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我国养老模式中的优势与问题探讨
2022-04-28董珍珍王谦周海燕
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养老压力巨大,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势在必行。中医“治未病”思想和方法在医养结合模式中具有独特优势,应当加以重视,积极实践探索应用模式,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治未病”思想在养老领域的作用最大化,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高质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早日实现健康养老、活力养老的目标。
1 我国老龄化现状
当今全世界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受国情影响,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高达2.6亿,占总人口的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
,预计在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以60岁为老龄起点)
。与老龄化相伴而来的是“少子”问题,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已经到了超低生育率的临界值,低生育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生育率降低、出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少子老龄化的到来将给国家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人口老龄化是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基本国情,少子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力减少,必然增加家庭养老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且多数老人存在健康问题,带病生存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疗、照料、康复需求日益增长,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策引导,不能合理整合目前我国老年健康与养老服务资源,不足以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
《计算机导论》是长安大学面向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大类通识培养课程。课程着重讲解计算机构成及各部分协同工作原理,结合生活实例介绍现实世界问题映射到计算机世界的求解过程和主要方法、技术,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计算思维方法。课程覆盖面广,内容抽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时有限,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需要采用新的学习方法、灵活的教学形式作为补充。
以健康老龄化为目标导向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自2005年提出后,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影响了国家养老政策的制定
。我国早在《中国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2011)》中,就已经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出要“推进养护、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
。国务院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速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模式
,2019年《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基本养老服务惠及每个老年人,并鼓励发展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养老需求,实现个性化健康养老目标
。
3.3 中医“治未病”“防”的优势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慢病已成为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2019年我国总死亡人数中88.5%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老年人生命健康危害尤为突出,所占死亡比例高达80.7%。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慢病患者数量将会不断增加,WHO预测到2030年我国慢病的患病率将至少增加40%
,慢病管理形势严峻,压力巨大,如何预防慢性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医“治未病”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作用。国家为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2020年发布了《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和《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中均明确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重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在老年人中的应用,积极推动个体化中医健康养生保健计划,及时预防重病、大病的发生
。各地政府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也在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发展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医“治未病”在养老模式中的巨大优势毋庸置疑,如何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如何构建具有中医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值得业界关注。
3中医“?治未病”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优势
4.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得到了推广,但是尚未普及,民众“治未病”的意识和认知水平不高,而老年人往往对“治未病”有迫切需求,但缺少宣传专业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与“治未病”思想的官方平台,宣传力度不强,因此各种养生节目、保健品大行其道,老年人往往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因此上当受骗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医“治未病”的形象。中医“治未病”在各类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中实施也存在诸多问题,专业的“治未病”人才队伍缺乏制约“治未病”的发展,缺乏中医“治未病”专业知识培训,学科带头人、专家型人才及专职的管理人员稀缺
,缺乏人才激励制度;行业内人员对“治未病”的认识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差
,存在对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认识不清等问题,“治未病”理论体系有待完善,从业者需转变服务理念
;当前提供中医“治未病”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少,存在服务面较窄、质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单一、服务不规范等现象;目前“治未病”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中,服务网络不健全,立法监督欠缺,还需进一步完善体制、规范管理。
《卫风·伯兮》中提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说的就是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我对你的相思之苦,但是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亲爱的爱人能快些回来。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慢病管理“预防在先,防重于治”的原则不谋而合,近年来广泛参与慢病管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管理理念与方法,其中参与最多的项目是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认为,所谓体质就是个体在先天和后天影响下所形成的固有生命特质,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体现
。影响个体发病、转归及预后,体质平和是健康的标志,体质偏颇被视为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的防治可从体质辨识入手,通过体质的辨识、慢性病发病风险预测技术识别慢性病的高危体质人群,选取中医“治未病”的特色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对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干预
,从而实现对慢性病防控关口的前移
。实现慢病管理的“三早”,即早预测、早发现、早治疗,达到降低慢病“三率”的目的,即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减轻养老的医疗压力,节约社会资源。
3.1 中医“治未病”“养”的优势 中医医养结合的理念贯穿疾病全过程,在养生方面优势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养生体系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养生原则。中医对老人年龄分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且当时已经对衰老的原因、规律以及如何延缓衰老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中医形成了形神共养,顺应自然,平衡阴阳,动静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独特的养生原则。中医认为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体质因素决定的,疾病好转和恶化的不同转归也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会根据体质特征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采取相应的中医养生措施,通过饮食起居调节、经络腧穴养生、药物养生、功法养生及音乐养生、志趣养生、色彩养生、香薰养生等调情志的养生方法,全方位综合调养,改善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好的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从而满足老年人养生、防病、长寿的目的。
