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范式建构与区域实践
2022-04-28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王 莺 蒋 敏|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2017年8月22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各环节。当前,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多重困境: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其教育流于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宣传,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空洞、机械的教育内容,很难使青少年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方式单一,灌输式教育方法与当前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相冲突,影响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在社会转型期和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低效。杭州市上城区推出并在区域推进的“行走德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为指向、以实践育人为特征的区域德育创新,它通过创构网图式的全德育场,应用“行中学”教育范式,开展“寻根”“承志”“追梦”“扬帆”的主题行走德育之旅,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下简称“价值铸魂育人”)的实现方式。
一、价值铸魂育人:行走目标在纵横贯通中建构
一般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教学中,不论年段高低,学校和教师都会统一要求学生背默,且只作此要求的学校和教师并不少见。“行走德育”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行走目标,纵横贯通,形成体系,并转化为学段衔接、知行并重又极富个性的实践指南。
(一)确立知行并重的总体目标
“行走德育”的总体目标从爱国兴家、社会担当、成长立志三个层面设计。它既关注价值观认知,又强调价值观践行,具体如下:
(1)爱家兴国。积极参加团队活动,了解、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学习、宣传党史国情,在制作、体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弘扬革命精神、爱我中华民族、珍视国家荣誉的实际行动。
(2)社会担当。遵守校纪校规、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积极宣讲家乡发展和祖国成就。崇尚科学精神,以自强、自信为荣,坚持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和劳动实践。
(3)成长立志。寻访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以实际行动主动锤炼优良品德,践行文明风尚。把个人理想和祖国复兴事业联系起来,遇到矛盾以集体为重,遇到困难以坚持为荣。
(二)建立融合衔接的学段目标
学段目标的设计注重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关键词的意义内涵,有机整合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教育[2],并针对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表1所示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育的学段目标)。
(三)设计情景实践的行走目标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搭建了指向清晰的框架。落实到具体行走,仍需对应主题,并基于实地资源和实际情景,设计更具体的目标。如为4~6年级设计的“杭州非遗故事”线路,勾连凤山水城门、太庙遗址和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三处古迹,其行走目标凸显“文明、爱国”,具体如下:
(1)通过观察、采访、测量等方式了解古迹特点,用导图、演讲等方式解说中华民族的科技文明历程,从中获得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自信。
(2)合作完成一项挑战:或还原某处遗址曾经的故事;或寻找历史文明的国宝级文物;或学习一种古法技能,如点茶、扎染、画扇等,完成一件作品。
(3)提出并实施一个文化传承的金点子,并有所行动。
二、基地孵化:行走网图在金色大地上铺展
相关调查显示,除学校教育以外,大部分学生接触到的价值观教育以静态宣传语为主,考察、服务、操作等实践活动很少。脱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缺少实践场景,是导致价值观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直接原因。
表1 “行走德育”学段目标列举
要让育人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就要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围墙,让学生发现闪亮于生活中的价值观并自觉践行。“行走德育”以主题行走连通基地、课程、线路等关键要素,为学生的价值观学习和践行建构了一张写在大地上的行走网图。
(一)基地+课程,突破行走界域
我们创造条件让学校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区法院等单位合作,遵循“申报立项—设施升级—课程建设—评估展示—跨校辐射”的路径,共建行走基地,建设配套课程。如某校的校内基地蒋筑英纪念馆,围绕“爱国”教育优化“筑英故事”“未来城市”等课程,扩建“科学+探究厅”,增设实验解密二维码,服务区内外学生和各界人士。又如某校的中药博物馆课程“中药寻踪”,嵌入“泛丸技艺”“养生茶配方”“传统香囊”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亲历“敬业、诚信”的实践。又如某中学和农夫山泉有限公司合建海绵城市展学馆,学生可实际观测建在校内的中水回用处理和雨水收集系统,探访千岛湖生产基地和发电厂,设计未来城市,参与“五水共治”,体认生活中的“富强”“和谐”“法治”。
(二)主题+线路,支持多元行走
主题行走把散点分布的基地和课程用线路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寻根之旅”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在“承志之旅”中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在“追梦之旅”中探寻祖国发展之策,在“扬帆之旅”中树立少年报国之志。
