法学经典作品研读课程对于法科大学生的掌握根本的法学概念、熟悉法学知识脉络、形成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法学的学习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精心准备,引导学生悉心阅读伟大作家的经典作品,从中获得教益。

一、经典著作研读的含义

经典著作是指人类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文字作品,文学、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经典作品都可以作为法学的经典作品,在19世纪之前,法学并没有专门的学科界限。因此成为法学课程教学的经典作品并非仅仅是法学作品,还包括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经典作品。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成为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经典作品具有思想性

经典作品往往在某个领域提出了原创性的观点或论证。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经典作品,它在什么是正义问题上提出了原创性的观点和论证。在《理想国》中就正义是什么,出现了几种观点:正义是欠债还钱、正义是打击敌人帮助朋友、正义是遵守契约、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灵魂的三个层次各就其位、城邦的三个阶层各就其位。可以说《理想国》出现了所有可能的正义观点。经典作品不仅是原创的,而且基本上穷尽或者非常全面的提供了对某个基本问题的探讨。此外,《理想国》还展示了对正义是什么的论证过程。柏拉图主张正义就是灵魂的三个层次,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就其位,他通过作品中苏格拉底和格劳孔、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通过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展示了其论证的过程。《理想国》成为一个经典作品,不仅因为其围绕着正义,在观点上具有原创性,在论证方式上也具有原创性。

(二)经典作品围绕着根本的理论问题

经典作品之所以跨越不同的时代仍具有价值,是因为经典作品围绕着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它牢牢把握住了人的心理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它洞悉了人性。经典作品经常围绕着这样的问题“人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好的政制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的关联是个体的好的生活、善的生活要在好的政体下才有可能。而这两个根本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时期、任何人类社会的思想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意思就是说经典作品所讨论的问题,提供的思考对于后来的学习者来说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对于困惑后来的人的问题,人们能从经典作品中找到答案和指引。“读经典并非因为它是经典才读,而是因为要认识和理解某一问题就必须要读它、绕不开它,这才是经典。”[1]

(三)经典作品就具有传承性

正因为经典作品的思想、知识的巨大价值,以及对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群体的人类社会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使得一代代的学者对之进行学习、认知和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之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知识创作,于是,围绕着经典作品产生了一代代的知识传承,共同丰富和贡献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宝库。例如针对经典作品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之进行了学习和发展,写作了《政治学》,对《理想国》中构想的最优政体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而《政治学》成为讨论政体和政治制度的又一个经典著作;之后古罗马的思想家西塞罗学习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著作,模仿《理想国》写下了《论共和国》,结合罗马政治的现实情况对政体问题贡献了自己的思考,《论共和国》也成为一个经典。之后现代的思想家培根写作了《新大西岛》、卢梭的《爱弥儿》,都是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模仿之作。而现代大学制度创立之后,因为西方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要求,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都是大学中的必读经典,古典学系、政治学系、法学系的大学生都要求对《理想国》进行研读,而更多的思想家、法学家就《理想国》也写下了研究文獻,例如施特劳斯、布鲁姆等等。对现代的法科大学生来说,面对经典作品《理想国》,对它进行研读,不仅意味着要阅读《理想国》原文,而且意味着要阅读一代代的思想家围绕着《理想国》阐释和延伸的众多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经典作品的研读意味着尊敬并学习经典作品这一代代知识文字的传承,并且通过贡献自己的思考使得自己成为该传承之一环。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大学生就逐渐地掌握了整个知识谱系。

二、经典著作研读对于法学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法学知识的谱系

如前所述,经典作品具有传承性,伴随着经典作品的是一代代的学者对经典作品的阐释和新的发展,法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也包括了对这些阐释和新的发展的学习,由于经典作品和阐释作品都是围绕着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使得学习者能系统地掌握经典作品所阐发的理论问题,其脉络、不同时代新的发展。学习者能够比较快的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思路、研究现状,从而对相关问题产生系统的认知和知识脉络。

