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绩效提升策略研究

2022-04-28章静波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劳动教育

摘  要:日本教育旅行中的劳动教育在劳动观念的养成、劳动情感的激发、劳动技能的获得、教育资源的拓展及劳动教育的衔接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为鉴,认为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绩效提升策略应包括:从“讲台”到“现场”挖掘劳动教育师资,从“刻意”到“自然”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从“单一”到“多元”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从“学习”到“对话”升级劳动教育形式,从“丑化”到“美化”全面优化劳动教育环境。

关键词: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绩效提升;日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2-031-04

近五年来,国内劳动教育相关研究陡增,劳动教育的意涵、现状、问题以及劳动教育与学科体系的融合研究成为热点。但就如何在常规学科教育体系外,如研学旅行中寻找劳动教育的创新与突破,其思考与实践尚未展开,对于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发生逻辑与实现机制的研究也几近空白。本文着眼日本教育旅行中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我国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助力提升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效果。

一、我国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得到全面加强,但相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长期处在被边缘化的境地,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首先,学校教育过程中,劳动常作为惩罚犯错学生的方式而存在,使得劳动由一种育人途径异化成惩罚手段,与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1]相背。其次,“成绩至上”风气导致学校教学倾向文化课的学习,劳动教育的开展常被窄化为讲台和教室的离身教育,甚至被其他学科的教学占用。这不仅向学生传达了劳动教育不重要的信号,更是忽略了实践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难以让学生收获劳动的快乐,更谈不上进一步认知劳动价值。同时,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劳”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常常告诫子女不好好學习的后果就是辛苦劳作,社会上的功利观念与学校劳动教育理念相矛盾,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尚未形成合力。探寻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已是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和必然要求。

2.我国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认为,青少年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2]劳动教育的知识建构也必须具备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意境性等三大因素。我国传统劳动教育课本化、表面化问题突出,教育过程缺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以及营造劳动学习的意境。研学旅行凭借其天然的“休闲性质”和开放的时空场域,为劳动教育寻求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不少研学旅行营基地也同时挂牌成为劳动实践基地,很多学校也主动或被动地在研学旅行中加入了劳动教育元素。

但经过笔者对多个劳动教育基地及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调研发现,我国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制约着劳动教育的效果。(1)劳动教育封闭化。大部分研学旅行在研学营基地展开,一般体现在集体住宿中的生活自理、手工制作体验、农事劳作体验,各营基地之间大同小异,使得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受限。学习的建构需在互动交流中实现,而学生在营基地内进行各种劳动体验时,无法与实际从事该劳动的人员发生交流,窄化了劳动知识的习得通道。(2)劳动教育浅层化。劳动幸福论认为,只有获得深层次的劳动愉悦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才能体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真正含义,也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本质。而目前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从时间、空间、内容上都停留在点到为止的程度,与劳动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相矛盾,既没有形成完整的“激励-驱动-体验-反思”的一体式学习过程,也无法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难以达到理解劳动幸福的高度。(3)劳动教育割裂化。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好的劳动教育应该全面融入研学旅行于无形。而笔者调研发现,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相对片段化,是一种单向的学习,不符合劳动学习的意境性要素,容易引发学生对劳动的负面情绪。(4)劳动教育失真化。研学旅行的劳动教育开展于营基地,大部分的劳动教育资源都是经过营基地搬运及改造的。因此,学生们看到的、体验到的劳动与真实场景下的劳动相去甚远。而且,营基地导师也并非该项劳动的实际从业者,无疑会弱化教育效果。(5)劳动教育边缘化。不少学校存在变相压缩研学旅行时间的现象,而首当其冲被压缩的往往就是劳动教育环节。教育一线的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劳动体验的时间让学生们用来写作业更有意义,同时也迎合了一部分讨厌“劳动出汗”的学生的心理。(6)劳动教育随机化。依托基地开展的劳动教育尚未形成纵横有序、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研学旅行中会接受到什么样的劳动教育,一定程度上是“随机”而定的,缺乏大中小学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

二、日本教育旅行中的劳动教育实践与经验

研学旅行在日本被称为“教育旅行”,包括历史悠久的修学旅行在内,是日本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职场访问”“职场体验”“农林渔业体验”“商业体验”等融合劳动教育的活动在日本教育旅行中占比越来越高,成为培养日本学生勤劳观和职业观的重要阵地。

1.交流体验,直击生产劳动现场:劳动观念的养成

城市化发展下,青少年远离乡村,普遍缺乏对农林渔牧业生产劳作的直观认识。日本政府自2008年推出“青少年农山渔村体验”项目,由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生走近乡村,零距离接触农林渔业,开展交流,以一线生产者为导师进行劳作学习。日本文部省调查发现,“通过接触当地农林渔业,对农林渔业产生了理解和兴趣,并出现了积极的学习欲望”“引发了对食物与生产者关系的思考”“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体验活动当地以及农山渔村生活进行积极调查研究的姿态”“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等。

2.沉浸学习,熟悉日常生活劳动:劳动技能的获得

日本的教育旅行大都采取多日、集体住宿的组织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完全自主的劳动环境,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在住宿设施的选择上,“农家民宿”的比例在大幅攀升。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结果显示,4日3晚以上的农家民宿及劳动体验活动带来的正面教育效果明显,促进了孩子们对日常生活劳动意愿和能力的提升。

3.正面引导,增进主动劳动意愿:劳动情感的激发

为了避免或弱化劳动与痛苦感的联系,日本的做法是“包装”劳动。比如日本长野县的五固山农事体验,在世界文化遗址所在的农田让孩子们进行农事劳作体验。其故事性、稀缺性、奇异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增加了农事劳动带来的愉悦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学校注重学生劳动的结果,除了对教育旅行进行总结回顾、交流以外,还通过劳动产出的成果分享来巩固劳动教育效果。比如,学校会与农事劳动基地建立食材供求关系,学生可以在学校吃到自己种植的农产品。

