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疗养中心建设与发展思考
2022-10-16李萍李杰格振硕杨泽鹏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医疗行业也逐步实现从传统医学到数字医学的转变。随着可穿戴智能设备、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技术、5G网络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泛运用,智慧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智慧医疗的起源可追溯到2009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概念,是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更高阶段
。智慧疗养是智慧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智慧疗养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实践,通过信息化与疗养健康事业深度融合,以疗养员为中心,探索新服务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提高疗养保障能力、改善疗养服务品质的体系化建设。其目标是搭建智慧疗养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建成疗养服务、健康管理、运营管理等三大业务应用;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安全防护、信息管控等信息化保障体系。实现疗养中心业务流程高效化、临床支持智能化、日常管理精确化、疗养服务便捷化的目标。
1 智慧疗养产生的形势背景
1.1 有效落实国家战略部署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依据《关于全面推进军队数字化医院疗养院建设的意见》和“新一代医院疗养院信息系统应用框架”,要履行好“保障疗养人员身心健康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新职能使命
,运用新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疗养模式、提升疗养服务体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必须助推传统疗养向智慧疗养方向的转变。
滤水管选用直径139.7 mm,壁厚7.72 mm国产石油无缝钢管,钢级J55,加工打孔,孔径14 mm,孔隙率12%,过滤器采用不锈钢丝网,缠不锈钢丝,缠丝间距0.7~0.9 mm,下深1594.75~3167.11 m,滤水管有效长度667.88 m,其中不锈钢丝388.22 m。安装在取水层段中主要含水层部位,滤水管与含水层基本吻合。
1.2 有效增强核心保障能力 近十年来,疗养任务、疗养对象、疗养需求都发生了较大改变,疗养模式和手段也随之产生了发展变化
。要适应这些新变化,运用创新模式做好实时动态健康管理,促进战斗力快速恢复提升,持续深化疗养服务品质内涵,打造专业化、全维化、个性化、亲情化的“四化”服务
,必须在智慧疗养上下功夫。
“这一生我也累了,只求服侍你,儿子有个前途,别的我都没有考虑。自从海峰走了后,我感到亏欠蒋家太多,唯有把你照顾好,我才安心!”
2.1 疗养信息系统老旧、兼容程度不高 目前《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已经上线运行近20年时间,老旧问题突出,不能满足特勤、专项疗养等新业务需求,在疗养质量管理、疗养效果评估、健康教育、特勤数据管理上存在缺项
;针对疗养员健康查体的体检系统为各疗养中心自行开发或引进,没有参照统一的标准和数据结构,在资源共享上存在一定困难。
4.2 打造精细管理保障平台 其核心是围绕医院资源规划(HRP)模型,基于运营数据中心建立业务分析平台,为临床和管理部门提供业务分析数据;面向管理者,建立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对全营区运营情况进行宏观分析,实时掌握营区的运行情况,辅助管理层在人力调配、专科分配和设备维护、预算增减等方面做出决策。一方面,利用条码、RFID(射频识别)标签等物联网技术对固定资产、医疗设备、耗材、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等进行综合管理,以此建立运营和决策支撑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以营区视频监控为核心,接入门禁控制、周界报警、电子巡更、对讲、广播、停车场管理、动环监控、指挥调度等子系统。完善智慧营区建设。
2 智慧疗养中心建设的现状
1.3 有效提高卫勤管理水平 军队卫生信息系统发展已提出“标准统一、上通下达、功能完备”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要求疗养中心领导能及时准确掌握全面数据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要求临床科室能及时准确获取完整的电子疗案,得到辅助决策支持等。为此,需要有效提高疗养中心管理水平、提升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这就要求疗养中心必须走智慧化发展道路。
4.1 打造基础设施支撑平台 随着军队疗养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运行的系统越来越多,比如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含特勤路径模块)、标准体检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成本核算系统、医学文献数据库、办公平台等。承载这些系统的基础支撑平台尤为关键,疗养中心的基础网络普遍存在光缆芯数少、带宽不足、覆盖区域不全,传输设备落后、不稳定的问题,首先要完成基础网络建设,包括完善光缆和管网建设、升级主干网络架构、实现主干网冗余、提升网络出口带宽,进行设备升级扩容。在此基础上,建成全域覆盖的WIFI和5G网络
,依托无线网络
建设物联网基础智能设施。其次是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信息系统的基石,也是智慧疗养运行的基础,需采用集群
、虚拟化等技术升级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以此完善、提升信息系统性能,保证各应用运行在一个安全可靠、伸缩性强的平台之上,实现应用系统的双活架构
。最后是信息安全保障,在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基础上,完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安全通报、隐私保护、应急处置、容灾备份、升级维护等机制,提高整体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及动态感知能力。
