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IASB框架下经营性资产与投资性资产的再分类
2022-04-27干胜道
杨 微,干胜道
(1.贵州商学院 会计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2.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企业资产质量的概念是从21世纪初才被我国学术界所关注。干胜道、张新民、钱爱民等学者站在实体企业的角度,以资产本质为出发点,提出体现企业资产质量的不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衡量企业的资产质量[1-4]。资产质量不仅对企业持续运营及盈利能力至关重要,还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然而,通过企业财务活动的分类发现,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之外,出于战略动机可能会将资源配置于对外投资资产上[6],如企业为应对不确定性,可能选择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而非固定资产[7],为实现发展战略或者为获取关键竞争资源,可能通过快速扩张(并购或直接投资)为企业创造价值,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企业在生产经营之外进行对外投资活动形成的资产即为投资性资产,这类资产通过转让价差、利息收益、股利等方式为企业创造利润[5]。
当前中国企业将资产配置倾向于金融化、股权投资等对外投资的现象日益凸显,截至2020年已占到企业总资产的8.39%①[注]① 根据文中对投资性资产的定义分类和国泰安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而得。,可见投资性资产是企业总资产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是否可以被企业合理利用,体现出质量特征,对企业资产能否满足预期效用有重要影响。因此,把资产质量细分为投资性资产质量和经营性资产质量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本文可能具有的边际贡献如下:一是在IASB的理论框架和资产质量的概念基础上,将资产质量进一步分类为经营性资产质量和投资性资产质量,有利于现代企业分类考察各类财务活动中资产被利用的效率,也有利于提供更为细致的企业财务信息;二是在资产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质量特征再次识别,并据此构建出相应的资产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补充和完善了企业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质量的评价体系;三是通过运用2010—2020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经营性资产质量和投资性资产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识别制造业企业资产质量的长、短板,为后续提升资产质量提供相关依据。
一、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的内涵
(一)分类依据
制定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标准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994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改进企业报告》中提出:财务报表项目应区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包括正常业务和经常业务;非核心业务包括非常业务和偶发业务。这种分类标准能够使财务报表的结果避免受到非核心业务项目的影响,直观地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在不同业务形态下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增加财务报告的可读性并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二是1997年IASB正式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1号-财务报表列报》,明确要求每个企业均应依据其经营性质,确定是否在资产负债表内将流动和非流动资产、流动和非流动负债作为独立的类别列报。自此以后,以会计要素和流动性相结合的划分标准成为各国普遍流行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分类标准。三是2008年IASB和FASB联合公布了《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讨论稿(以下简称为《初步观点》),建议按照业务活动(包括经营和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对各张财务报表进行分类列报,加强不同财务活动信息的披露效率和报表间的勾稽关系,便于利益相关者根据财务报表进行判断和决策。《初步观点》实际上是核心与非核心分类标准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也是现今财务报表列报的趋势,适用于企业多元化财务活动安排和考核的需求,可促进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实现。
因此,在IASB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资产负债项目列示标准的变化、企业财务活动和资产对利润的贡献方式,将资产质量进一步分为经营性资产质量和投资性资产质量不仅有理可依,更有助于深入剖析资产不同价值创造方式和各类财务活动结果所导致的质量异质性,有益于从另一视角摸清企业真实的资产质量水平,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途径。
(二)概念界定
1.经营性资产与投资性资产
Feltham等学者在建立Feltham-Ohlson股权估值模型时将企业的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相应地将在经营活动中所运用的资产也称为经营性资产[8]。投资性资产则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之外对外投资形成的、以增值为目的并期望在未来取得收益的资产。
