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为导向的高校财政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022-04-28潘光曦
摘 要:高校开展财政学通识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抓手之一。从根本价值取向、课程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来看,财政学通识教育与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培育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高校应在培养现代公民的导向下,从深化理念认识、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等角度入手,持续优化财政学通识教育课程,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现代公民意识;财政学;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2-041-05
财政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休戚相关,其关注的核心领域是政府的收支及其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科学界定,高校财政学教学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应更多地按照“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去学习和研究财政问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公民的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新时代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特点,高校加强财政学通识教育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 通识教育与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培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方式,包含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形式。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的技术竞争力,后者则侧重将学生培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或公民。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高校通识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
发端于古希腊“博雅和自由”教育的通识教育,历经传承和发展之后,在19世纪20年代与大学高等教育联系起来,受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哈佛大学在1945年曾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教育。在这之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旨在培养视野宽广、责任感强、参与意识强、能够独立思考、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大学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的严峻挑战[2],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积极探索并设置科学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与体系,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通专融合”[3],使二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方面发挥正向协同效应,达到两翼齐飞的育人效果。
2.现代公民意识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要在“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指引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公民不能自然产生,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出来。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主阵地[4],应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现代公民教育。作为近代宪政的产物,公民意识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和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其二,对政府权力公共性的认可和监督。由此,在结合时代特色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现代公民意识又可以外化为主体意识、公共意识和国家意识,如表1所示。相应地,高校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应包含主体意识教育、公共意识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通过一系列目标明确、计划可行、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咨询答疑、宣传引导与实践模拟等教学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3.通识教育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不断融合,各国都对本国公民素质的培养日趋关注。利用高校通识教育的系统化力量提升我国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加强通识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体现在:其一,从根本价值取向来看,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与培养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目标高度契合。大学生的自由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的启发与指引,若只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则可能对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同培养的、具有良好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公民才是当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二,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呈现重基础、范围广、跨度大、文理平衡的特点,对促进不同专业的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非凡。如哈佛大学开设了文化与信仰、审美与诠释、实证推理、生命系统科学、伦理推理、物理科学、世界中的社会和美国等通识课程;复旦大学开设了人权与法、宪政文明史、法治理念与实践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丰富各领域知识,学会多角度、宽视角分析本国和国际社会事件,研究差异化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习俗,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三,从实施方式来看,有些高校采取开设讲座与组织研讨、专题授课与课后讨论、学生分享与教师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通识课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等,通过课堂角色代入,聚焦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保等领域的问题,锻炼学生参与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所以,高校必须坚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基本原则,注重通识课程的质量内涵建设,着力发挥其在培育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5]。
二、财政学通识教育与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在逻辑
1.财政学具有培育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作用
财政学界对我国财政基础理论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从老一辈的财政学家许毅、姜维壮、陈共、邓子基等到当代的郭庆旺、李俊生、刘尚希、吕冰洋学者等都对丰富我国财政基础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以“基础与支柱说”为基础的国家治理财政学、以“克服市场和政府双失灵,追求私人价值和公共价值的优化配置”的新市场财政学和“以风险社会为背景,以公共风险为逻辑起点,运用行为主义分析公共风险的产生和治理机制”的公共风险财政论[6]等。这些观点针对的主要问题不同,但具有明显的共性,即财政理论关注的都是公共領域问题,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2018年修订的《财政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财政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财政、税务、公共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在市场上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学习财政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让学生心怀家国天下,对提升现代公民意识产生促进作用。
2.财政学教学内容是培育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良好载体
财政学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主流的财政学本科教材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财政概论》,以及陈共、邓子基、蒋洪、哈维·罗森编著的《财政学》等。教师主要讲授内容基本涵盖了财政基础理论(含公共物品、公共选择、财政职能等)、财政支出(含政府消费支出、政府投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财政收入(含税收、非税收入、国债等)、财政管理(含政府预算、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等),上述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从他们出生的医院、消费的各类物品和多种消费行为、接受的各类教育(如学前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参加工作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等各类税款和社会保险费、退休后享受的养老和医疗等保险项目都与财政密不可分,可以说现代人的生老病死都与财政学息息相关。除此之外,社会的良性运转,公民享受的高质量国防、行政管理、基础科研、治安、公共卫生和环保等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同时也是财政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财政学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契合度很高,是培育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良好载体。
3.财政学课程的综合性契合了国家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要求