2.3 疗养保障模式简单、智慧化程度低 智慧医疗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但是在疗养中心的推进还是方兴未艾,不能有效满足新时代疗养人员的健康保障需求。例如健康教育仍然是采用人工授课、现场咨询、书本自学等耗时费力的形式,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信息多媒体技术、沉浸式体验等鲜明有特色的方式,实现疗养员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
3.2 创新引领,协调发展 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应用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与疗养领域深度融合。实现疗养业务与健康数据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开放和业务协同应用。按照标准先行,安全为先,自主可控等原则,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安全保障的关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安全防护能力。
2.4 信息专业人才匮乏、梯队化不合理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需要一支既有医学知识背景、了解特勤疗养内涵机制、又懂得信息技术的高水平团队。而疗养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少,能够独当一面,开发软件系统、掌握网络架设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性工作和科研立项不足,加上专业技术干部交流学习的机会少,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比较缓慢。这些都直接导致疗养中心的智慧化建设落后于医院,低于业内平均水平。
3 智慧疗养中心建设的思路原则
3.3 需求牵引,稳步提升 着眼疗养中心改革发展对信息化建设整体要求,注重特勤疗养、专项疗养等路径开发与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
,优化疗养服务流程,提供管理决策辅助支持。制度化推进信息系统优化、迭代与更新,稳步实现业务流程网络化、疗养手段智能化、科学管理精确化的目标,多维度提升疗养中心智慧化保障能力和水平。
为了确保整个课堂教学都是有效的,在课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应该提前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全部准备好,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教师准备,精心规划课本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问题设计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等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是学生准备,首先应该整体感知课本内容,对本课程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找到其中的疑惑,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高效的解决,促使课堂学习得到正常开展。
3.1 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主动适应特勤疗养保障、官兵健康管理、体适能训练提升等新任务和科学化管理需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体制
,统筹规划疗养业务、练兵备战、党建管理、科研教学、管理决策等领域的建设项目,完成基础网络建设、业务软件开发整合等重点项目建设。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集中管控设计、建设、管理各环节,确保智慧疗养中心的建设有序推进。
4 智慧疗养中心建设的主体内容
2.2 智能管理水平落后、数据利用率低 近些年,各大型疗养机构都在不断的自主研发各类信息系统,但从整体来说,大部分中小型军队疗养中心信息化建设仍然比较落后,推进比较缓慢。疗养中心尚未能完全摆脱人工管理和手工录入查询,办公自动化、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存在缺漏项,未能整合统一,无法高效运用数据资源,影响对管理的客观评价和科学决策。
由于资金扶持始终是农村扶贫的中心环节,中国在扶贫资金管理方面的试验和创新较多。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有:第一,地区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由模糊分配改为主要按要素法进行分配;第二,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报账制;第三,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监测信息系统对资金进行监管;第四,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和资金分配、使用公开公示制度;第五,建立审计、财政、业务部门、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监管机制。
4.3 打造智慧疗养综合信息平台
首先要完成疗养信息系统全面升级,以电子疗案为核心、以集成平台
建设为基础,打造更有针对性的特勤疗养模块
,提供对预约登记、接诊收治、特勤查体、生理心理训练、团训、疗养因子治疗、膳食管理、回访、疗养指标评价管理等全流程、立体式服务管理。其次,嵌入标准化健康管理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等,实现临床业务系统单点登录与数据集成应用。应用智能健康评估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提供私人定制日常健康改善计划(饮食、运动、监测、宣教、提醒等),并监督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最后,运用新媒体技术对结束疗期人员进行健康跟踪服务,持续观察评估健康状况和疗养效果,为后续疗养服务改进提供参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促进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帮助他们找到文化归属,必须大力发展华文教育。然而,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由于老一辈华族逐渐作古、华文教育人才有限、教学方式落伍、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资金有限,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华文开放,华族子弟并没有在语言、思想、传统礼仪、族群精神上发生多少改变。