“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对接,将医疗、康复、保健和养老的服务整合起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是大势所趋。这种养老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延长自理期,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不同国家养老模式的构建都具有自身特色,我国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然离不开祖国医学,相比于西医,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更具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解决医养结合中的一些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医“治未病”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没有明确的定位,而且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本应有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想法很难实现,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对话中不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大胆主动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师生和学生之间建立的良好互动关系是教师采取针对性教学和完善教学策略的重要前提。
3.2 中医“治未病”“医”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新的医学模式不再仅关注于对器质性病变的防治,对于亚健康状态也越来越关注。根据WHO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亚健康状态所占比例高达75%
,而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困扰人们的生活,根据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亚健康被定义为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人群,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但临床上理化检测多无明显异常,亦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确实有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表现
。如果不加干预,亚健康状态慢慢会变成疾病状态,必将会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增加社会负担。西医对这部分“未病”人群没有有效的干预方法,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识别和调理具有明显优势。中医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理论为基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人体状态进行综合诊察判断,辨证论治给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使人体恢复健康平和的状态。
4 中医“治未病”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治未病”具体有三层含义,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医”“养”“防”一体。“治未病”通过综合利用中医特色治疗手段与健康干预方法,结合体质辨识,在个体健康状态的调养和慢性病管理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对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老年病、慢性病,可预防其发病、减缓疾病进程、防止复发,可显著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4.2 对策建议
瓷器画上构图,需要去掌握新彩的独特料性,装饰手法上也可以拜托很多工艺上的局限性,这样会给装饰带来很多自由随性且灵动感十分强烈的绘画风格,从而也能形成自己独特绘画风格。由于不同的装饰对象,所以对于表现手法也要根据不同题材来做改变。当对新彩料性有一定程度掌握,那绘画的起稿也能较为灵活的变动。从而使料可以适应自我的感官表达,达到最理想的表达手法。
4.2.1 加强政策保障,完善监管机制 将“治未病”融入我国养老模式是国家养老策略,各地方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地方医疗资源特点,理顺本地中医“治未病”医养结合模式,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高效联动模式,保证政策落地。加强财政扶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治未病”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鼓励将“治未病”项目纳入医保范围。另外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完善监管体系,保障“治未病”能够在各类养老机构中顺利开展,造福社会。
4.2.2 加强医养结合和中医“治未病”思想宣传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医药与“治未病”思想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养老政策,了解医养结合模式,并正确认识中医“治未病”在养老模式中的优势。对本地可以提供中医“治未病”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进行适当宣传,定期对民众开放,使更多人对医养结合和“治未病”有更直观的了解。养老政策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宣传应当常态化,落实到具体单位,注意不要忽略农村及偏远地区,而且也要重视对年轻人的宣传普及,使更多的人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接受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要走进高校课堂,特别是与养老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具有“治未病”意识和能力的专业医养结合人才。
4.2.3 加强人才培训和激励 专业中医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治未病”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应用,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另一方面是加强现有医养结合机构人员的培训,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治未病”相关思想、理论与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其认识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养老领域不可替代的优势,促使从业人员转变服务态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高质量的“治未病”服务。另外,医养结合行业想要留住专业人才,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医养结合机构中专业人才的考核评价、奖励激励、薪酬福利等制度,畅通其晋升渠道。稳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专业人才梯队,保障中医“治未病”在医养结合养老领域的良性发展。
尤其目前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接受程度并不理想,更加预示着文学译介必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在选择译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受众,对境外受众建立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首先,专业读者与大众读者并重,选择普通读者现阶段愿意接受且能够接受的题材;其次,鉴于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选取的文学作品应由浅入深,逐步过渡;此外,还应该处理好文化传播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推动文学作品的海外推介。
5 小结
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大势所趋,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医养结合”理念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可以提升国民健康意识,强化疾病预防意识,大大改善中国养老现状,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不可否认,中医“治未病”在养老领域的应用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及早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医“治未病”在养老模式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健康养老的目标,加速建设“健康中国”,需要业界共同努力。
[1 ] 邹多为,魏玉坤. 如何应对加速的老龄化[EB/OL].[2021-05-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9955881 2237605327&wfr=spider&for=pc.
[2] 穆光宗.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关系的再讨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15.
[3] 陈卫.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三孩政策: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21(5):25-35.
[4] 吴玉韶.将老龄化之危转化为积极应对之机[N].健康报,2021-05-17(评论.新闻).
[5] 史晓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出路探索[J].发展研究,2021,38(12):57-63.
[6] 王莉莉.健康战略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政策新进展[J].兰 州 学 刊,2021(12):118-130.
[7] 杨永菊,张宇鹏,范春博,等.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模式中的优势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3):79-81.
[8] 白金龙.机构养老服务供求不平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6):178-179.
[11] 杨化利.亚健康与中医未病、体质、证候关系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9):73-76.
[12]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ZYYXH/T2-2006[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3] 朱嵘.《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79-80.
[14] 唐钧,李军.健康社会学视角下的整体健康观和健康管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9(8):130-148.
[15] 王琦.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1-4.
[16] 宋志靖,郑贵森,梁永林,等.中医体质辨识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与干预策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0,40(7):477-481.
[17] 张惠敏,李英帅,王济,等.基于“体病相关- 体质可调”理论的慢病防控方法学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2070-2072.
[18] 于晓彦,汤少梁,王高玲“.治未病”理念下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及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2):71-75.
[19] 聂欢欢,鲍勇,孙炜.上海郊区社区医务人员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4.
[20] 章薇.针灸:在中医“治未病”的引领作用中占主导地位[J].中国针灸,2018,38(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