在项目归类上,投资性资产包括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②[注]② 2017年3月31 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金融资产从以前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重新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三类。、应收利息、应收股利、投资性房地产③[注]③ 部分学者将投资性房地产列入经营性资产。尽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但本文考虑到实践中企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动机更多是为获得房地产的增值而非用于经营生产,加之多数企业也将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属性,体现其资本增值的特性,故将其列入投资性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经营性资产包括企业所有的除投资性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账款和票据、存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
2.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不能脱离资产的本质,即资产质量的概念须达到反映资产作为经济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根本作用的要求,同时还应遵循质量即“满足要求”的观点。所以,资产质量的概念可归纳为:资产实际发挥的效用对企业预期要求的满足,包括对资产带来经济利益的总量、方式和效率等是否能够满足企业预期、具体满足程度多少的考察。进一步地,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可界定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对企业预期效用的满足。
二、资产质量的特征
(一)资产质量的普遍特征
在资产质量概念中关于企业预期效用的度量并不容易,但是从另一角度参考财务评价的方法论,发现资产在发挥效用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系列反映质量的特性,即资产质量特征。钱爱民等将资产质量特征从总体、结构和个体不同层面进行发掘,最后将资产质量特征总结为总体层面的增值性和获现性,结构层面的整合性、流动性、资本结构对应性、战略吻合性,个体层面的盈利性、保值性、周转性、协同性等[4]。张付荣考虑了资产抵抗风险的能力,将资产质量特征总结为流动性(变现能力)、盈利性(盈利能力)和风险性(抵抗风险的能力)[9]。立足于制造业企业资产的运行规律和财务评价的侧重点,总结资产质量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1.盈利性。衡量企业资产获取经济利益的总量和能力,是资产质量的直接表现和核心特征。因为获取经济利益是企业实现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资产能否获取经济利益是其能否满足企业预期的第一判断标准。
2.获现性。即资产获得实际现金流量的能力。利润仅是基于权责发生制而生成报表数据,单凭表面数字无法衡量企业实际获得的切身利益,基于收付实现制而生成的现金流量表则可以作为利润数据的有效补充。
3.存在性。反映了资产的实际存在状态。一是不良资产的比重,对于那些存在于企业资产总量中却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产,应从总资产中予以剔除;二是不同形态资产有机整合的合理性,包括资产的类型和结构搭配。存在性可以体现资产现有状态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及资产创造经济利益的方式,影响资产的总体运行效率。
4.周转性。某项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表明该项资产在单位时间内被利用的次数越多,为企业赚取的收益总量就越多,体现为高质量资产;而那些无法正常周转、低速周转甚至被闲置的资产,往往属于低效率运作资产,质量不高。周转性特征是资产质量的内在表现形式。
5.发展性。企业持有并利用资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产能否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是评判资产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归结为资产质量的发展性特征,衡量资产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保障的能力,直观表现为资产规模的扩张。
6.安全性。资产还应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体现为资产质量中的安全性特征。高质量的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保证企业处于相对安全的境遇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的特征识别
不同类别的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出的质量特征各有侧重点。例如,所有类型的资产都必须满足盈利性的要求,因为无论是经营活动还是投资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带来利润,否则违背了资产的本质;但是对于周转性这样的质量特征,更多的则是经营性资产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才可体现的;投资性资产基于其特别的会计计量属性则倾向于体现存在性的特征,考察其是否发生了减值或增值。经过总结,经营性资产质量主要包括盈利性、获现性、存在性、周转性和发展性的质量特征,投资性资产质量主要包括盈利性、获现性和存在性的质量特征。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的特征识别如图1所示。
图1 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的特征识别
三、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
借鉴财务评价的方法,总结已有文献中有关企业资产质量的研究[10-12],在资产质量特征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与之匹配的代理指标和评价体系。
(一)经营性资产质量指标选取及评价体系构建
依据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特征,构建了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针对指标的选取,说明如下:
