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对陈家沟居民静息心率及心电影响研究
2022-07-01顾迎春韩凌孙兵兵尹宁伟赵智琛连鸿凯王东伟
以往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静息心率与寿命呈负相关
,而经常参与一定强度运动锻炼可通过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等途径显著影响静息心率
。此外,其他心电学指标如QT离散度是反映心肌病理改变的关键指标,对心肌重构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此外,还能预测心室肌电的不稳定性,与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显著相关
。亦有研究发现
规律中等强度运动疗法可能对其存在改善趋势。传统身心疗法太极拳运动是在各个年龄段均广泛接受的有氧运动,它融合了中医理论,且具有冥想、舒缓心境等优势,并将人身体与心理、精神与躯体、自身与社会环境整体有机统一的有氧运动
。已有多个研究报道
太极拳干预对心肺疾病、骨关节肌肉疾病、睡眠、心理、预防跌倒、帕金森病等疗效显著,而长期习练太极拳对人体心电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针对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常驻居民进行研究,明确长期习练太极拳对静息心率及其他心电指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团队于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对陈家沟常驻居民进行入户登记调查,共有1 937人参与了这项研究,并统一组织于当地县医院体检,统计发现陈家沟居民总练拳率约52.1%,练拳人群中坚持练拳组居民占66.1%,平均练拳时间(23.79±18.38)年。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纳入从未练拳居民及坚持练拳居民,匹配容差为0.2。
本项研究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件号:201901),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900023059),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陈家沟居民习练太极拳背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是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式太极拳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创立的,并在家传武式与民间武式研究基础上,学习各家精髓,结合《拳经》的理论与拳式,以内部力量为主体创立了太极拳及太极拳理论。自陈王廷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不断对原有的拳套进行加工提炼,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陈家沟村民留存习练太极拳的习俗,目前民间广为流传的主要是简化陈式太极二十四式,包括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拦雀尾;单鞭;左右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式独立;右下式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年龄≥18岁;均为陈家沟本地居民;参与统一体检并具备自主活动能力;除外既往明确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影响基础心率药物的居民;除外基线档案资料不全居民;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本研究发现坚持练拳组平均静息心率(69.76±10.00)次/min,从未练拳组平均静息心率(72.98±11.85)次/min,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0.004);同样,坚持练拳组QRS间期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与从未练拳组相比,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1.5 监测指标①静息心率:应用ECG1200G型号心电图机于体检居民安静状态下行心电图检查,收集静息心率,为避免行心电图检查时紧张情绪导致心率波动干扰,联合纳入入户登记时测量的静息心率,两者取平均值即为最终静息心率。②PR间期、QRS间期:同样应用ECG1200G型号心电图机获取PR间期、QRS间期、QT/QTc间期数据。③QT离散度:针对陈家沟体检居民,由同一个医师记录每位居民安静状态下的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计算QT间期,每个心电导联均连续测量3个QT间期,然后取其平均值,得出QTd即为心电图导联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为排除心率对其影响,均采用Bazett公式校正:即QTcd=QTd/RR间期1/2,规定每份心电图测量不少于8个导联。
2.1 纳入居民基线数据分析本研究纳入陈家沟居民561例,其中从未练拳组282例,坚持练拳组279例。两组基线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及并存疾病。临床特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1。
2)本文将AHP法、信息熵法、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来定量化估算永川区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区域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估算研究中无法科学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问题,既可以充分挖掘评价指标权重结构中的专家主观经验信息也可以充分参考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的客观差异信息。
市售的复方感冒药无非是上述五类成分的不同排列组合:比如“艾畅”是止咳成分和减轻鼻黏膜充血成分的组合;比如“惠菲宁”是减轻鼻黏膜充血成分、止咳成分和抗过敏成分的组合;比如“泰诺儿童感冒糖浆”是抗过敏成分、减轻鼻黏膜充血成分、解热镇痛抗炎成分和止咳成分的组合。
1.4 分组 从未练拳组:本研究将从未练拳或间断练拳时间不满1年者视为从未练拳。坚持练拳组:坚持每周练习陈氏太极拳24式≥3次,且满1年以上者视为坚持练拳,15~45 min/次,所练拳种包括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小架等。
2.2 坚持太极拳习练对静息心率及心电影响
2 结果
