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悬吊强化训练应用于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2-04-28吴雪芹李文波姜丽丹王玉慧
脑卒中为骤然发生于脑部的全脑性或局限性功能障碍,脑梗死为脑卒中中占比达67%~80%的主要发病类型,其中70%~80%的脑梗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为站立位、坐位时对线、对位异常,进行体位转换时出现患侧侧倾,行走时则出现骨盆后倾和躯干侧屈等,跌倒风险大大提高,严重影响正常行动、生活以及治疗效果
。临床针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常规运动康复可有效、成熟的进行预后改善,但容易受到患者主观意向以及针对性差等多种因素干扰,且对患者运动控制改善效果有限,引起患者代偿运动,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大大影响
。悬吊运动疗法为一类以神经、肌肉训练技术为基础,经过悬吊系统进行协调性和力量训练的技术,针对性辅助患者运动康复,规避运动代偿,还可大大减少患者主观因素干扰,最终达到神经系统控制和肌肉稳定性、力量改善的效果
。本研究在探究悬吊强化训练对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生活能力及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报告如下。
首先进行论证单元的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采用补给法分析计算1980—2011年的地下水补给量,作为本单元地下水资源量系列。为保证补给量的计算精度,同时进行排泄量的系列计算,以相互验证水文地质参数选取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通过水资源评价确定论证单元多年平均、设计保证率和连续枯水年的地下水资源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109例,掷币法分成两组。强化组55例,女36例,男19例;年龄46~64岁,平均年龄(55.17±10.51)岁;偏瘫侧:右侧30例,左侧25例。常规组54例,女32例,男22例;年龄48~65岁,平均年龄(55.62±9.96)岁;偏瘫侧:右侧27例,左侧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有可比性。
过失杀人的理由也是不存在的。苔丝在杀人后,对克莱尔坦白“我太生气了,就杀了他”。这就表明,苔丝杀人行为是故意的,并非是无故意的误杀。这点,学者吴笛已经关注到了。他在《哈代新论》中也惋惜地写道“苔丝的行为已经说明过失杀人或是防卫过当的行为都是不存在的”。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均满足脑梗死诊断指南
,并结合相关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偏瘫恢复期;合并肢体单侧瘫痪和显著平衡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许可(批准文号:20190722)。排除标准:合并骨骼或神经肌肉病变对功能恢复有影响患者;下肢合并有骨坏死、骨结核、骨折等关节病变患者;合并严重精神、认知障碍患者;存在复发风险,病情尚未稳定的患者等。
2.3 两组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比较 强化组30°起伸及30°起屈被动复位时及移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值偏差较常规组低(
<0.05),见表3。
1.4 观察指标 训练前和3个月末分别检测:①躯干控制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Sheikn评分及躯干控制测试(TCT)评分进行评价,均得分越高相应功能越好。②步行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10 m步行时间以及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进行评价,其中,MBI、FAC均分数越高者功能越好,10 m步行时间以患者在无障碍、平坦室内自主行走,开始行走时计时,终点时停止。③膝关节本体感觉。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相关指标,位置觉以被动定位和被动复位方式进行患侧膝关节相关位置觉水平测试,健侧作参考,越接近目标角度位置觉越佳;运动觉则以被动运动变化阈值进行检测,膝关节初始保持30°,不定时暂停后,以1°/s进行伸、屈,患者膝关节感觉到运动后按下停止,记录当时角度,取均值表示其运动觉,角度越小者越佳。
2 结果
以各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由主成分得分和对应的权重线性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函数,即综合主成分表达式:
2.2 两组患者步行生活能力比较 强化组患者3个月末MBI和FAC均高于常规组,10 m步行时间低于常规组(
<0.05),见表2。
2.1 两组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评分比较 强化组3个月末,BBS、Sheikn评分及TCT均高于常规组(
<0.05),见表1。
1.3 方法 在入院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包含:床上将健侧肢体摆放合适的位置,体位变换,1次/2 h;予以关节被动性活动锻炼;早期进行辅助下平衡、站立训练以及床边坐位训练;穿衣、进食、步行转移等生活相关能力训练等。强化组患者联合高频悬吊强化训练,选取中国Red-cord悬垂系统,测试侧卧位髋关节外展、俯卧位搭桥以及仰卧位骨盆上抬3种深层弱链稳定肌状态,并据其状态以无痛为原则设计俯卧位搭桥、侧卧位骨盆抬高以及仰卧位骨盆上抬3项在内的训练方案,医师一手放置于患者腹部,另一只手放置于骶部,患者脊柱的前探缓缓减轻之后双手慢慢放开,帮助患者进行腹横肌收缩,并适当经吊带抖动,至患者可承受上限,其中,负荷可通过支点改变、不对称性以及弹性带增加或减少等方法进行调节,每个训练动作持续20 s,以患者 耐 受 为 前 提,5 次/组,每 组 间 隔30 s,3 次/d,6次/周。均持续训练3个月。
3 讨论
脑梗死后发生偏瘫的原因主要有,梗死损伤患者高位中枢神经引起运动系统失调,导致原本受调控和被抑制的运动反射被释放,引起肌张力异常和肢体协调性紊乱,进而表现为协同运动、紧张性反射以及联合性运动反应等
,有学者指出