四个主题分学段设计关联线路共79条,可以满足不同的行走需求。表2列举了“承志之旅”的实践指向和关联线路。从中可见: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的线路以区内为主,如走访革命烈士纪念碑所在地的“云居山行”;向高年级学生推荐的线路范围更广、学生可选择的线路更多,如“寻找信仰的味道”,可行至义乌陈望道故居和上海复旦大学,又如“从南京到受降”则追随抗日战争的历史节点,可行至嘉兴、南京、上海、富阳等地。
线路设计要整体思考行走目标、主题菜单、线路导航、沿途基地、精彩项目和成果展示。其中,主题菜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建议,不同的活动组合可以构成不同时长的行走安排。如“扬帆之旅·敬廉崇洁”专线,最长为三天:先在开元中学廉洁教育基地进行课程学习、漫画创作;再探寻于谦祠,参观区法院,由法官指导模拟“少年法庭”;最后到红色戏剧体验中心创作、拍摄廉洁故事。
三、情景实践:行走范式在主题应用中演化
当下,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日益明显。相对于成人,中小学生更易受到影响。同时,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普遍流于表面。面对选择,他们容易心口不一。面对诱惑,他们会出现价值迷茫甚至价值错判。情景实践,是指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的发展循环,丰富他们对价值观的情感体验、行动体悟,最终积淀为准则和信念,从而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践行者。为促成情景实践,“行走德育”探索了“行中学”的操作范式。
(一)范式建构,凸显价值引领
范式中的“行”是考察探索、价值体认、自觉践行的递进,“学”为检索聚焦、多重体验、成果分享、反思积淀的循环。二者贯通,让价值观走进学生心灵,并通过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成为“芯片”。
表2 “承志之旅”主题行走的关联线路
范式的应用同样强调“价值引领”,也就是根据行走实际,灵活展开“学”的环节:从成果分享切入“先体验后概念”,从检索聚焦开始“先理解后实践”,还可以变序实施各环节。基于大量典型案例的分析和验证,我们形成12种典型应用,如图1所示。
图1 “行中学”范式应用
非遗手作、场馆探宝、诗文随行等应用适用于“寻根之旅”,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了解深入到文化接力。以诗文随行为例,学生开展“东坡和西湖”的行走:先检索东坡诗词中的西湖之美,现场体会曲院风荷、望湖楼下等地的美景;然后分享吟诵、绘画、3D印章等创作成果;最后开展60秒演讲活动,表达对家乡美景和匠艺的感佩,树立文化自信。
定格演绎、军营历练和仪式起航等应用适用于“承志之旅”,可以促使学生从英雄故事、爱国精神中获得感悟,从旁观聆听走向知国报国。如“云居山行”中的定格演绎,学生分组选定英雄事迹的某个片段,并经过自主排练、现场表演和观演点评确定榜样,展开行动。这是从检索聚焦到多重体验、成果分享、反思积淀再到检索聚焦范式的应用。
国情体察、城乡互访和社群模拟等适用于“追梦之旅”,可以交替推进思考与体验,让学生亲身体会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参与“尚法小达人”行走的学生,带着“调解或开庭有哪些流程”“判断是交往小摩擦还是校园霸凌”等问题,参观法院、采访法官,体验模拟法庭,最后创作法治绘本进行宣传。社群模拟的全过程就是从反思到检索、从体验到成果范式的应用。
爱心智造、小鬼当家、志愿服务等应用适用于“扬帆之旅”,可以唤醒学生的爱与责任。爱心智造的应用催生了许多创意产品,如为妈妈设计的“声控小夜灯”,为老师定制的“久坐提醒仪”,给奶奶专用的“定时小药箱”等,就源自学生的自主检索、反复试验。其成果发布的“现场试用”“招标签约”环节,又可以开启学生新一轮的“行中学”。
(二)学科融通,价值映照课堂
让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3],就要推动各应用范式在每个学科、每个教室中发生作用。“行走德育”凝练了“目标导航、融合思辨、触发情感、链接生活、实践为先”等学科德育策略,并通过教研引领、课例研究和教学评比等形式进行推广。如二年级数学“统计表”的教学就体现了以上策略。教师拿出自己的工资条,让学生计算应发工资和实发工资,思考要不要纳税、交保险,并比较不同职业的收入变化。学生回答“依法纳税很光荣,每个人都要交”“老师涨工资了,杭州人都涨工资了,中国富强了”“我要比较我家的人均收入和我的个人支出”等。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了统计表,体会到“法治”“富强”就在身边。
四、多方联动:行走机制在跨界共创中生成
“行走德育”的网图建构需要联动学校、社会与家庭,促使各方的理念认同。建立运行合力机制,提供跨部门、跨时空的支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落细、落实的保障。
(一)四环推动
我们建立四环推进机制,层层推动“规划—实施—助力—展评”的全过程,凝聚党政家校社一体化的合力。
规划环节,发布区域行动计划,确定顶层设计,根据实施进程配套推出阶段指南,提出分步实施的具体要领。如《基地活动指南手册》为师生提供了“基地简介”“实践建议”“行走贴士”“成长足迹”等内容。区域行动计划和阶段指南实现管理驱动,指导基地制订、实施年度计划。实施环节以政府主办的论坛研讨、区委召集的联席会议、专家领办的项目攻坚保障实施。助力环节,通过“两代表一委员”与学校的互访,针对中层骨干、一线教师、班主任开展定制培训,促进行走导师队伍的建设。上城区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资助师生行走和基地发展。展评环节有示范基地评选、定期专项督导和发展性评估。我们把育人实效作为校长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生的行走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双线并进
线下行走,线上支持,“行走德育”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实现双线并进。“淘”平台是省内首个校外实践公益平台,兼容手机、手环和电脑,以地图、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基地、线路的动态信息。学生用学籍号登录,可搜索线路完成报名。家长通过手机能接收到学生所处的位置和相关活动信息。导师可以利用平台发布文化章、接力章、考察章、服务章,进行实时评价。输入关键词,学生还可以接收“场馆导览”“实践指导”“文明伢儿”“价值感悟”四类资源包。我们还建成了“星级家长执照”和“教育志愿者”平台。前者为早教、幼教、小学低中年级、小学中高年级、中学五个阶段的孩子家长提供4900多门培训课程;后者依据《教师志愿者管理办法》,整合教师、家长和热心专业人士的力量,通过信息对接和积分管理,建立一支复合型的行走导师队伍。
抓住中小学生“拔节孕穗”的成长关键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重大。“行走德育”以实践丰富了已有的德育理论,重构了德育宏大的时空结构,被评为全国优秀德育案例。“行走德育”正以“行走”为方式,改变德育现状,提升学生的价值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