1.盈利性特征:根据利润结构应与资产结构相匹配的原则[13],可以用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的核心利润④[注]④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来衡量经营性资产的成果。
表1 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体系
表1(续)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文献研究整理而得。
2.获现性特征: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是核心利润中能够转化为现金部分所占的比例;二是所有经营性资产能带来的现金流入的大小。
3.存在性特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经营性资产的保值率,保值率越高,说明未来资产被利用的价值越大;二是经营性资产中不同形态资产的结构性,当这种结构合理时,才可能从整体上实现企业增值的目标。
4.周转性特征:经营性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存货等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资产被利用的效率,同时经营性资产中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周转速度以及整体经营性资产的被利用效率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成果的实现速度。
5.发展性特征:资产规模的扩大是企业发展的直观体现,其中对固定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购置较有代表性。因此这些资产的增长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衡量经营性资产的发展性质量特征。
(二)投资性资产质量指标选取及评价体系构建
依据投资性资产质量的特征,构建的评价体系如表2所示。针对指标的选取,说明如下:
1.盈利性特征:通过投资性资产报酬率来衡量,其中投资资产创造的收益为投资利润⑤[注]⑤ 主要包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资产减值损失等。。
2.获现性特征:类似于经营性资产,一方面从投资利润转化成现金的比重来衡量;另一方面从所有投资性资产产生的现金净流入量来考察。
3.存在性特征:一方面,投资性资产受经济环境和市场行情影响较大,面临减值的风险一般高于经营性资产,可以通过计算其保值率考察投资性资产的增值或减值情况;另一方面,考察短期投资性资产所占比重也可以说明投资性资产的流动性,以体现其应对不确定性的功用[14]。
表2 投资性资产质量评价体系
四、制造业企业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运用
选取2010—2020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分别对各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中位数时间趋势分析,以考察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和投资性资产质量的基本面状况。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数据进行上下1%水平的winsorize处理,最终获得19 735个样本。
(一)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现状及时间趋势
1.现状分析
表3是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盈利性方面,经营性资产报酬率均值为-0.063,即整体上每1元经营性资产不仅没有产生正的利益,反而造成0.063元的损失,75%以上的公司经营性资产报酬率都为负数,即核心利润均为负数。在大部分企业中,主业经营产生的核心利润是亏损状态,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性资产的盈利性情况不容乐观。
获现性方面,核心利润获现率均值和中位数均为负,说明核心利润与现金流入的情况是相反的,核心利润为负,但企业仍然有正向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从75%分位数可以发现有约25%的企业实现了核心利润与现金流入的匹配和转换,即每1元核心利润真实带来的现金净流入高于0.558元;经营性资产获现率中位数为0.052,说明每1元经营性资产在一般情况下可创造0.052元的现金流入。整体上,获现性质量特征的情况不理想。
存在性方面,就经营性资产的保值率整体而言,不良经营资产占总经营资产的比重仅为0.1%,且75%以上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并没有发生减值。经营性流动资产比率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613和0.623,表明流动性经营资产占总体经营性资产比重达60%以上,经营性资产的流动性较好。因此,经营性资产的存在状况较好。
周转性方面,存货周转率集中分布在3.02~7.213,说明1年内单位存货周转次数约为3次~7.2次。应收账款周转率集中分布在2.483~7.186,说明1年内单位应收账款周转次数约为2.5次~7.2次。固定资产的周转率集中分布在1.821~5.145。经营性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值为1.224,意味着单位经营性流动资产每年仅可周转1.224次,中位数为1.062,与均值差异不大。经营性资产周转率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698和0.622,意味着整体上每1元经营性资产每年周转约0.6次~0.7次。
发展性方面,约有25%的企业固定资产增长率为负,小于-3.9%,其余部分的企业固定资产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正增长,分布在5.0%~23.7%。经营性资产增长率上,25%分位数为0.002,意味着有75%以上的企业均实现了正增长。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规模扩张。
总之,2010—2020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整体上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盈利性和获现性的不足,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核心利润和现金转化的比率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表3 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描述性统计