4.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教育资源的拓展

日本的社会企业十分关注教育旅行的发展,积极将企业资源归入教育旅行。如三得利工厂每年接纳约25 000名学生研学,已经建设起了专门接待中小学生的标准化路线和重点实验室,如新潟县的“国道289号八十里越”建设工地,群马县的“八场大坝”施工现场等开放成教育旅行资源,让前来研学的学生现场感受工地的气势规模,研究施工方法、结构原理,理解人与自然的共存,提升对劳动的理解。日本企业十分注重社会贡献,很多企业专门设有教育旅行相关项目及对接窗口,积极助力学校教育旅行的开展。

5.整体规划,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劳动教育的衔接

日本将“培养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重视劳动态度、基于自身个性选择将来职业道路的能力”定义为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提出了职业生涯教育概念,即“通过培养每个人在社会性独立、职业性独立上所需的基础能力和态度,促进终身职业发展”的教育。日本教育界認为职业生涯教育并非单一学段的任务目标,而要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甚至教育全过程,并设计了中小学一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制度。[3]同时, 2017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强调职业生涯教育必须通过学校整体教育活动开展,尤其是“特别活动”,提出“社会开放式教育课程”理念,要求学校积极利用外部的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认为在修学旅行地开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会与当地多种年龄层次和行业领域的人们进行交流,能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形成的能力和职业观。修学旅行基地等也积极响应,推出了针对不同年级段的“自主性的、对话型的深度学习”项目,与学校紧密协作。

三、我国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效果提升策略探索

1.劳动教育师资的挖掘:从“讲台”到“现场”

劳动教育师资包括在校教师和校外导师两大类。首先,要全面提升在校教师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识,培养其劳动教育能力。劳动教育看似简单,但并非每位教师都能胜任,需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才能实施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的劳动教育。其次,不少学校会邀请企事业的专业人员兼任劳动教育导师进校授课,但相比这种仅限于讲台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去体验劳动,在那里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会更有育人效果。

2.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造:从“刻意”到“自然”

培养正面的劳动情感,是实现劳动育人效果的重要前提。让青少年为了劳动而劳动,容易引起他们对劳动的反感,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劳动进行一定的“改造”,“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劳动教育关键要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自行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由老师在理论上将劳动实践活动上升到人生境界层面。要让劳动教育化于无形,融入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并兼顾劳动过程和结果,让劳动成为感受成就乐趣的必由之路。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到有7000年水稻种植历史的河姆渡遗址,在附近的农田进行“有故事”的农事劳作,体验“有意思”的农村生活。

3.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从“单一”到“多元”

现存的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弊端频现,究其症结,还在于劳动教育资源缺乏真实性和开放性,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始终被挤压在较浅较窄层面,无法从根本上获得劳动的幸福体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4],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因此,现代劳动教育必须借力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构建多元化的劳动综合教育载体和平台。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在政府主导下将各类劳动现场的体验学习内容合理地纳入研学课程,拓展劳动教育的参与空间。如地铁、机场等基建施工现场、港口的作业现场、安全监控管理中心、各类生产车间、直播间、艺术创作场地、研究院等都能成为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阵地,组织学生们到现场进行研究学习,在交流中真实体验劳动,对内化学生的劳动认同、培养劳动精神和创新意识、促成其职业思考等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教育方式的升级:从“学习”到“对话”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校劳动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5]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被限制在教室、校园,即使开展研学旅行走出校园,劳动教育也被限制在基地,始终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有相当远的距离。而且,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一般由导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缺少交流互动的环节。日本的教育旅行特别注重“对话型的深度学习”,在体验过程中展开与自己、与同伴、与导师的对话,在交流中增进对劳动的认知。因此,我国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让学生直接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建立联系,更要以交流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5.劳动教育环境的优化:从“丑化”到“美化”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但由于我国劳动教育长期缺失导致家长们的劳动教育观念落后,不仅不能主动开展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而且普遍存在孩子在家“不劳动”“假劳动”现象,甚至还会灌输给孩子“学习比劳动重要”等功利思想。社会上尚存“重智轻劳”“好逸恶劳”等观念,劳动在有意无意间被“鄙视”、被“丑化”。这种实践中的误区往往是因为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首先,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全社会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其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交流会、发放指导手册等方式对家长们进行一定的实践指导,帮助家长们做好家庭劳动教育。另外,可以开展劳动教育研学课程设计竞赛,让研学营基地、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人等都為劳动教育出点子,形成劳动教育资源合力,搭建全社会劳动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4][5]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李昱辉.日本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政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6):51-57.

[3]甄鸿启,李凤堂.研学旅行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8.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Research Travel

ZHANG Jing-bo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 Nevertheless, Japan has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travel, including cultivate students' concept of labor, motivate their affection for labor, help them to acquire labor skills, as well as exp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systems of labor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labor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travel: to seek for teaching staff of labor education from "platform" to "field"; to design curriculum for labor education from "deliberate teaching" to "nature"; to find resources of labor education from "single dimension" to "multiple dimensions"; to upgrade the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from "learning" to "dialogue";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labor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from "vilification" to "beautification".

Key words: Research Travel; Labor Educati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Japanese Experience

收稿日期:2021-11-15

作者简介:章静波(1979),女,浙江余姚人,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教育旅行。

此文为2022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省研学旅行中劳动教育绩效提升策略研究”(2022N62)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劳动教育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