例如:在“研究碰撞系统动量变化规律”时,为了体现探究的完整性,笔者曾尝试过将实验数据探究和理论分析放在一节课上完成。结果发现,由于时间仓促,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而理论分析也由于时间仓促而流于形式。而后将“理论分析”让学生在课外探究,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两全其美的。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充分理解、掌握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同时还能激发课外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从血清型来看,各地分离的猪沙门氏菌病病原体血清型很不一致,其中最为主要的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此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的发生。
2.3 习练太极拳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静息心率及心电影响 本研究进一步根据纳入居民的年龄段,分为青年组(18~35岁)、中年组(36~59岁)及老年组(60岁以上),三个分组中性别均具有可比性(
>0.05)。明确习练太极拳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静息心率及心电影响,结果发现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中坚持习练太极拳的居民静息心率及QRS间期均显著改善;青年组及中年组中坚持练拳组居民的QTcd也显著偏低,但在老年组中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间期在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中均未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前述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开放依据一国发展阶段的不同可能会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异质性影响,符合现实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效果大相径庭的现象。那么这种异质性究竟从何而来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检验假说3以明确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对此,我们依据式(2),通过引入交叉项的方法以明确金融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边界条件,并依据式(3)进一步确定金融发展是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渠道。表5报告了检验结果。
3 讨论
众所周知,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心血管器官各项功能逐渐下降,其中以心室顺应性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弹性减弱、动脉血压升高、心率代偿性增加等生理变化较明显,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从生理上改善心功能及预防心脏功能衰退。
本研究发现与从未练拳者相比,长期习练太极拳者可显著降低静息心率,在不同年龄段均可观察到下降趋势,理论上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对β-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性降低或内在心率降低等机制密不可分
。相关研究
通过研究太极拳运动对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发现,太极拳组在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的输出增加,而收缩压、心率-收缩压乘积和交感神经的活动明显减少,提示太极拳锻炼可以降低中老年人运动中心率升高的幅度,提高心率变异的恢复速度和安静时迷走神经的张力,与本研究结论一致。Liu等
针对抑郁患者为期24周太极拳干预训练发现太极拳运动对其心率变异性参数存在积极影响,对中青年人群研究亦存在相似效应。基础研究
也发现运动训练可增强OTergic通路的表达/活性,改善心脏的自主神经控制,即运动训练可通过增加脑干- 室下丘脑室旁核互易网络内有益的神经塑性适应性变化,消除了年龄依赖性有害重塑,并增强了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调节,从而改善自主功能。除此之外,素有“运动中冥想”之称的太极拳运动,因其习练要领要求以意念导引动作,同时要求呼吸运动和神经肌肉的主动放松,即“意与形”“意与气”“气与形”三者和谐辨证、密切结合,可达到宁心安神、舒展肢体、活络筋骨等康复效果。一项日本的研究
也通过监测运动前后脑电图和情绪状态曲线证实了24TJQ锻炼可抑制消极情绪,诱发静息的觉醒状态,对身心都具有放松作用,可能对静息心率及心电起到改善作用。
QT离散度是心室肌复极化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长/短QT综合征、冠心病、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判定等方面都有较为肯定的价值,但是规律有氧运动对QT离散度影响证据仍欠缺。多个研究表明
经过12周有氧运动后,参与者心电图QTd和QTcd均明显改善,特别是QTcd,几乎接近正常组水平。Boidin等研究
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连续训练对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死亡危险标志的影响,同样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中心率恢复显著改善。另一项研究
评估合成代谢雄激素和运动训练对大鼠心室复极和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综合影响亦表明基础药物治疗结合有氧运动训练方案可减轻因高剂量的合成代谢雄激素诱导的心室复极异常。与本研究结论一致,长期习练太极拳者可使QT离散度得以改善,而对于不同年龄进行比较,仍发现长期太极拳运动对于心电的改善,提示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作为一种良性的应激刺激,可能对正常或异常心肌的电生理活动状态存在一定的调节效应,同时改善心肌重构,增强心肌功能。
综上所述,长期习练太极拳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静息心率及心电活动产生影响,在各个年龄段均可获益,可能作为一种良性应激刺激改善QT离散度。
[1] BOUDOULAS K D,BORER J S,BOUDOULAS H.Heart Rate,Life Expectancy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J].Cardiology,2015,132(4):199-212.