高校在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向而行,发挥协同育人功效,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财政学是一门典型的多学科有机融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阐释“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科学论断,财政学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能将思政元素寓于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敬业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以及财政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现实中与个人和社会息息相关的财政现象,助力当代大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能以合格的公民身份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事务管理。因此财政学具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表现为:一是财政学课程重点关注财政之治支撑国家之治,促使学生加深对国家治理、政府行为的理解与认同,启发学生“读懂中国”[7]。二是财政学课程蕴含丰富多元的德育元素,如民生事业建设、税法与预算法、税收协调与对外援助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法制意识和全球视野。三是财政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柱作用,依托财政学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为国为民情怀。
三、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导向的高校财政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1.鼓励高校尽快开设财政学通识课程
调查发现,当前很多高校尚未开设财政税收类的通识课程,且其他类别的通识课程也多为选修课,存在着课时较少、内容单薄、考核标准低等问题。而在美国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基本都建立了与财政相关的跨学科专业教育项目[8]。鉴于财政学通识教育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应鼓励高校深化对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在认清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尽快开设财政学通识课程,让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大学阶段接触到财政学基础知识。一是针对财经和管理类学生,要求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财政学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其运用财政税务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对非财经和管理类学生而言,可以将财政学课程设置为通识课,配合其主修专业,以培养知识面宽、公共意识强、具有家国情怀、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2.科学设计财政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
财政是公众大事、国家要事,关乎民生福祉和国家兴衰。所以关于财政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识教育主张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及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客观上要求高校要将众多学科进行融会贯通,保持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既不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也不强调专业能力的严格训练,而是侧重于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精神感悟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财政学通识课程应在符合通识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即:财政学通识教育课堂应打破“术业有专攻”的思维桎梏,体现通识教育的“全人”培养目标,按照“一切皆与财政相关”的客观原则,立足学生主修专业,通过阐述公共财政的基础知识、运行规则、典型案例和政策作用,提高学生的财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成为具备一定财税知识和素养的现代公民,能够用财政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财税现象,加深对现有财税政策的理解,利于其以后本职工作的开展,牢固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合理设置财政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
设置财政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遵循“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基本路径[9]。按照拓展学生视野的要求,并考虑到重要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财政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含如下方面:一是财政学基本知识和原理,重点介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失灵、公共选择、公共需要、公共产品、财政职能等知识点,尽量避免阐述高深的理论,适宜选取经典案例培养学生的财政思维。二是解读生活中的财政税收現象,比如高校办学资金的来源和去向、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国家重视“三农”的原因、财政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人为什么要纳税、通过哪些途径纳税,等等,多数非财经类的学生对这类问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学习财政学通识课程寻找答案。同时,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公共意识。三是财政管理中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进程,掌握税收法定原则,了解预算法及其修订内容,概括性认识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4.推进财政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提升财政学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主体意识等。一是尝试将学习主体由以“学生个人”转变为“学习小组”,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共同完成课堂学习、讨论、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等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二是采用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社会调研、学术研究、翻转课堂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启发学生主动观察财政现象,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答案[10]。三是改进财政学通识课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教师和小组成员分别对某位同学打分,然后设定相应的权重测算学生的最终成绩,教师打分要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在关注整体学习小组表现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个人的通用能力、学习态度、全面素质的考核。小组成员要注重每位同学对所有教学项目的实际参与情况,匿名打分,避免小组成员“搭便车”。
四、结语
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是高校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开展财政学通识教育对丰富大学生的财政知识体系,培养其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不存在标准范式,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积极构建和持续优化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2]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10).
[3]李晓玉,封义帆.大类招生视角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3-58.
[4]李斯霞.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12):48-52.
[5]董静兰,张晓宏.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8.
[6]许晖,林源.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家,2021(12):22-30.
[7]赵和楠.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 逻辑、困境及取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9):71-74.
[8]李俊生.财政学课程本科阶段体系建设路径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0(9):8-16+27.
[9]卢巧玲,李银丹.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探究-以台州学院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7(5):64-68.
[10]王丽,王晓洁.《财政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3):98-102.
Study 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Public Finance in Universities Oriented by Cultivating Modern Citizen Consciousness
PAN Guang-xi1,2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19, 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To implement general education in public fin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the modern citizen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teaching content and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there is a strict internal corelation between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finan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dern citizen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ivating modern citize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public financ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epening their insights into concepts, designing teaching objectives scientifically,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s properly,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ls.
Key words: Modern Citizen Consciousness; Public Finance; Gener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2-01-25
作者簡介:潘光曦(1985),男,山东德州人,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讲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财政学教学、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财政学”主干课程建设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基于案例教学的财税专业课程优化与实践”(QX2021M7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公共财政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20210115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