(二)有利于法科学生掌握法学方法

经典作品往往代表了某一知识领域最原创性、最有智慧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思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法科学生能够掌握和学习到最纯粹的法学方法。对经典作品文本的字里行间的研读,能够促使法科学生学会法律解释的方法和法律教义学的能力[2]。比如注重经典作品文本的意思,进行文义解释;从作者的意图出发立即文本的含义,接近于立法解释;考虑某段文本作者写作所欲达到的论证目的,则是目的解释;为了搞清楚某一段文本的含义,查找作者所引用的典故和故事,接近于历史解释;发现某一段文本与该作品另一段文本有明显的矛盾,试图解决该矛盾,使得整个作品内容一致和融贯,这是体系解释。对经典作品的悉心阅读,可以让法科学生掌握所有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给法科学生带来不同理论范式和语境脉络下的有关法律秩序的认知[3]。

此外,围绕着经典作品及其解释作品,法科大学生逐渐就会熟悉文献的查找、比对、整理、分类,然后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新文献查找,形成自己研究问题的数据库。这对于法学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即信息、数据的检索、排列,文献综述的能力。对于经典作品的研究,也能提升法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4]。

(三)有利于法科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法科学生阅读经典法学著作,通过教师在课堂的引导和带领,学会仔细研读经典法学著作,第一个层次,了解清楚著作文本的字面意思,它的逻辑结构,即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分成了几个部分来讲述;是怎么论证的,各个部分有什么逻辑联系;第二个层次,了解清楚作者在文本中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想传递给读者什么信息和知识;第三个层次,深入探究作者就其想达到的目的而言,目前的写作和论证是充分的吗?存在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和前人就该主题的论述有何区别?哪一种更合理?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有无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一层次就是批判性的阅读的层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就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第四个层次,培养创新性思维,针对作者观点和论证的不足之处,在搜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新的解决,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思考。通过经典著作的研读,了解经典著作的论点、论据和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从法律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5]。

(四)有助于法科学生养成爱智慧、求正义的德性

经典著作除了表达对人类社会、对人性、对自然的看法,传授知识之外,它还教授德性,其中最首要的德性就是爱智慧,就是沉思的德性。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就告诉我们,最善的生活,就是哲人的沉思生活,不断地反省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追求卓越。哲人是走出洞穴的人,直面太阳,探索真理。经典作品能够教育法科学生热爱知识,爱智慧,在同伟大作品的对话中,得到启迪和教益,不局限于暂时的知识,而能不断地追问事物背后的真相,以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志向,来为整个社会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通过阅读和理解经典作品,他们能逐渐熟识高度严肃的文化,能发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不沉溺于渺小的欲望之中。”[6]

经典著作还鼓励人对正义的探寻。柏拉图在《理想国》就指出,人之正义在于理性、欲望和激情三者的和谐一致,激情辅助理性统御欲望[7]。经典著作指引人正当和善的生活是什么,促使人不断追求卓越,不仅实现个体的正义,努力使得自己所处的城邦也正义。追求正义对于法科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法律职业伦理的一部分[8]。法科学生未来是国家司法队伍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遵守法律,拥有正义之心,努力实现社会公正是对其最重要的德性要求。法科学生能够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以德性的要求激励自己。在进入法律职业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专业能力,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推进社会道德[9]。

三、法学经典著作研读课的内容

纵观人类历史,经典作品非常的繁多,考虑到法学课程的课时有限,学生们的基础,法学著作经典研读课程将选取一些范本,供课堂研读讨论使用。法学经典著作研读的内容就是指应该选取哪些文本作为课堂使用。下面将对之进行罗列,并提供选取的理由。

(一)法学经典著作研读课的书单举例

阅读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马蜂》,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民主;

柏拉图的《理想国》《申辩篇》《理想国》是让学生了解关于正义的讨论;《申辩篇》是让学生了解苏格拉底对沉思、反省和问答法的了解;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关于公正的讨论,《政治学》关于几种政体的讨论;