,脑梗死患者偏瘫产生步态异常与患者下肢力量下降,引起踝及膝关节稳定性降低,下肢整体肌肉紊乱无法协调而导致向前推进和蹬高地面综合征有关,而恢复期偏瘫患者出现剪刀步态、画圈步态以及膝反张等异常步态则与其患侧相关肌肉力量降低和痉挛引起足下垂、屈膝以及屈髋障碍,出现患肢相对变长,运动力学改变有关,而临床纠正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异常步态主要通过步行训练,可整体化、精准化的对患者重心偏移、下肢力量等进行康复,但缺乏针对性且对患者运动控制、膝关节本体感觉等改善效果有限,故寻求更为针对、有效的康复手段十分必要
。
悬吊运动疗法通过相应的悬吊系统将相应部位吊起,降低训练过程中摩擦力和重力的影响,从而利于其下肢运动功能调整和稳定性、平衡能力的早期训练,还可减少训练时患肢负重,缓解下肢肌张力,使协同运动得到抑制,分离动作充分诱发进而使异常步态得以矫正,还可极大降低运动康复训练损伤,使患者康复信心和康复配合大大提升
。本研究显示,强化组3个月末,BBS、Sheikn评分及TCT等躯干控制平衡能力指标均高于常规组,步行生活能力:MBI和FAC均高于常规组,10 m步行时间低于常规组,膝关节本体感觉,30°起伸及30°起屈被动复位时及移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值偏差较常规组低(
<0.05),提示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高频悬吊强化训练有利于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步行生活能力以及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改善,分析原因:悬吊运动是以不稳定着力面作为基础进行核心肌群康复锻炼,刺激患者本体运动感觉的输入,促进受损的相关脑功能重组达到改善运动障碍的目的,其中,悬吊系统将患者下肢近端固定,保留远端肢体活动的随意性进行针对性开链运动,可将膝关节活动时其他肌肉代偿和外力干扰去除,保证被锻炼的肌肉能够单独发力,达到错误发力的纠正效果
;而将远端固定的闭链式锻炼可对患者运动链内涉及的全部肌肉进行调动,锻炼关节肌肉协调性和力量,而调节受力部位则可使受力力矩和杠杆改变,使运动难度降低或增加,则可有效调节输入的本体感觉刺激强度,从而有效提升神经对相应肌肉的调节与支配能力
;此外,悬吊训练以不稳定支撑面作为发力点,可促进关节活动时肌肉对相应拮抗肌与主动肌进行调整,进而使患者协调性得到锻炼,还具有肌肉力量提升和神经肌肉控制作用,两种运动形式综合可有效提升患肢肌肉协调性和力量,促进脑梗死患者受损脑组织功能的重组和本体感觉输入的感知,最终达到对患肢肌肉和神经控制能力的重建,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
。
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身体没有病,还指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心理健康、行为健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常规康复运动基础上联合高频悬吊强化训练,可有效改善其患肢肌肉协调性和力量,有效改善其躯干控制平衡能力、步行生活能力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本研究探讨了高频悬吊强化训练对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步行生活能力及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改善效果,但对步行生活能力等的评估多采用量表,其主观成分较大,且常规干预中患者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训练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后期将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以及提升主观能动性的方法,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1] 赵晓坤,周俊杰,张倩倩.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5):516-518.
[2] 陈伟伽,朱圆圆.功能肌力训练带结合悬吊设计的核心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9,45(8):851-853.
[3] 胡川,杨晓,顾莹,等.悬吊运动训练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Pusher 综合征疗效分析[J].康复学报,2020,30(5):400-404.
[4] 马秋云,王正田,马崇,等.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期脑卒中病人肢体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4):2428-2431.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136-144.
[6] 薛利凤.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4):700-702.
[7] 李响,李丽,陈运峰,等.悬吊循经弹拨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8,28(4):47-50,58.
[8] 赵彬,唐强,王艳,等.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9,34(10):529-531.
[9] 季丽平,陈炳,章国伟,等.头电针疗法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7):1244-1247.
[10] 牟谷萼,肖露,张元勋,等.悬吊训练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8):963-967.
[11] 孙文琳,孟殿怀,刘阳阳,等.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康复学报,2021,31(4):279-285.
[12] 刘育锋,武娟利.头针联合悬吊训练对小儿脑瘫患儿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4):573-574.
[13] 李静,熊斌,王永召,等.悬吊训练用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8):959-962.
[14] 龚巧鹭,张建梅.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110-113.
[15] 毛朝琴,杨立志,何志文,等.不同频率悬吊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20,36(2):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