4.4 创新驱动疗养服务体验提升 重点在于做好智慧疗房建设,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疗养人员与医护人员、智能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互通,达到信息一体化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以疗养人员为中心,提供有品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感知设备,结合5G网络实现身份标识、数据采集、接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定位、导航、语音呼叫等“贴身管家式”疗养服务
,实现5G移动查房,智慧护理等功能。结合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投屏技术、微信公众号
、智能APP
等运用,提供资讯、导览、健康宣教、外游解说等服务,推动AI和5G时代下疗养中心的智能化升级,切实提高健康宣教成效,提升疗养服务体验。
5 智慧疗养中心建设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 加强疗养中心智慧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划定责任范围,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一把手”管理责任制,做到工作明确和源头可溯。成立专题工作小组,按照“管运分离、共促发展”的建设模式,探索创新的建设模式和采购模式,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以“资源整合、数据集中、节约高效”为原则,由保障部门负责统筹规划、信息经管科负责推进实施,工作小组监督指导,统一全中心智慧化建设整体步伐。
5.2 保障资金投入,注重建设成效 规划先行,提前预算,结合单位财力状况,做好资金保障工作。提高各部门对智慧疗养中心建设的认识,形成智慧化建设和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使用统一按照年度计划执行,严格做到精打细算、厉行节俭,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在中心年度预算、专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和对口单位支持。
5.3 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工作队伍 通过培养和引进,建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实施工程师、数字资源管理工程师等组成的管理人才队伍,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网络与数据库工程师等组成的专业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确保信息人才梯队合理,提升研发与保障能力,助推智慧疗养中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糜泽花,钱爱兵.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366-370.
[2] 鞠金涛,董旭.军改后军队疗养机构的建设与发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7):615-617.
[3] 李顺飞,何伟华,高博,等.军队智慧型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人民军医,2018,61(11):1080-1082,1086.
[4] 胡冰冰,裴志刚.军队康复疗养中心转型重塑[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6):513-515.
[5] 熊毅,杨建强,李夏,等.特勤官兵的疗养需求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南军医,2021,23(2):188-190.
[6] 李萍.军队特勤疗养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11):1124-1127.
[7] 徐若然,周博雅,朱伯健,等.一体化智慧医疗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1):72-74.
[8] 李夏,陈颢元,张美羡,等.基于大健康理念的涉核特勤疗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7):683-685.
[9] 李良,谢梦楠,杜忠岩.运营商5G智能专网建设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20(2):45-50.
[10] 方拥军,鲍胜文,肖小兵,等.LoRa 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2021,28(3):85-88.
[11] 潘云.基于Hadoop 技术的疗养中心信息化建设与改进[J].生命科学仪器,2020,18(5):59-65.
[12] 李敏,余海,戴兢,等.军队智慧疗养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研发[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5):463-467.
[13] 王雷,肖征,周晓明,等.军队特勤疗养中心大数据中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 (11):1137-1139.
[14] 代春丽,李麟.新体制下构建疗养中心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的思考[J].海军医学杂志,2019,40(5):499-500.
[15] 郑双锦,姚聪良,刘薇,等.军队疗养机构个性化路径设计[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6):565-566,571.
[16] 代维利,曲丹,高健,等.军队特勤疗养中心智能自助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6):85-87.
[17] 谢辉,王豹,项莉.微信等新媒体医疗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2):72-73,76.
[18] 王春杨,宋迪奇.试论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32(20):156-157.
[19] 李敏,张德栋,余海,等.智慧疗养APP 在援鄂医疗队任务后专项疗养保障中的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2020,22(6):667-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