西塞罗《论演说家》《反喀提林》,通过西塞罗的辩护词了解罗马政治生活,了解西塞罗的法律修辞学;

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指导学生阅读其中论神法、永恒法、自然法和人法的部分,让学生了解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让学生了解十六十七世纪现代民族国家建立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背景;

霍布斯的《論公民》,了解自然状态理论和现代政府理论;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指导学生了解自然状态理论、社会契约理论;

洛克的《政府论》,指导学生了解财产权理论、现代法治政府的思想;

萨维尼的《论立法和法学的当代使命》,指导学生了解历史法学的主要思想;

穆勒的《功利主义》,指导学生了解功利法学的主要思想;

哈特的《法律的概念》,指导学生了解分析法学的主要思想;

凯尔森的《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指导学生了解规范法学的主要内容;

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指导学生了解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罗尔斯的《正义论》,指导学生了解社群主义、以及正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二)法学经典研读课中书单的选取原则

第一,对于法学这个学科贡献了基本性的理论。著作书单的选取主要围绕着法学问题:什么是正义、最佳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如何限制政府、公民权利的来源、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何认识法律、法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在哪里等。经典著作有很多,但是其贡献内容围绕着语言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著作的,本课程暂不选取。虽然有很多经典著作是百科全书式,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各个学科都能从中找到学习的内容和启发,但是绝大多数著作对于哪个专业领域的贡献最多学术界还是有定论的。本书目中出现的著作基本上是学界公认的法学经典著作。

第二,哲学著作一起构成了或者说串联起来了整个法学的知识谱系。从古典自然法、到中世纪法学、到现代自然法、历史法学、功利法学、分析法学、规范法学,再到分析法学,每一个代表性的法学流派都可以在该书目列表中找到代表性的著作。学生通过对这些书目的研读,能够对整个法学的知识体系都有清晰的了解。

第三,该书单的选择精简、具有代表性。整个法学经典著作种类繁多、书目繁多,要从中选取适合法学经典研读课的书目,要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目的,选取每一本经典著作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自己能通过该书目的研读教授给学生什么东西。其次,该数目一定不能多,要精简。太多的书目会分散学生阅读的精力,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也无法有效的研读,反而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在明确的目的下帮助学生选择特定的书目,做到少而精。再次,书单的选择应该遵守学术界的共识,该经典著作普遍得到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能够找到非常多的解释和二手研究文献,而不是冷而偏的著作。这样有利于学生研读之后能够找到非常多的文献,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研究。

四、教师对法科经典著作的讲授方法

(一)教师在经典研读课中对于文本、讲授重点和讨论提纲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师在经典著作研读课上,并不是对书单中的每本书进行研读,而是应该挑选代表性的章节供学生课前阅读,每一次课建议控制在30页左右。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于,学生的课前阅读任务不重,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内容上反复多次阅读,对经典文献产生深刻的认识和印象。在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后在课堂上教授,引导学生讨论。这给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经典著作的内容,从中选择出最能代表作者思想、最影响后来学者的那30页左右的内容。并且提前阅读熟悉要讨论的文本的内容、逻辑框架,教师也要尽可能地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能够从文本中讨论的问题延伸,从而能够指引学生进行学术性的讨论。将讨论课的深度和学术性都得到提升。

教师的课前准备活动,也就是备课,以单次课程为单位,应该包括确定经典著作的文本,比如是第几章第几节,多少页。其次是对作者的思想总体上的介绍,时代背景、思想背景、文化背景;接着是对文本内容的简要梳理,文本内容的逻辑概要,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准备讨论提纲,在学生课前反复阅读指定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针对提纲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结合二手研究文献对该经典作家的思想以及理论贡献进行梳理,使得学生在整个思想史的角度对该经典著作进行评价,指出几个可能的方向供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给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学术文献。