2.时间趋势
对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分年度中位数统计结果见表4,进一步画出趋势图,如图2至图6所示。代表盈利性质量特征的经营资产报酬率整体上呈“U”型变化趋势,经历了从2010年的-0.039下跌至2015年的-0.064,之后又回升到2020年的-0.022,这充分表明了每1元经营性资产的利润率在2015年后有变好的趋势。获现性上,核心利润获现率和经营性资产获现率先呈下降趋势,2016年后逐渐回升;但经营性资产的获现率整体为正且波动上涨。存在性质量指标近10年来基本稳定。此外,经营性流动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周转率均发生了微降,主要在于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呈波动式下降。代表发展性的固定资产增长率和经营性资产增长率整体也呈下降趋势。可见,经营性资产盈利性、周转性和发展性质量特征的趋势均不理想。
表4 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
图2 经营性资产盈利性指标时间趋势
图3 经营性资产获现性指标时间趋势
图4 经营性资产存在性指标时间趋势
图5 经营性资产周转性指标时间趋势
图6 经营性资产发展性指标时间趋势
(二)投资性资产质量的现状及时间趋势
1.现状分析
投资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盈利性方面,投资性资产报酬率25%、50%、75%分位数分布在0~0.2,即意味着在75%的企业中每1元投资性资产可以创造的投资利润为0元~0.2元;观察均值为0.381,大于中位数和75%分位数,说明有少数企业通过投资性资产产生了较高的投资利润。这一质量特征要明显好于经营性资产的盈利性质量。
表5 投资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描述性统计
获现性方面,发现50%以上企业的投资利润获现率均小于-7.822,即每1元投资利润实实在在创造的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为-7.822元。类似地,75%以上企业的投资性资产获现率亦均为负数,说明投资性资产并未实际地带来现金净流入。进一步挖掘这两个数据呈现这种状态的原因,可能与企业投资性活动现金流量的特征有关,如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需要大量的现金一次性流出,而这部分长期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入一般却是分期获得的。
存在性方面,保值率和投资性流动资产比率的统计结果相对稳定,保值率的各个分位数均为1,意味着除了少数企业的投资性资产发生了减值以外,多数投资性资产实现了基本保值;而投资性流动资产比率在中位数上仅为0.005,即投资性流动资产整体上仅占投资性资产的0.5%,说明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投资性流动资产占全部投资性资产比例非常有限,投资性资产主要集中于流动性不太强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者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上。
综上,投资性资产质量的评价指标在盈利性上基本实现了正向利润;从获现性上看,企业投资活动带来的现金净流入并不可观;存在性上基本实现了保值和结构稳定。
2.时间趋势
投资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分年度中位数统计结果见表6,变化趋势如图7和图8所示。显著不同的是,除存在性指标——保值率和投资性流动资产比率基本保持稳定之外,投资性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在整体上均是波动增长的,投资性资产报酬率从2010年的0.036上升到2020年的0.05,期间达到2017年的最高值0.089,说明每1元投资性资产创造的投资利润实现了增长。而投资利润获现率和投资性资产获现率方面的数据也是呈上升趋势,尽管投资利润和投资性资产带来的现金流入为负,但这种负面影响正在逐步缩小。可见,总体上投资性资产的质量有所提升,这与我国企业越来越成熟地运用投资性资产实现风险抵御、助力战略实施等有一定关系。
表6 投资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
表6(续)
图7 投资性资产盈利性指标时间趋势
图8 投资性资产获现性指标时间趋势
五、研究结论
本文在IASB理论框架和资产质量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将企业资产质量分类为经营性资产质量和投资性资产质量,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识别。经营性资产质量与投资性资产质量可以界定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对企业预期效用的满足;根据各类资产运行的特点,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特征包括盈利性、获现性、存在性、周转性和发展性,投资性资产质量的特征包括盈利性、获现性和存在性。其次,依据各类资产质量的特征,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形成系统的经营性资产质量和投资性资产质量评价体系。最后,运用2010—2020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经营性资产质量和投资性资产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不理想,除存在性基本稳定外,盈利性、获现性、周转性、发展性特征的评价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投资性资产质量的发展有向好趋势,除存在性基本稳定外,盈利性和获现性特征的指标均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我国制造业企业经营环境面临形势更为复杂、经营活动困难程度有所增加、投资活动越发频繁和成熟等现状存在部分耦合性。
由于与投资性资产质量相关的现有文献并不多,本文的研究方法仅是初步探索,提供了一些离散的指标,没有根据这些指标得到一个整体的结果。随着这种资产质量划分方式的普及和探讨的推进,未来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