[2] REIMERS A K,KNAPP G,REIMERS C D.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Resting Heart Rat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al Studies[J].J Clin Med,2018,7(12):503.
[3] SONGSORN P,SOMNARIN K,JAITAN S,et al.The effect of whole-body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insufficiently active adults [J].J Exerc Sci Fit,2022,20(1):48-53.
[4] 苏兵.miR-125b 水平及QT 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20.
[5] 李仲展,黄国权,高明霞.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0,44(5):594-596.
[6] BRASCHI A,FRASHERI A,LOMBARDO R M,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peak-Tend/QT and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Takotsubo syndrome[J].Acta Cardiol,2021,76(7):732-738.
[7] ARONOV D,BUBNOVA M,IOSSELIANI D,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а Medical Centre- and 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Coronary Bypass Graft Surgery[J].Arch Med Res,2019,50(3):122-132.
[8] POKORSKI M,SUCHORZYNSKA A.Psychobehavioral Effects of Meditation[J].Adv Exp Med Biol,2018(1023):85-91.
[9] HUANG J,WANG D,WANG J.Clinical Evidence of Tai Chi Exercise Prescrip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21(10):5558805.
[10] CHENG L,QIAN L,CHANG S,et al.Effect of Tai Chi on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sleep quality among older adult women after exercise cessation[J].Res Sports Med,2021,29(4):395-405.
[11] SIU P M,YU A P,TAM B T,et al.Effects of Tai Chi or Exercise on Sleep in Older Adults With Insomnia: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JAMA Netw Open,2021,4 (2):e2037199.
[12] 毛康哲,王秋生,秦振翼.针对性核心训练对存在腿长差异的非特异性腰疼人群长期疗效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1):105-108.
[13] BAHRAINY S,LEVY W C,BUSEY J M,et al.Exercise training bradycardia is largely explained by reduced intrinsic heart rate[J].Int J Cardiol,2016(222):213-216.
[14] 顾迎春,孙漾丽,胡大一,等.太极拳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9):1147-1149.
[15] LIU J,XIE H,LIU M,et al.The Effects of Tai Chi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Older Chinese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on[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8,15 (12):2771.
[16] SANTOS C R,RUGGERI A,CERONI A,et al.Exercise training abrogates age-dependent loss of hypothalamic oxytocinergic circuitry and maintains high parasympathetic activity[J].J Neuroendocrinol,2018(14):e12601.
[17] LIU Y,MIMURA K,WANG L,et al.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24-style taijiquan [J].Neuropsychobiology,2005,52(4):212-218.
[18] 伍媛,刘翠中,梁力晖.中等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QT 离散度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7,35(3):278-279.
[19] BOIDIN M,GAYDA M,HENRI C,et al.Effects of interval training on risk markers for arrhythmic death: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lin Rehabil,2019,33(8):1320-1330.
[20] MAROCOLO M,KATAYAMA P L,MEIRELES A,et al.Combined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and high doses of anabolic steroids on cardiac autonomic modulation and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properties in rats[J].Can J Physiol Pharmacol,2019,97(12):1185-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