(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的法学经典著作研读课程在讲授时首先对所要讲授的某个经典著作文本进行介绍,所涉及的内容有作家的生平简介、著作,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文本选择的依据。接着梳理本文的内容,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观点,逻辑思路以及论证过程。

接下来的讲授过程则要组织学生进行研读课的讨论,研读课的讨论应该围绕这些问题:在特定的文本中(第几页到第几页)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是怎么论证的?你认为作者在特定文本的论述中意图是怎样的?特定的文本前后有无矛盾,你认为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对于特定的问题作者的观点与前人的观点有无不同?你认为作者的论证是否合理,是否有可以补充的?你认为作者在特定的文本表达的观点在整个思想史上有何种贡献?什么是你在阅读该文本后的启发和新的思考?对于作者在特定文本中所提出来的问题,你认为合理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控制进程,围绕着文本中的上述问题按照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在讨论中追求简洁高效,控制对问题的相同和相似回答,力图使得讨论的内容出现新的思想和观点,推进课堂的所有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课堂讨论建议将选课的学生分小组进行。在课堂发言环节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回答特定的问题,但是每小组的回答人每次应该有所不同。此外,按照小组讨论鼓励了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前准备活动,能鼓励学生投入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思考,增加学生的友谊和连接。

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点评,对于有价值的内容安排专门的助教进行文字的整理。课堂和经典研读课程学术化和体系化的进展做好重要的准备。“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座歧路纷繁的迷宫,有无数条道路可以抵达埋藏着宝藏的中心。教师所讲授的解读方式,点燃了一盏盏路灯,标示出了一条通往作品意义的道路。”[10]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是通过学生的研读、参与课堂讨论进行的,批判性思维第一层次要求真诚地理解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第二层次是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评价;第三个层次是比较,将作者的通过文本所表达的观点置于整个学术史的脉络之中来考察,针对特定的学术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有创新性的思考和贡献。经典著作研读课,能促使法科大学生学会“像法律人那样思维和批判”。[11]

(三)法学经典著作研读课的考核和教学评估

科学的教学评估和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法学经典著作研读课的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因为学生的讨论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较为合理。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来定。教师应该做好记录,将每次课堂讨论学生的表现分为合格(能基本完成课前的文本阅读,基本能回答问题提纲中的问题),良好(能较好地完成课前文本阅读,较好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优秀(能非常熟悉经典文本的行文脉络,能很好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有自己的思考)。期末考试,本科生宜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针对经典文本,教师出5—8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擅长的方面选做3-5道题,题型宜采取论述题的形式。闭卷考试能促使学生记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针对研究生宜采取课程论文的形式,要求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引用格式,针对特定的经典文本中的理论问题能够有所论述。

对于经典著作研读课的教学评估宜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在课程开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掌握法学经典著作的知识量、思维方式进行评估;在课程结束后,针对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再次展开问卷调查,一则看学生通过经典著作研读课程在知识点和思维方式上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而是看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有无改进的建议。教师应该在考试结束后对阶段性的经典著作研读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写作课程教学的评估报告,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浩.经典阅读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中的意义[J].法学教育研究,2017,19(4):146-160,348.

[2] 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26(2):285-318.

[3] 杨知文.经典理论阅读与中国当下的法学教育——以作为德性法制的现代法治为主题展开[J].法学教育研究,2017,19(4):161-171,348.

[4] 王晨光.法學教育改革现状与宏观制度设计——日韩经验教训反思与中国改革刍议[J].法学,2016,(8):58-73.

[5] 邢娜.论大学法学教育中法律思维的培养[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5,28(1):87-92.

[6] 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缪青,宋丽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0-61.

[7]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6,172,156.

[8] 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3-18.

[9] 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J].清华法学,2006,(3):110-140.

[10] 李松睿.寻找突然感动的瞬间——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学经典教育之我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5):77-82.

[11] 武宏志.美国语境中的"法律人思维"[J].法学家,2009,(3):77-91+157-158.

猜你喜欢

研读批判性思维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